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19799700000008

第8章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努力做正确的事

2004年6月底出版的《财富》杂志,刊出一篇文章:《CEO们为什么会失败》。《财富》杂志邀请了38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公司CEO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失败的故事。这些CEO们曾经是世界最著名公司的领导者,他们领导的公司包括通用汽车、菲利普、IBM、AT&; T、康柏、柯达等。

在对数十位失败的CEO进行调查访谈后,《财富》杂志得出一个结论:CEO们并不缺少才智或是远见卓识,他们往往智商极高,经验丰富,而且一心扑在工作上,导致这些CEO失败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正确的做事。

《财富》引用了康柏的董事会主席本杰明·罗森的话:“我们的战略无懈可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加快速度,让整个公司更有效率。”柯达公司解雇凯·威特摩尔的时候,人们都以为,他下台的原因在于不能很好地把握“柯达应该在数字化世界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事实上,柯达早已秘密制定了一套重塑公司数字化形象的积极战略,威特摩尔也举双手赞成,但是他根本无法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这才是他下台的根本原因。

企业领导没有做正确的事,企业就会翻车,但如果企业员工没有正确的做事,也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任何一个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10%的人在做正确的事并且能够正确地做事;55%的人在做正确的事但并没有做到正确地做事;25%的人在正确地做事但并没有实现做正确的事;10%的人既没有做正确的事也没有正确地做事,他们在为别人制造工作,进行的是负效劳动。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事倍功半;用正确的方法做着错误的事,是在做无用功;用错误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是无可救药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单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在这段论述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和效能,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前者:效率和正确地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事的最好方法,而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任务。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事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对企业而言,倡导“正确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正确做事”的人,与倡导“做正确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做正确的事”的人,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动的,而后者是进取创新的、主动的。

保证工作高效能,我们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如何能够做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1.找出“正确的事”

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有时候,一个问题会摆到你的面前让你去解决,问题本身已经相当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清楚,但是,不管你朝哪个方向,想先从哪个地方下手,正确的工作方法只能是:在此之前,请你确保自己正在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很有可能,它并不是先前交给你的哪个问题。

2.一次做好一件事

人不可能同时做所有事情,并把事情做好。你的时间、资源、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已经不容易了。想一次做十件事?不可能。有舍才有得,砍掉多余的野心,你就会发现慢慢做一件正事要胜过毛毛躁躁做一堆傻事。

3.学会说“不”

一个人要做正确的事,就应当学会说“不”,不能让额外的要求扰乱自己的工作进度。对于许多人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拒绝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职场沟通能力。在决定你该不该答应对方的要求时,应该先问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或是不想做什么?什么对我才是最好的?” 在做决定时我们必须考虑,如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既有的工作进度,而且会因为我们的拖延而影响到其他人?如果答应了,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对方要求的目标?

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培根说过: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宜的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最佳状态去办最难和最重要的工作,这将使你的工作效率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和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人的智力、体力和情感都显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一个善于管理自己时间的人,应该是一个能找出自己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效率最高,并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工作,而把精力稍差的时间,用来处理例行公事的事情上的人。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很快就在你的同事中脱颖而出。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副校长安排他听有关部门汇报,考虑到系主任一级人员太多,只安排会见各学院的院长及相关学科的联合部主任,每天见两三位,每位谈半个钟头。

在听了十几位先生的汇报后,艾森豪威尔把副校长找来,不耐烦地问他总共要听多少人的汇报,回答说共有63位。艾森豪威尔大惊:“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从前做盟军总司令,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而我只需接见三位直接指挥的将军,他们的手下我完全不用过问,更不需接见。想不到,做一个大学的校长,竟要接见63位主要的首长。他们谈的,我大部分不懂,但又不能不细心地听他们说下去,这实在是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对学校也没有好处。你制定的那张日程表,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艾森豪威尔后来又当选美国总统。一次,他正在打高尔夫球,白宫送来急件要他批示,总统助理事先拟定了“赞成”与“否定”两个批示,只待他挑一个签名即可。谁知艾森豪威尔一时不能决定,便在两个批示后各签了个名,说道:“请狄克(即副总统尼克松)帮我批一个吧。”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打球了。

工作效率最高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却对那些较重要的事情无法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人如果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规律和要求,如何去做,要自己不断地摸索总结。但对每个工作着的人来说,都必须清楚:我们每天的目标是什么?在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当中,哪些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效益的?

