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团豪兴和牢骚,往往于凭高吊古眺远伤怀的时候,借托古英雄发泄出来。所以一壁是怀古,一壁也是自叙。
——胡云翼
水龙吟(楚江千里清秋)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词中多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这首《水龙吟》大约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时任建康通判。词人借景抒情,借登高览景抒发忧国忧时的哀愁,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
上阕写登高所见的景物触发了词人的抑郁和悲愤,他由水写到山,从无情的景写到有情的景,层次分明。“楚天千里”和“秋无际”是他在赏心亭上所见,意境宏达壮阔,既表现了江南秋季的特点,又暗指词人博大磊落的胸怀。
举目远望层层叠叠的山峦,有的像美人头上插的玉簪,有的像美人那螺旋状的发髻。景色峻美,却“献愁供恨”,实是因为词人心中本来就有愁有恨,虽见壮美山河,愁恨却有增无减,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此处点出“愁”“恨”交融的情感,由纯粹的写景转至抒情,感情趋向强烈。
接下来几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写景的同时寓情深厚。“落日”比喻南宋国势的衰退;“断鸿”象征词人作为“江南游子”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心境。“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雄心壮志不被了解的苦闷。辛弃疾此时情绪激愤,无法用语言表达,便以两个动作抒发:“看了”吴钩,宣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拍遍”栏杆,表达无人理解,无处倾诉的抑郁。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直接言志。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或反用,或正取,继续表达壮志难酬之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先用张翰弃官归乡的典故,以张翰自比又反用其意,表明自己很难放下官位,更难置破败的山河于不顾,不能像张翰那样逃避现实。这三句里既包含有家难归的浓厚乡思,也有对金人的痛恨和对软弱朝廷的不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以刘备自喻,表达对那些不顾国家前程的凡夫俗子的憎恨,表明自己和刘备一样以天下为怀。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是全词题眼。时光流逝,词人年岁渐增,国家仍在风雨中飘摇不定。“树犹如此”典故取自《世说新说》,桓温北伐途中经过金城,看见自己昔日栽种的柳树如今长得非常粗壮,不禁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担心自己年老力衰,若再闲置恐无力为国效命。
最后三句,是辛弃疾对自己雄才伟略无人赏识,难寻知音,无人安慰的感伤喟叹。不过,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相对委婉,通过写自己在酒席间,没有“红巾翠袖”的歌伎为自己劝酒歌唱,含蓄表达不能得到朝廷重用的不满,“英雄泪”三字,令人黯然神伤。
这是辛弃疾的抒情名作之一。词人借景抒情,大量运用典故,营造出悲壮深曲的意境,体现了辛词“豪而不放、壮中见悲”的艺术特点。
【大师导读】
(末句)又能唤回结煞,非千钧笔力未易到此。
——明·杨慎《词品》
起句嫌有犷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讥。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
——清·谭献《复堂词话》
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细玩东坡“似花还似飞花”一首,稼轩“楚天千里清秋”一首,于此前后六排句,手法何等灵便。又此调二三组成之四字句太多,故讲究作法者,末尾四字句,多用一三句法,亦无非取其变化之意。词之句法,故不嫌变化多方也。如东坡“是离人泪”,稼轩之“揾英雄泪”,即其一例。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
词起结最难,而结犹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呼翠袖,为君舞。”“请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正是一法。然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乃得。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
从词题“遣兴”来看,这似乎是词人即兴抒写悠闲心情的作品,但细细品味,可知词中别有深意。词中有三个“醉”字,表现词人借酒买醉,醉后仍有无限悲愤、辛酸和无奈。
从上阕词意来看,作者沉迷于醉酒,无暇他顾,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发愁。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古人之书“信着全无是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辛弃疾一直力主抗金,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内心愁苦无以言表,所以才会醉里贪欢,说出“要愁那得功夫”的反话。《尚书》中有“任贤勿贰”的至理名言,但南宋朝廷却反其道行之,大肆任用奸佞之徒为官,所以词人才发出了“信着全无是处”的感慨,认为古人的至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行不通,不如不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下阕四句运用叙事性的散文句法,词人套用《汉书﹒龚胜传》中“以手推(夏侯)常曰:‘去。’”这一句式,把醉酒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大醉的作者把松树看成有生命的事物,居然与它对话,问松树“我醉何如”。醉眼朦胧中,他甚至以为摇动的松树要来扶他,因而用手推开松树,并大喝一声:“去!”一个醉态十足的醉翁形象跃于纸上,活灵活现。
力主抗金却得不到朝廷的认同和支持,这一直是辛弃疾生平最痛心之事。被排挤免职后,他闲居上饶时依然忧心国事。在这种环境与心境下完成的小词,虽笔调诙谐,依然难掩其中巨大的悲痛和伤感。
【大师导读】
下片写醉态,无意求新,而能戛戛独造。此词实写愁字,纯从反面写。
——吴则虞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夏承焘
词中写醉态、狂态,都是对政治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示。
——胡云翼
人们常说酒后失态,其实酒后往往露出了平时被掩饰的真态。你看在这首词里,活脱脱一个硬汉子辛弃疾,无论上片的发牢骚,还是下片的醉话,都充满傲气。
——周国平
祝英台近(宝钗分)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不同于其他辛词之豪放,而是词丽情柔、缠绵悱恻,抒发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情怀。此词情调与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较为相似,是一首“借闺怨以抒其志”的作品。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暮春时节,女子与情郎在烟柳迷蒙的桃花渡分别,只留下宝钗作为信物。这三句描绘出暮春送别的凄凉图景,是少妇对送别的追忆,表达其怅惘凄苦的心境。
自从和恋人分别后,“十日九风雨”,在横雨狂风的击打下,没人能管住枝头花瓣,只能任片片落红纷飞。因为不忍心目睹如此凄清的情景,所以女子才“怕上层楼”。黄莺不住地啼叫,似乎预示着春天马上就要过去,女子盼望能有一个人“劝啼莺声住”,以便将春天挽留下来。
下阕词人具体描摹女子的情态。落红纷飞,莺声不住,春天马上就要离去,心上人何时才能归来?“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觑”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闺中女子的慵懒之态。鬓边的花使她萌生了数花瓣卜归期的想法,明知无用,她还是认真数着花瓣,数过后把花重新戴到头上,然后又拔下来再数一遍。词人以朴实的语言客观描写女子的动作,突出其动作的单调和重复,其痴态令读者会心一笑又倍感心酸。
“罗帐灯昏”至结尾化用李邴《洞仙歌》“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等句。卜过归期后,女子仍不能平静。词人巧妙地将她心中的痴情怨语托于梦呓,看似飘忽,却更显情之深重。少妇的责问越是无理,越能显示出其相思之苦和盼归之切。
全词纡曲递转,从南浦赠别、怨春归去,到花卜归期、哽咽梦呓,一波三折,新意迭出。从怨春到怀人,从占卜到梦呓,层层推进,全词无一“怨”字,却字字含“怨”,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在百转千回之中被充分描摹出来,寄托着词人壮志难伸的遗憾。
【大师导读】
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清·沈谦《填词杂说》
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宋·张炎《词源》
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清·黄苏《蓼园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