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硅谷接班人扎克伯格
19798700000006

第6章 工程师文化

你如果见到Facebook总部蓝屋的各种艺术涂鸦,和完全开放而自由的办公环境,那么恭喜你,你见到了工程师文化的冰山一角。

其实真正的工程师文化,是黑客的文化,而“代码胜过雄辩”是黑客们的口头禅。

硅谷的最差着装男士

扎克伯格的经典装束是,T恤或者运功上装,牛仔裤,阿迪达斯的露脚趾拖鞋(或是一双运动鞋)。不论是上学,还是在Facebook工作,甚至去见硅谷的投资人,扎克伯格似乎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装束。那是大学时代衣着风格的一种延续,舒适、运动、自由而没有束缚感,这也是扎克伯格所追求的个人生活风格。

2011年奥巴马访问Facebook总部的时候,27岁略显成熟的扎克伯格意外地第一次穿上了西服,打起了领带,但是下身仍然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正是这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使扎克伯格被著名的男性时尚杂志《GQ》评为了2011年硅谷最差着装男士的第一名,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一直想超越自己的这两个偶像,但是,来得这么快而且是在着装方面还是让他没有想到的。

对于《GQ》的评选,扎克伯格泰然自若,他想穿什么一直是他的自由,根本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

其实服装只是扎克伯格特立独行的一个方面,他还喜欢很多与众不同的事情,比如击剑,我们在扎克伯格的高中时代曾经说过他当过击剑队长。扎克伯格成功地把击剑的爱好带到了他在Facebook的办公室。在压力增大的时候或者头脑风暴的间隙,击剑可以让他充分放松。当扎克伯格接到法院的传票,得知温特莱斯兄弟起诉他剽窃创意的时候,扎克伯格挥舞着击剑,说:“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

这是一句经典对白,是扎克伯格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特洛伊》中的台词:

海克特说:“我有个建议,胜者允许败者享有厚葬的权利。”

阿基里斯说:“猛虎不与劣狗谈条件。”

(他把矛插入地下,脱掉头盔,扔到一边)

阿基里斯说:“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

事实上,引用不合时宜的电影对白是扎克伯格的爱好,而且他把这种爱好也成功地引入了Facebook。如果你是一个Facebook的用户,不论你搜索什么,总会在搜寻结果下面出现一个小框,上面写着“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得是什么样。”那是《婚礼傲客》中的一句台词。另一句出现在那儿的引言是:“太近了,不方便发射导弹,改成用枪。”那是汤姆·克鲁斯在《壮志凌云》中饰演的飞行员的一句台词。

这两句看似毫无道理的电影台词放在这里,充分说明了扎克伯格那未脱大学稚气的可爱之处。相信看到这两句话的大学生们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两部电影在他们的生活中是那么流行。就像曾经在大学中一度非常流行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虽无意义却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这两句台词作为引言在Facebook的搜索界面出现了很长时间,后来阿伦·西锡格还根据这两句话设计了公司的T恤,T恤上面画着一架战斗机飞快地从几只鹌鹑旁边掠过。

Facebook总部蓝屋显然是大学学生宿舍的一种延续。Facebook的整个办公室完全开放,没有隔间,有的只有办公桌和办公用具,当然电脑必不可少。作为工位的主人,员工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位上摆放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变形金刚或者一个木制的啤酒桶,随便什么,就像在大学的宿舍一样。

扎克伯格也和大家一样,没有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而且充分显示了他在Facebook签名中所说的极简主义,桌子上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再有就是扎克伯格头部上方不远处垂下的几片竹叶。

办公室唯一的封闭区域是位于办公室中间的会议室,但是它有三面是由透明的玻璃墙组成,所以员工们戏称它为“水族箱”,在这间屋子里开会真不能不打起精神,因为开会的人颇有几分被展览的感觉。曾经的招聘主管罗宾·雷德曾在这里面试过许多人,后来又作为“救火队员”在这里听员工倾诉心声,她的日子还真不好过呢。

当然在办公区域之外,Facebook的办公室还有很多附属设施,比如视听室和游戏室里从经典电影的DVD到Xbox的游戏机,从爵士鼓、电吉他到国际象棋应有尽有;而厨房里面有免费的饮料还有各种零食,如果你觉得味觉能帮你激发灵感,你甚至可以搬到厨房去办公。如果你要运动,没有问题,这里有乒乓球、桌球、滑板,等等。总之,Facebook的办公室原则就是让你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地放松,而在放松之后又能快乐地工作。

