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到此为止
《士兵突击》是我们重播次数最高的一部电视剧,关于“许三多”和“成才”之间的对比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刚开始,外号“一根筋”的许三多被很多人不看好,精明灵活的成才PK“一根筋”的许三多,一对一,成才明显胜算大,明显能力强。但最终,这两个人都成功了,但综观他们的成长历程,许三多的成功可谓“顺风顺水”,而成才的成功却颇费周折。
许三多:新兵连→红三连五班→钢七连→参加老A选拔→进入老A特种部队。
成才:新兵连→钢七连→跳槽到红三连→红三连五班→参加老A选拔→因“战斗”中放弃被淘汰,回到红三连五班→再次参加老A选拔→进入老A特种部队。
成才比许三多聪明,他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标,并时常施展自己的智慧,他的能力要比许三多要高出一截。但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成才走了太多的弯路。看似造化弄人,实则规律使然:
许三多与成才比显然是一个“傻子”,可正是由于他拥有对任何事都高度负责的傻劲,使得他做每一件小事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投入自己所有的能量和智慧,把事情做到最好,而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旁人的赞赏与关注,只是因为这是有意义的。他面对困难从来不说“放弃”,而是默默地承受,慢慢地解决,毫无抱怨,绝不气馁,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他以高度责任感的劲头解决之后,他俨然成长为了一个巨人。这样的人不会被诱惑击倒,“许三多”式的员工给人一种安全感,与这样的人共事,人们心里觉得踏实。企业有了这样的人,有了这种责任的精神,就没有问题不能解决,没有市场不能开拓,没有技术不能攻关,没有企业不能健康发展。
而反观那些“聪明人”呢?能力虽然堪称一流,却每天都在为承担责任而斤斤计较,能少承担一些责任就得意忘形,多干点活将就觉得委屈不公。甚至看不得有些负责任的同事辛苦工作,总是嘲笑他们是傻子。这样的人会让企业担心,担心在企业出现危难时,他会不会成为最先离去的人……
生活中和工作中有很多的问题会等着我们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明智之人不会去祈求生活一帆风顺和万事如意,他们只祈求当每个问题发生时,都有面对的勇气与毅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
迈克尔·戴尔在培训员工时常常说:“不要粉饰太平。”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试图把错误的事情用各种理由加以美化,即使暂时掩盖了真相,然而问题却迟早会出现,所以直接面对最好。每当他的经营出现问题后,他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正面迎接问题,而不是强调理由逃避问题,也从不找借口搪塞。他以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说:“我遇到问题了,我负有责任,因此我必须进行修正。”他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这样做了,成功就会属于别人。
拿破仑·希尔认为,外界的挫折和困难无处不在,成功的机会与这些挫折和困难相随,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困难过于强大,也不是机会之神不眷顾,而是你自己的怯懦和退缩。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自己所有能够想到的理由都不堪一击。当问题已经到来时,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脚,更何况,这些理由不但不能使你摆脱问题,而且还会令你身上的问题更加恶化。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牌子,上面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翻译成中文是“问题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把这句话引申到职场上,让问题止于自己,不把问题留给老板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对那些容易解决的事情负责,而把那些有难度的事情推给别人,这种思维常常会导致我们工作上的失败。
有—个著名的企业家说:“员工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要以结果为导向
在美西战争中,安德鲁·罗文中尉被授予勇士勋章,这个被授予勇士勋章的中尉最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他令人钦佩的职业精神。
那是在多年前,美西战争即将爆发,为了争取战场上的主动,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合适的送信人,把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接到这封信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完成任务的困难,孤身一人出发了。整个过程是艰难而又危险的,罗文中尉凭借自己的勇敢和忠诚,历经千辛万苦,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军事行动决定性力量的人。
罗文中尉最终完成任务,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结果的精神。
除了一定要将任务执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之外,一名不把问题留给老板的员工在面临工作中林林总总的问题时,还应当有自己的主见。面对问题,他们既不会幻想逃避,也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依赖他人意见,而是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自己能够判断,而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他们会大胆地拿主意,“让问题到此为止”,而不是全部请教老板。
在老板眼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一个经常为老板解决问题的人,当然能得到老板的青睐。首先,他没有让问题延误,酿成大患;其次,他让老板非常省心省力,老板因此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重大的问题上。有了这样的员工,老板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不清楚具体的结果时,是很难意识到自己所执行任务的重要性的。换句话说,在执行过程中,除了无限接近终点的日期,对自己没有什么约束力。
我们在做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将执行的着眼点放在“结果”上,而且,最好是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好结果。
比如领导让小刘去买书,小刘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小刘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小刘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刘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刘,欲言又止……
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公司提供结果。而公司是靠结果生存,为“结果”支付报酬的,没有结果公司如何生存?
