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19799700000006

第6章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

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恐惧

方法大师吴甘霖先生经常提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

一次公司放年假,吴先生准备给每位员工的妈妈买份礼物,于是,走进了公司附近一家著名药店的分店。

经过左挑右选,吴先生看中了一种补血剂。

没想到服务员告诉他,产品只剩下两盒了,离他要求的数量还差很多。“能不能到总部进点货?”他跟服务员商量。服务员回答说:那得等三天以后,因为第一天报上去,第二天才能够到仓库,第三天才能送货。

可员工们下午就要回家探亲了。吴先生着急地问:“能不能快一点呢?”

服务员们都摇头。

这时吴先生有点生气了:“你们的药店是有多年历史的老店,很有信誉,现在顾客急着要货。你们怎么就不能想想办法?”

从他们的表情来看,这话起作用了。于是吴先生又鼓励他们:“想想办法吧,一定能解决的。”

吴先生和他们一起探讨了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时,一位姓王的女服务员说:“我们可以试试给附近的其他分店打个电话,看他们有没有货。如果有的话,我们先向他们借,三天后再还。”

大家都觉得主意不错。姓王的服务员很快到里屋打电话去了。不久,她满脸笑容地出来了,说:“先生,我刚才给附近一些分店打过电话了,他们的存货也都不多,但几家凑起来还是够的,请您先到我们楼上的办公室等一下,我马上过去帮您取。”

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虽然是件小事,但也充分说明:只要想办法,就一定有办法。

在面对一个难解的问题时,一句“没办法”,似乎为我们找到了可以不去想办法的理由;但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事实上,只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寻找方法,用一种灵动多变的思考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去分析判断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想办法是有办法的前提条件。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不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应对之策,那么,即使你是一名天才,面对该问题,你仍会一筹莫展。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对问题的畏惧感,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够越来越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出色的员工,应该懂得:要想让客户再度选择你的商品,就应该去寻找一个让客户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产品遇到了你善于思索的大脑,都肯定能有办法让它和微软的视窗一样行销天下的。”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地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人技师赵智林,那可是个有名的大忙人。公司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加大了自主开发新型数控激光切割机的研制力度。激光切割技术一直由德国人掌握,中国机床企业涉及这种高科技设备,据说江苏亚威公司算是首家。正因为如此,项目刚一上马,公司领导就将赵智林从其他车间调到了研制一线。这位多次向外国专家叫板又多次获胜的工人技师,一到新的岗位,就不分昼夜地干开了……这是赵智林正常的工作状态,他也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难的尽头,为企业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3年,赵智林从原江都工业学校机械班毕业后,子承父业来到亚威机床公司,并成了父亲的徒弟。回想起学徒时维修一台捷克斯洛伐克产的机床时的情景,赵智林记忆犹新。

他说:“那是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了中外机械的技术差距,同时也激发起我刻苦钻研国外先进技术的决心。”从此以后,他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向前辈们学习,还自己从中发现技巧,并及时记录总结。正是因为如此痴迷地学习,到1996年,他就能独自外出承担开卷线设备的装配任务了。

赵智林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思考,为公司解决了许多技术性的难题。

2004年,亚威机床公司与日本公司合作,研发新型数控转塔机床。上下转盘的制造与调试是双方合作的焦点,日方提出上下转盘是日方专利技术,应由日方全套提供。亚威方面则提出由自己安装调试。经反复协商,日方同意亚威的要求,但也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附加条件:如果亚威在一周内安装调试的转盘达不到要求,以后五年内转盘全套向日方进口,价格再上浮10%。关键时刻赵智林主动请战。经过一周奋战,赵智林带领的一班人出色地完成了转盘的安装调试任务,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日方要求,同时还解决了日方相关技术中的个别遗留问题。日方专家伸出大拇指连声说:“赵,了不起,我要向公司建议请你去做教练!”

赵智林在企业遭遇困难时不是找理由逃避,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把一个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夺魁称雄的拼搏精神运用到企业经营中,永不懈怠、进取不停,从而使自己在职场中屡屡得胜。

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有时候我们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毅力和智慧,而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有时并不在于他们之间有天大的差距,而在于一点小小的勇气。当我们超越众人禁锢得有些麻木的思想,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成功的门对我们从不上锁。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有些人会从容地去面对;而有些人则会退缩。困难就像一只纸老虎,当你越强大时,它就吓得节节败退;反之,当你弱小时,这只纸老虎就越发步步紧逼。

阿伦·皮特森在月刊《美好的家庭》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曾经都会一次或者多次感到已经彻底地失败了,失败的恐惧会将很多人击垮。事实上,恐惧比失败更可怕,失败的恐惧会在你出发之前就将你击垮。”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8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你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你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你现在的体质来看,一些新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你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我们经常将人生中的不如意消极地解释成“挫败”来逃避,但若能将之视为一种“挑战”的话,它就会引领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了。

新观点、增加自信的想法或者合理的理念会使人更有活力,更有冲劲。在你受到激励的时候,你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因此必须保证不断受到激励。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激励,继续向前。例如,每一个长期从事销售的人员都会告诉自己,“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难。你做成了第一笔生意,第二笔也就接踵而至,希望将会为你增加冲劲。”

