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800600000055

第55章 刘方平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河南洛阳人。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断,刘方平当系匈奴人,是刘氏后裔罗辰之十一世孙。天宝年间,刘方平应举而不第,后欲从军又未成,于是终生不仕,隐居在颍水、汝河一带。刘方平善诗,其绝句尤工,诗风清新自然,妙句尤多,作品以咏物描景居多,富含乡情、闺思,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全唐诗》录存其诗26首。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这是刘方平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描写了月夜春色。诗题虽为“月夜”,但诗人并没有侧重于描写“月”或“夜”的景色,而是用一种非常机巧,极富新意的独特手法,着意于“春”。一般来说,诗人写春景春色,或者以桃红柳绿、燕来蝶舞、雪融河开来写春意之盛,表达喜春之情,或者以花落春逝、骤雨残阳来写春之迟暮,表达惜春之意,但刘方平却独辟蹊径,以一种极少有人探知的新鲜体验,表达了春之将至的喜悦。

《唐才子传》中称刘方平“神意淡泊,善画山水”,他既能以笔墨作画,亦能以文辞成图,《月夜》的前两句正是一幅静谧朦胧的夜半月光图:“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更深夜静,说明时间已到半夜,月亮挂在树梢,光芒西斜,只照亮了半户人家。此时此刻,人们早已陷入了甜蜜的梦乡,只有天边的北斗星和南斗星微微横斜,守护在天际。

首句中“半”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写出半夜时分斜月当空,地上人家一半沐浴在月光下,另一半被笼罩在阴影里的情状。这幅图画中,景致幽静但不死寂,氛围朦胧又有光影,仿佛能见月光的移动,具有流动的美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这一天中温度最低的半夜时分,到底是谁感知到了春之将至的温暖讯号?本已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不知从何处陆续传来几声唧唧的微弱虫鸣,透过绿色的窗纱,传到了诗人的耳鼓。这两句诗与前文静谧、安详的氛围保持一致,但春天到来的喜悦还是没有被完全压制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显得妙趣横生。诗人不写花开,不写燕来,而从“虫声”知春至这种独特而微妙的手法,展现出诗人在选择意象、构建意境方面的独创性。

诗人观察细致,能以小见大,从微弱的虫鸣中洞察到万物复苏的讯息,并通过诗意手法把内心的喜悦表达了出来。全诗上半是仰观,下半是俯察,前两句因月色而及星象,后两句因闻虫声而知春暖,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诗人塑造出一种静穆幽丽的环境,又以虫鸣打破着力塑造的静谧氛围,以这样的方式来写静境,最能动人。

【大师导读】

写意深微,味之觉含毫邈然。

——黄叔灿《唐诗笺注》

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提供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刘学锴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

《春怨》一诗大概是刘方平应举不第,有不遇之感时创作的,借一个被抛弃、被遗忘的女子之口,倾诉叹吟,表达自伤自怨的情绪。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首句点时——日落黄昏时分,次句点人——一个独守金屋却满面泪痕的女子。次句中的“金屋”一词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所在,用的是“金屋藏娇”的典故。

西汉时期,刘彻还是胶东王,他的姑姑刘嫖欲将女儿阿娇嫁给刘彻,便在一次宴席间试探刘彻:“把阿娇嫁给你好不好?”年幼的刘彻喜道:“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男子对女子极度宠爱。

但此诗中的女主人公显然并没有得到恩宠,并且终日以泪洗面。第二句诗有两重含义:一则,“金屋无人”是解读重点,表明情人不在身边,所以女主人公才因寂寞孤独而落泪;二则,“无人见泪痕”是中心所在,说明女主人公独处金屋,即使流泪也没人看见,没人相慰,更衬托她的处境的悲凉无助。

“无人”二字是《春怨》的诗眼,也是第三、四句中情境出现的原因。“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因为“无人”,所以“空庭寂寞”;因为无人,所以“不开门”。倘若庭院内有人到访,即便不是女主人公期盼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些来玩闹戏耍之人,恐怕也能冲淡这寂寞冷清的氛围;如果有人到来,即使春雨春风打落梨花,女主人公也当会敞开屋门,静候宾客吧。

这两句诗中,“春欲晚”和“梨花满地”喻指女主人公容颜憔悴,形如落花,这既可能是她失去恩宠的原因,也可能是失去恩宠日日啼哭导致的后果。因果纠缠,更能展现出诗中失宠女子复杂而悲戚的心情,以落花自喻,则怨情自见。

借女子遭遇抒发自己心志、节操的作品自古有之,如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就是典型。这一类诗往住是诗人借以自抒牢骚之作,有所讽示,这首诗大抵也是刘方平仕途不遇遂有感而发。

诗人选材极为精当,一方面他选择了一年中最易触发女子伤情的晚春时节,另一方面他又抓取了一天中最能惹动愁思的黄昏时分。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截取了夕阳斜照纱窗、梨花落满庭院等具有冷色调的画面,使整首诗贴合着凄清悲伤的基调。

【大师导读】

此等诗往往是诗人借以自抒牢骚,有所讽示。此诗大概是刘方平不遇时之叹。

——喻守真

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陈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