比如买书,去买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就意味着小刘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小刘执著地想办法,就有很多办法:
方法一:向书店打听,或者上网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邮购。
方法二:打电话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跑书店的时间。
方法三: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花钱复印。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小刘得到书,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在哪里呢?就因为小刘没有将“任务”和“结果”分清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去买书)的阶段,而没有考虑结果(买到书)。而且他的内心也没有“结果意识”,不了解执行的终极目的是要一个好的结果。
有些企业将任务布置下去了,到验收时却收到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一塌糊涂,有的差强人意,有的完成得很出色,区别就在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中执行意识的强弱,和是否具有结果意识。
在任意一家企业里,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三类人:上级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听到命令就去做,从不思考也不管结果,最终只汇报工作现状;上级指导一步走一步,看似努力认真,却迟迟不能给上级满意的结果;不管上级有没有吩咐,只要与工作结果有关,都会反复思考,再去执行,总能高效地给上级满意的结果。
我们现在问问自己,哪一类人中有自己的影子?我们是否真的明白,我们身边那些收入高的人,为什么他们的薪水比我们的高?
不谈苦劳谈功劳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将军,跟随皇帝长年征战。有一次,这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对皇帝说:“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的战役。”哈德良皇帝却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指着拴在周围的战驴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跟随皇帝驰骋沙场,将军固然有很多苦劳,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出成绩给皇帝看,并没有“功劳”作为皇帝提拔他的筹码。无论是战场还是职场,都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才是生存法则。
事情做的好不好,看的是结果。如果说做事情没达到 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要注重结果 预期目标,即使过程再苦、再累,也是无用功。
江苏双良集团总裁缪双大在集团的年终总结大会上就改革问题所提出的那样:要改变传统的对功劳与苦劳的认识。苦劳只能说明辛苦,而不说明其成绩,功劳是建立在苦劳的基础上的,有功劳才有成绩,才有贡献,功劳包含着辛劳、智慧、机遇。我们要倡导讲贡献,比贡献,以成败论英雄。
在当今,大多数公司、企业都是老板出资办起来的。公司是老板的,他必须有效益才能把公司开下去。那些能力平庸、没有业绩的员工再怎么乖巧也很难换取老板的赏识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考虑的是自己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你只是乖乖听话,俯首听命,如果你不能为老板提高结果,他照样炒你的鱿鱼。
在市场经济迅速洗牌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生存首先要遵循最基本的商业法则,即不找借口盯结果。否则一个不重视结果的企业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存在价值。同理,你的企业是不找借口的,而你如果一味地找借口不注重结果,就会逐渐丧失工作和发展的机会。
在加入IBM之前,郭士纳的身份就是纳贝斯克食品集团(RJR Nabisco)总裁,该集团以生产薯片和饼干闻名于世。
在接手纳贝斯克集团的第一年里,郭士纳行程超过15万英里,考察了集团分布在全球的20多家工厂、超市,向雇员提出各种尖锐问题,只为了解这家公司是如何经营的。
在短暂“热身”之后,郭士纳开始了“铁血改组”。
首先,郭士纳力排众议地撤掉了糖果等滞销食品生产线,大力推销如薯片、骆驼牌香烟等畅销商品,为纳贝斯克抢占了市场先机。
郭士纳还果断地卖掉了集团的喷气式公务机机组和豪华的公司大厦,裁员3000人,大刀阔斧地降低成本,从而把巨额财务赤字降了下来。
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当,在郭士纳的管理下,纳贝斯克在3年之后就实现了近3亿美元的净收入,比郭士纳接手时增加了14亿美元,创造了奇迹。郭士纳也由此赢得了“扭亏为盈魔术师”的美名。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是看结果,以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从事同样的一份工作,结果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讲,工作不仅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因为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实际上是在浪费资源。
工作的核心价值是提供结果、创造价值。一个员工有没有在落实中追求结果的精神,工作状态会截然不同。有结果意识的员工,会请缨任务、创造任务、分享任务、下达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没有结果意识的,那就是推卸责任、制造麻烦、扯皮任务、推给上司、拖延时间、不了了之。
通过这个比较,可以看出以结果为取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执行文化,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价值观,它所传达的理念,能够使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发生巨大转变,从而使整个团队执行力高效提升。
请记住,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对结果负责,对自我负责。对自己负起责任来,等待你的才会是成功!