工作中,当我们感到一些积极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充满活力。当我们存在恐惧失败的感觉时,我们就会丧活动力,这就是激励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渴望成功的人总是不断地接受激励的原因。只有从容地面对困难,甚至蔑视困难的人才会“锐不可当”。

2000年,为实现“三化”的新目标,一汽集团决定正式启动“一汽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代替原有的、标准不统一的各种财务管理软件。

负责这个重点科技项目的就是宋国华,他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此次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者,以及实施战略规划、系统软件研发和推广实施应用的项目经理。

接下重担的宋国华带领项目组的成员经过三年的拼搏和奋斗,终于在2002年12月28日研发出了“一汽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小闭环软件。这是一套体现三流通一,实现价格与核算集成,全面解决制证、记账、制表,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具有16个功能模块的财务管理软件。

2003年初,试点工作开始试行。此次工作由集团公司向二级公司及基层单位纵深下去,在包括整车、热加工、冷加工不同行业的吉轻、二铸、变速箱、铸造公司、解放公司、集团公司计财部等6家单位全面铺开。

经过一年的推广,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4年,集团公司决定在集团全资子公司和职能处室范围内73家单位全面推广实施小闭环,并且集团公司领导对宋国华坚决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众多的困难,令许多人都摇头、叹息,说这事想都不敢想,更别提完成了,这根本就不可能,他们纷纷劝宋国华不要接这个任务或者对领导说明困难,延长时间,但宋国华却依然坚持勇敢面对,迎难而上。

经过几天几夜的分析和整理,宋国华的头脑在一片混沌中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公司内部和社会公开招聘,按照实施要求对招聘人员进行超常规魔鬼式培训和训练。有了思路后,宋国华立即着手实施。通过五次招聘,共招了120人,并按照要求对这些人进行了魔鬼式的培训和严格管理。

解决了人员和技术问题,宋国华开始带领项目组140多名员工全面实施推广任务。在推广实施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由于之前各单位管理基础薄弱,因此,账实不符、往来账不清、编码混乱等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保证账实相符,项目组人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反复核对与盘点。有的单位原材料像山一样横七竖八地堆在仓库里,在整理时,用两辆吊车吊了半个月才清理出头绪。

在小闭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实施的日子里,项目组成员面对着各有困局的基层单位,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项目经理,宋国华更是身先士卒,“飞”在前头。

每天深夜,只要有项目组人员加班的地方,都会看到宋国华那不知疲倦的身影。他每周工作时间都在60个小时以上。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中,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的他病痛更加多了,但他却从来不告诉周围的同事,每天都笑容满面,而他办公桌上的药瓶却日益增多。

就这样,在宋国华的带领下,“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组实施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靠着信念、意志力、智慧和勤勉,一步步地迈向成功的终点,硬是在人们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一年内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实施83家单位,在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项目组因此被授予“第一汽车卓越团队”,而宋国华本人也被评为“第一汽车卓越员工”。

有些问题的确非常顽固,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人便认为“已是极限”,或是“已经尽力”,再去努力也是白搭。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你就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灵桎梏”。

牛顿能把一个问题长久地放在头脑中一连数小时、数天、数星期乃至更久,直到问题向他投降,并说出它的秘密。

许多人并不傻,也不是没有智慧的火花,但为什么会最终败下阵来,或所获甚微,原因就是不能经受困难的煎熬。相反,那些成大器的人物,都具有长久地对一个问题保持专心致志的能力,他们都有非同凡响的"熬"功。

要具有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除了珍视智慧的火花、以开放的心灵去拥抱新的理念、构想外,更要沉得住气,勇于接受、忍受思维在一段时期内的“痛苦折磨”。

摆脱你的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说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难得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他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人害怕自己不成功,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们还会害怕自己会成功,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苦的劳动,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简单来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工作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乏上进心,或称“伪愚”。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过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显得不安。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也都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小声地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那么,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实现自我的理想途径。”

人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相反,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类品行。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工作中的热情为懦弱,视同情心为廉价和盲目。为了表现“男子”气概,英语中的Cool(冷)也因此成了显示“有派”和“时尚”的赞美之语。在长期历史中曾显示出人类美好的、和谐的、崇高的、情感的东西竟成了当代人们不自觉的情感禁忌。

约拿情结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怕出名,如果别人出了名,他又会嫉妒,心里巴不得别人倒霉。这种情结阻碍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它取名为“约拿情结”。

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 心理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的话,这些念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当成功的机会降临的时候,这些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毫无疑问,“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摆脱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