记得扎克伯格在大学搞出Facemash的时候,他的室友们幻想着扎克伯格有一天可以用卖掉软件的钱给大家买一台超大的电视,现在扎克伯格不仅做到了,而且似乎做得更加彻底。

扎克伯格在工作之余,喜欢去办公室旁那家叫做“安东尼奥的坚果房间”的酒吧放松。在这家满是涂鸦的昏暗酒吧里,扎克伯格喜欢点上一杯红莓伏特加,自己一个人或者和公司的几个同事一起消磨时光。

人多的时候,玩玩飞镖、台球或者桌上足球,是不错选择。如果是一个人,扎克伯格则会习惯性地去喂那只关在牢笼里的巨型黑猩猩——一个高仿真玩具,会伸出手掌向客人乞食。扎克伯格每次都会边喂猩猩,边观察它的表情。他盯着猩猩看,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闯入纽约的金刚。

扎克伯格童心未泯,所以对各种科幻色彩的电影充满了喜爱之情。在他16岁那年的成人礼上,家人曾给他搞了一个以《星球大战》为主题的庆祝。他把那份童真一直保持到了10之年后,扎克伯格曾邀请家人一起去看奥兰多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主题公园。在那里他买回了一根仙女棒,学着赫敏的模样使用魔法,他想变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也许他变出来的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人想象过的世界,简单而影响深远。

不必酷,但要有用

在Facebook之前,扎克伯格一直追求“酷”,不管是追求实用的“课程搭配”,还是一时好玩的“Facemash”,都具备很酷的特点。

Facebook一开始上线的时候,扎克伯格也不惜把它打上个性化和酷的烙印。比如“捅”(Poke)一下,在此之前没有哪个人听说过或者开发过这个功能。“捅”这个略显暧昧的动作会不会很“酷”呢?当然!实际上在Facebook初期,人们除了浏览别人的照片和简介之外,能做的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捅”一下别人,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乐此不疲。

Facebook创立之初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社交网站Myspace(聚友网)。Myspace创立于2003年,虽然只比Facebook早了一年,但就是这一年的时间, Myspace的用户比Facebook至少多了100万人。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对Myspace曾经做过很多一段时间的研究。

他们发现Myspace显然比Facebook“酷”多了,它的个人页面中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游戏、星座和博客功能,它的应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洛杉矶乐队把Myspace作为了推广平台,随后全美很多音乐人都加入了Myspace。随着歌迷们的不断加入,渐渐的,年轻人们开始觉Mysapace很时髦,这里既是人们寻找乐队的第一站点,也是夜店聚会热潮的发源地。

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不得不承认Myspace确实很成功。但是Facebook同样吸引人,虽然它现在只有上传头像,更新简介,加为好友和“捅”一下的简单功能。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发现,Facebook与Myspace最大的不同,在于Facebook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人们喜欢Facebook是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别人的简介,加入更多的好友,而这是真实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反映。

“如果一味求酷,我们可能会误入歧途。”莫斯科维茨对扎克伯格说道。

“是的,既然我们知道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从今天开始Facebook的宗旨是要变得有用。”扎克伯格显然同意了莫斯科维茨的观点,但是他想得更远,“今后在Facebook上不管开发哪一项功能,都将是为了用户能更方便地沟通和交流。Myspace上的那些东西显然是舍本逐末。相信我,Facebook有一天会变成一个公用事业。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将离不开它。”

事实上,后来扎克伯格一直沿着这条思路把握着Facebook的发展方向。“墙”是个人信息发布的园地;而“群组”则让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交流。即使“图片功能”上线,也不是让人秀秀图片那么简单,而是成为好友们交流的最新途径。每一个用人名标注的图片,其本身就成为一种可交互的信息。而“动态新闻”让Facebook这个网络社会真正形成了一张网,在这张网里每一个人每天的“新闻”都将被传递到他的朋友那里。扎克伯格曾说:“一个在你家门前垂死的小松鼠也许比非洲死去的人更让你感兴趣。”