只为结果找方法
2001年,李群刚刚大学毕业,找了一份业务员的工作,产品的销路不错,但就是讨账难。有一家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的产品,半年了还没有付款,催了无数次,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推到下一周,下一个月。眼看临近年关,公司派业务员去讨账,李群和同事小张被安排对付那家难缠的客户。
他们俩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两天后他们赶到时,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兴极了,拿着支票就到银行去取钱。工作人员却告诉他们说,账上只有99800元,很明显,这是对方耍的花招,因为如果账上的钱数目不够,是无法兑现的。怎么办?明天就要春节放假了,钱取不出来,就要拖到第二年了。
看到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同去的小张说:“唉,又白忙活,回去吧。”
但是李群说:“别着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明明就是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小张不屑地说。
李群想了一会儿,最后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从钱包里拿出了200元钱,存进了客户公司的账户,这样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和小张立即将兑现了支票。
李群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5年后他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可以说,李群在公司能得到晋升和发展,和他善于解决问题是有关的。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工作中,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肯思考的人。优秀的员工之所以能获得晋升,就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问题,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主动解决”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面对困难,50%以上的企业员工很难通过“自救”走出困境。但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或者意志力不坚定。究其根本,是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事实上,我们苦苦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只有有了恰当的方法才有可能有满意的、出人意料的结果。
田忌赛马之所以在最初连连失败,就是因为方法不当所致,而最后又能大获成功也是因为找对了方法。
美国有一位名叫贝特格的保险营销高手,曾一度陷入生意的困境,很烦恼。但他走出困境的方法很独特:他初入保险业时也是踌躇满志,无限热爱工作,可业绩一直不佳,他因此灰心丧气,欲就此放弃。某周末的早上,他苦苦思索问题的根源,并决定如果理不出什么头绪来的话,就干脆辞工改行。那天早上,他自问自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到底是什么?
他回忆,有时在与客户洽谈一单业务时,似乎进展非常顺利,但往往在要落单的节骨眼上,客户却突然就此打住,说下次有时间再面谈。而恰恰就是这些所谓的下次面谈,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产生一种挫败感。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他有个好习惯,喜欢做工作记录。于是,他拿出最近12个月的记录,作了一番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使他茅塞顿开。他发现自己的生意有70%是在首次与客户的洽谈中一次成功的,还有23%的生意是在第二次洽谈中拿下来的,只有7%的生意却需要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或更多次的洽谈之后才能成交。而正是这7%的生意把他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疲于奔命于这充其量只占7%的生意额上,结果得不偿失。
——解决方案是什么?
问题的根源一找到,答案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他立即快刀斩乱麻,把那些需要进行3次以上洽谈的生意一笔勾掉。把由此节省下来的时间去专门挖掘潜在客户。结果,他取得的业绩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的人均洽谈成交额就翻了一番。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找不到改进工作、提升自我的方法,而是缺乏反省与思考。如果我们能像贝特格那样勤于思考,又何愁找不到落实不好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呢?有时人们觉得无路可走,往往是因为不敢想、不去想,而非其他。
方法就在你身上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有座西敏寺,安葬于此的一位英国主教的墓志铭十分特别。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年少时,意气风发,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发觉自己根本无力改变世界,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国家。但这个目标我还是无法实现。步入中年之后,我试着改变自己身边的最亲密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当我垂垂老矣,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改变自己,以身做作影响家人。若我能为家人做榜样,也许下一步能改善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雨果曾经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也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只要一个人是活着的,他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他自己身上。而依赖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
人在职场,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为的产物,并不能靠其他什么东西来改变。
休斯·查姆斯在担任销售经理期间,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外头负责推销的销售人员销售量开始急剧下跌。
首先,他请手下最佳的几位销售员站起来,要他们说明销售量为何会下跌。每个人都开始抱怨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等等。听到他们描述的种种困难情况时,查姆斯先生说道:“停止,我命令大会暂停十分钟,让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后,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来,并要求这名工友把他的皮鞋擦亮。在场的销售员都吓呆了。那位小工友先擦亮他的第一只鞋子,然后又擦另一只鞋子,表现出第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亮之后,查姆斯先生给了小工友一毛钱,然后说道: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看看这个小工友。他拥有在我们整个工厂及办公室内擦鞋的特权。他的前任男孩,年纪比他大得多,尽管公司每周补贴他五元的薪水,而且工厂里有数千名员工,但他仍然无法从这个公司赚取足以维持他的生活的费用。
“这位小男孩不仅可以赚到相当不错的收入,既不需要公司补贴薪水,每周还可以存下一点钱来,而他和他的前任的工作环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厂内,工作的对象也完全相同。
“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那个前任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谁的错?是他的错还是他顾客的错?”
那些推销员回答说:
“当然了,是那个男孩的错。”
“正是如此。”查姆斯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推销收银机和一年前的情况完全相同: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对象以及同样的商业条件。但是,你们的销售成绩却比不上一年前。这是谁的错?是你们的错,还是顾客的错?”
推销员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是我们的错!”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成功了。
你要明白,所有问题,其根源都在于你自己。想要成功,先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是没有恰当的机遇还是环境的限制?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帮助,便会形成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强大的外力上,意志力就会被无情地吞噬掉。
是改变你的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你?年轻人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你自己。如果你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
不要抱怨问题、不要回避困难。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的艰难,只要你认真去做,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化难为易的。与其抱怨外界的环境,不如冷静下来看看是否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