克服困难就是努力找办法

第25届世乒赛时,有一个戏剧性情节:中国选手容国团战胜自己的同胞队友杨瑞华。杨瑞华则大胜匈牙利老将西多,不是偶然获胜,而是每战必克,被称为西多的克星。西多则每每战胜容国团,不是偶胜,而是常胜,两天前的团体赛就赢得很爽快,被称为容国团夺冠的拦路虎。最后的冠亚军决赛由容国团对阵西多。第一局,容国团很快就告负了。赛场预测,男单冠军必属西多无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相反,容国团为我国体育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为什么?中国队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第一局结束后,教练傅其芳退后,队员杨瑞华临时充当教练,指导容国团。杨瑞华时而比比动作,时而侧目西多,眼中充满火药味。西多见杨瑞华为容国团面授机宜,浑身觉得不自在,心里直发憷。他双眼直盯杨瑞华,自己的教练讲了什么都未能听进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第二局开场后,荣国团士气大振,越战越勇,西多却步伐错乱,连连失误。最后,容国团直落3局,以3 ∶1捧回金杯。

教练导演了一个戏剧性变化,赢得了中国体育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块金牌。让我们看看这一方法的根蒂:

一是场上条件不足场外补。根据历史表现与现实表现,教练断定,容国团战胜西多的概率很小,换句话说,仅靠容国团个人在场上的力量很难制服对方。场上条件不足,但我们有场外条件优势,让它发挥出来,不无小补,这是一个极为出格的决策。

二是技术条件不足心理补。很明显,在技术条件上,容国团根本不占优势,甚至说是遇上了拦路虎。场外条件虽好,但鞭长莫及,替代不了,那就提供心理力量:教练的创新打击了西多的求胜心理。对阵的还是容国团、西多两人,两人的技术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化,客观条件很难改变。着力点就在主观上——让西多的克星杨瑞华站到教练席上,对西多实施精神压迫;让杨瑞华面授机宜,尽管客观上不一定发挥多大作用,但让西多听不懂、猜不透,以为自己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了,心中没了底气。同时,安排杨瑞华"侧目怒视",充满火药味,进一步给西多施加压力。 通过教练的计谋,增添了容国团的自信心。而有杨瑞华点破西多的破绽,自己对西多的畏惧也扫除了,在杨瑞华的点拨下,他对自己的攻击力也有自信了,斗志自然更加旺盛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转换自己的思路,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大家都读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乍一看,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工作,却有人可以做出很不错的业绩。原因就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梳子除了用来梳头发还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纪念品。如果在其上刻上“积善梳”三字,其意义又非同寻常了,根据不同的香客身份赠送不同品种的梳子,市场也就更为广阔了。

这就是方法的力量。有了找方法的人,原来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都可以顺利进行。

困难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能指引你成功!爱迪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直探索带来光明的方法。终于1879 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面对灯丝试验的一次次失败,爱迪生没有轻言放弃,他整理思绪,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给世界带来了灯的光明。

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任何困难都必须自己去面对。创业者任何时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个方向为止。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如果说有成功的希望,就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名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当遭遇困难和失败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鼓足勇气,坚定信念,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柳暗花明,梦想成真。

少向外界要条件

造成人生幸与不幸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换句话说,人们命运差异的根源,到底是外界的社会,还是我们自身呢?

中国近代学者宣永光曾经说过:“能责己的人,必成功;怨环境的人,必失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各不相同的。只要你留心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有的人常常遇到好机遇,甜多于苦;有的人则总是遭遇坎坷磨难,苦多于甜。

德国有一位名叫班纳德的人,在风风雨雨的50年间,他遭受了200多次磨难的洗礼,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这些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他出生后14个月,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忽然不知从何处刮来一阵大风,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13岁时掉进了下水道,差点窒息;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驶了进来……

他一生遭遇无数灾祸,在最为晦气的一年中,竟遇到了17次意外。

令人惊奇的是,老人至今仍旧健康地活着,心中充满着自信。他历经了200多次磨难的洗礼,还怕什么呢?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困境出现,首先被摧毁的就是失去意志力和行动能力的温室花朵。经常接受磨炼的人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工作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项任务交代下来后,如果上司不追问,结果十有八九会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级不跟踪落实,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反馈;还有的人面对布置的工作,反问上司:“怎么布置这样的工作?我不会做啊!”

抱怨的人很少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认为主动独立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家常便饭。他们只知道抱怨,却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他们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整天应付工作,不停地抱怨,结果,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业绩。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升迁和加薪机会。

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在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而不是咄咄逼人地指责别人。因为一旦遇到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会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团队的其他成员身上,而且还要一遍又一遍地抱怨环境、命运和他人,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常常就在我们的抱怨声中被一次一次地错过了。

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非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是自我经营的不同。对于任何生活情形,日清员工都会坦然接受。多责怪自己,少埋怨环境。只有潜下心来,你才能把工作做好。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年轻时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薪水很低,另两个学徒时常发些牢骚和抱怨,对工作日渐马虎起来。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这次到了一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在其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面,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他的两个同事因此嘲笑他。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松下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普通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以后的创业打下了极大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被商店解雇。

松下取得事业的成功与他从不埋怨环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着必然的联系。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句话是克里斯托弗斯的座右铭,它也应当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条准则。只会诅咒和抱怨,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黑暗和恐惧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因为人们的逃避和夸大而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相反,改变自己,你就能做到日事日清,日清日高。

一位成功人士也说,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要想承担起工作的责任,自己必须变得更好。

我们成功和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和客户说话的方式、改变自己交往的人群、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只有改变,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