工作需要章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避免拖延。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有效地管理好每一分钟。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靠挤出来的。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多么紧凑,只要你会挤,就比别人得到更多的时间。比如,在候车、等人、开会,甚至上厕所的间隙,别人都在无所事事时,你如果能"挤出海绵"里的水,利用它看报纸、与人交谈、访问调查,你就比那些白白把时间浪费掉的人有更多的收获。

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艾里斯顿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的方法和体会值得借鉴。他写道:

当时我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爱德华先生那天告诉我的一个真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从那以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

爱德华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五分钟、五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这样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一字不曾动笔,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才想起了爱德华先生告诉我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把他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人意料,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积有相当的稿子准备做修改。

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学工作虽一天繁重一天,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艾里斯顿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如果你能化零为整,那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加轻松。

时间代表生命,在我们每天的忙忙碌碌中,时间不经意间就划过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浪费着很多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是靠挤出来的”。时间的弹性很大,会挤的人,就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

有一家核电厂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导致了整个核电厂生产效率的降低。

核电厂的工程师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没能找到问题所在。于是,他们请来了一位全国顶尖的核电厂建设与工程技术顾问,看看他是否能够确定问题的所在。顾问穿上白大褂,带上写字板,就去工作了。在两天的时间里,他四处走动,在控制室里查看数百个仪表、仪器,记录笔记,并且进行计算。

离开前,顾问从衣兜里掏出笔,爬上梯子,在其中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解释说,“把连接这个仪表的设备修理、更换好,问题就解决了。”顾问走后,工程师们把那个装置拆开,发现里面确实存在问题。故障排除后,电厂完全恢复了原来的发电能力。大约一周之后,电厂经理收到了顾问寄来的一张1万美元的“服务报酬”账单。

电厂经理对账单上的数目感到十分吃惊。尽管这个设备价值数十亿美元,并且由于机器的故障损失数额巨大,但是以电厂经理之见,顾问来到这里,只是到各处转了两天,然后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就回去了。对于这么一项简单的工作收费1万美元似乎太高了。 于是,电厂经理给顾问回信说:“我们已经收到您的账单。能否请您将收费明细详细地逐项分列出来?好像您所做的全部工作只是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1万美元相对于这个工作量似乎是比较高的价格。”

过了几天,电厂经理收到顾问寄来的一份新的清单,上面写道:“在仪表上画‘×’:1美元;查找在哪一个仪表上画‘×’:9999美元。”

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找对关键,抓住问题的“症结”。当你在工作中遭遇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找到“症结”,对症下药,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

在工作中,没有人不希望能最快、最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却做不到。这其中原因有很多,而是否懂得抓要点、抓根本,是关键。

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事事着手,事事落空,即使事情能做成,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相反,有的人不管遇到多棘手的问题,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要点,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这样,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很快解决。

美国华盛顿广场有名的杰弗逊纪念大厦,因年深日久,墙面出现裂纹。为能保护好这座大厦,有关专家曾进行了专门研讨。

一开始,大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侵蚀的酸雨。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却发现每天冲洗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而每天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粪呢?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燕子呢?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蜘蛛呢?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为什么有这么多飞虫?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而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的原因,是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为什么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窗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大量繁殖……

结果,办法很简单,只需拉上整座大厦的窗帘。

此前专家们设计的一套套复杂而又详尽的维护方案最终成了一纸空文,这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靠决心和蛮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像人们常说的“钥匙圈”的故事:任意抽出一把钥匙,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的钥匙?”“开家门的。”“它可以用来开你的汽车吗?”“当然不行。”“为什么不能用这把钥匙开车门呢?”答案显而易见,问题不在钥匙本身,而在你的选择和使用。解决问题也一样,最为紧要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症结,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忙而有序方出工作成效

由于公司刚刚搬到新的办公地点,林奇要在办公室里挂一副字画,便叫同事帮忙。同事来看了看说:“直接在墙上钉钉子不好,先钉两个木块,把字画挂在上面。”林奇采纳了同事的建议,就让他去找锯子锯木块。刚锯了两三下,同事说:“不行,这锯子太钝,得磨一下。”

于是同事丢下锯子去找锉刀。锉刀拿来后,他又发现锉刀的柄坏了。为了给锉刀换一个木头手柄,同事就拿起斧头去树林里找小树。就在要砍树时,他发现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实在不好用,必须得磨一下。

同事将磨刀石找来后又发现,要磨快那把斧头,必须得用木条把磨刀石固定起来。为此,他又出去找木匠,想从他那里找一些木条。

然而,他这一走,林奇就再也没见他回来。最后,那幅字画还是直接钉在了墙上。

挂一副字画,但由于林奇的同事盲目行动,毫无计划,时间都花在做无用功上:找锯子、找锉刀、找斧头等。这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结果背道而驰。许多效率低下,工作不出成果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往往盲目行动,毫无计划使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

培根说:“选择时间就是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宜的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没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工作秩序,必然是浪费时间,低效率地工作。试想,如果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资料乱放,找材料用了半天,哪有效率可言?