F8大会上,扎克伯格宣布要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应用平台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在上面开发软件。这时扎克伯格虽然仍想让Facebook的用户接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他不能阻止那些无用的软件产生。最初,“绒毛朋友”(养电子宠物)、“食物大战”(可以向朋友扔食物)等毫无意义的程序在Facebook上大行其道。扎克伯格也产生过很多担心,但是后来拼字游戏“Scrabulous”的成功,充分说明真正好的而且有用的应用一定会受到欢迎。而另一方面扎克伯格也逐渐明白,用户会自己选择什么东西对他更加有用,也许他就想养一只电子宠物,而不想去做什么猜字游戏呢。想明白了这点之后,扎克伯格反倒释然了。

Facebook发展到今天,已经不需要设计者来决定什么有用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它上面运行的5万多个应用(将来还会更多)中,总有一款是对用户有用的,不是吗?也许这才是Facebook最吸引人的地方。

奉行黑客文化而非利润

扎克伯格崇拜乔布斯,这在公司中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和偶像乔布斯所奉行的“海盗文化”类似,扎克伯格信奉“黑客文化”。

黑客听起来有些复杂,简单说就是,“如果我入侵了你的网络,别怪我,只能怪你的网络防火墙太不严密。我进来只是想给你提个醒儿,你得继续完善它”。

这是开玩笑吗?当然不是。扎克伯格年轻时就曾经是一个黑客,他侵入了哈佛宿舍的服务器,然后下载了上面的学生照片,才推出了Facemash。而帕克则更是黑客中的传奇人物,他在16岁时曾侵入多家跨国公司和美国军方的数据库,继而被FBI调查。

扎克伯格对黑客情有独钟,而Facebook也曾遭受被“黑”的命运。2006年佐治亚南方大学19岁的克里斯·普特南成功地黑进了公司的服务器,使得2000个Facebook的个人简介变成对所有人开放。他还在代码中插入了一段注解:“我无心搞破坏,只是想来逛逛。”既然有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把他找来呢?扎克伯格聘用了他,虽然他还在读大学二年级,但是这又有什么呢?在Facebook的员工看来,辍学创业是一种美德。

在Facebook的办公室中,随处可以听到黑客们的口头禅,比如“代码胜过雄辩”。意思是说,黑客们可不会对某个新创意是否可行进行连续几天的无休止讨论,他们要做的是亲自动手尝试。

扎克伯格认为,一个好的黑客的创造力胜过10个循规蹈矩的工程师。扎克伯格鼓励创新,所以Facebook每隔几个月就会举行一次“黑客马拉松”(Hackathon),让员工们依照他们的新创意开发产品模型。

在Facebook以外的人看来,“黑客马拉松”充满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

“黑客马拉松”通常在晚上11点的时候开始,届时负责组织“黑客马拉松”程序员们去DJ台前,把音乐的音量调到最大。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信号,说明一场“黑客马拉松”就要开始。

工程师们可能并不会离开自己的工位,而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自然进入兴奋的状态。要知道在深夜如果没有达到足够的兴奋,又怎么能够引燃创意的火花。

不一会儿,丰盛的夜宵被送来了,这可能是Facebook大厨的一次精心制作,也可能是最火暴餐厅的外卖美食,啤酒、饮料、红牛免费供应,而且绝对不用担心喝光。事实上Facebook的工程师们一致认为在熬夜的时候,红牛的效果远胜于咖啡。当然这些美食只是“黑客马拉松”的开始,等工程师们吃饱了喝足了足够兴奋的时候,这次“黑客马拉松”的主题将被公布出来,主题可能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创意,也可能是一次极限编程的尝试。之所以叫做马拉松,是因为,这次编程很可能持续好几天。

最后,当“黑客马拉松”结束的时候,整个团队会一同分析和研究那些刚刚被开发出来的产品。如果被证明是有用的,那么它很快会被不断完善,并在合适的时候被添加到Facebook 的新功能中。如果证明是没有用的,也没有关系,谁会知道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会不会从这些失败的尝试中逐渐积累起来。这是Facebook的方式,也是被无数次证明了的有效开发的办法。Facebook最为成功的一些产品就来自于这种形式的比赛,例如时间线、聊天、视频、移动开发架构,以及涂鸦(HipHop)等最为重要的基础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