工作的有序性,体现在对时间的支配上,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成功人士指出: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清楚地写下来,便很好地进行了自我管理,就会使工作变得条理化,因而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没有明确目的的人,走进办公室就开始忙于工作,从早忙到晚,也不分工作的轻重缓急,一天下来总是觉得身心疲惫不堪,却又不知道自己这一天干了几件要事。

真正的高效人士要为效率而“忙”,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转,越忙越“盲”,把工作搞得一团糟。

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小文一下班就向老妈诉苦,说自己每天从一上班就开始忙个不停,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天天忙得晕头转向。一起进公司的同学小李虽然和自己是做同样的工作,看起来却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更让小文心理不平衡的是,到月底工作量一统计出来,自己还不如小李高。

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头绪地、盲目地工作,往往效率很低。正确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首先就意味着准确地计算和支配时间。虽然客观条件使我难以这样做到,但我仍然尽力坚持按计划利用自己的时间,每分钟地计算着自己的时间,并经常分析工作计划未按时完成的原因,就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通常我在晚上订出翌日的计划,订出一周或更长时间的计划,即使在不从事科学工作的时候,我也非常珍视一点一滴的时间。”

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行动盲目、毫无计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我们可以忙,但绝不能在盲目中忙碌,忙一定要有计划有顺序。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不知道当天要做什么工作,就很容易和小文一样,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

很多时候,忙碌都是白忙。因为盲目的忙碌,忘了工作细节,忘了工作创新,忘了工作圆满完成。因为无谓的忙碌,只记得应付工作任务,只记得要做上级安排的工作,只记得每天重复的程序。这样的忙碌是毫无意义的忙碌。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效率,用时间来堆积利润的时代早已经过时。只有有秩序的忙,忙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绩。

IBM公司的总裁托马斯·沃森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我的助手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替换他的主要原因。他有一本形影不离的工作日记,每天早晨,他都会把前一天写好的工作计划再翻看一遍,而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要对这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把第二天的计划再做出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同时,这也是我们提高做事的目的性所必须养成的习惯。

助手能得到沃森的欣赏就在于他是一个有序的行动者,不盲目行动。有的人日理万机,但他们会拒绝出席那些无关紧要的应酬,也能够通过判断,从一大堆需要花心思处理的事务中,挑出最具价值的几项,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其中。他们往往拥有既定的目标,并且预先设定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

因此,一名落实型员工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并使工作组织化、条理化、简明化,有秩序的忙碌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把大问题分解成小目标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2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难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进行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由此可见,“分”是一种大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高效解决。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要攻克的目标。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畏难心理,如果困难太大,很容易使我们因畏惧而裹足不前。若将困难划分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继而有针对性地去攻破,那么,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会被我们瓦解了。

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问他:“您是靠怎样的锻炼才夺得今天胜利的?”他出人意料地说:“我凭借智慧获得了第一。”

当时,大家认为山田本一只不过是偶然取得了第一名,对这句话也并没有太在意。因为马拉松比赛比的就是体力和耐力。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只有他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他才有可能获胜。爆发力和速度则在其次,如果说是用智慧取胜,那是闻所未闻。于是报纸上便善意地挖苦他。

然而,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赛,结果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问他取胜的经验,山田本一依然是那句话:“我凭借智慧获得了世界第一。”这一次,报纸上没有再挖苦他了,但对他获胜的秘密依然不解。

十年后,大家心中对山田本一胜利秘诀的疑惑终于解开了。在其自传中,山田本一这样写道:“每次比赛前,我都会乘车把比赛的线路进行一次仔细的勘查,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例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条小河,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教堂……照这样的方法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为止。到比赛开始的枪声一响,我便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了这样的几十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刚开始时,我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而是跟大家一样把目标定在了四十多公里外的终点线处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原来我被前方那段望不到边的路程给吓倒了。”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效率。

许多人就是由于恐惧压力,所以向难题投降。战胜难题和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的压力。分解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当一个原先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放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所以,尝试用吃牛排的方式来对待你的问题,你会发现那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