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19798400000034

第34章 愈演愈烈的悲剧——家庭暴力与伤害(2)

像康某这类以多疑、对妻子跟踪、强迫发生性行为为特点的人,都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偏执型人格是指以极其顽固的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其形成原因与早期生活挫折及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因素有关。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早亡,家庭气氛紧张,成员间相互不信任或敌对;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对子女的要求太苛刻或放任自流,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畸形的影响,使儿童的心中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任性冷漠,粗暴怀疑等人格品质。如果上述人格品质未能及时矫治,就可能成为偏执型人格。人本身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等因素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偏执型人格者的多疑、固执等特点,正是其心理状态不协调,自我意识障碍,缺乏自知之明的具体表现。 如康某从小缺乏母爱,长期受人冷落,使他逐渐形成多疑、固执、任性等偏执型人格品质。婚后,他不信任妻子,跟踪、强迫过性生活,其所具有的偏执型人格特点暴露无遗。

失衡世界

堪称婚内强奸案“始作俑者”的当属王卫明。被告人王卫明与被害人钱某于1993年结婚,婚后王卫明逐渐暴露本性,故夫妻之间逐渐产生矛盾,矛盾越来越大,争吵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感情破裂,于1997年10月8日,上海市青浦县人民法院应王卫明离婚之诉判决准予离婚,但判决书尚未送达当事人。就在这期间,被告人至钱某处拿东西,见钱某在收拾东西,便提出性交的要求,钱某不允,王卫明便使用暴力强行与钱某性交,且致使钱某的胸部,腹部等多处地方被咬伤,抓伤等。上海青浦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卫明主动起诉,请求法院判决解除与钱某的婚姻关系,法院一审判决准予离婚后,双方对此均无异议,两人均已不具备正常的夫妻关系,在此情况下,被告人王卫明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手段,强行与钱某发生性关系,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应依法惩处。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卫明的犯罪罪名成立。1999年12月21日,青浦县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王卫明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一审宣判后,被告人王卫明服判,未上诉。这是新《刑法》实施以来上海判决的首例婚内强奸案。

第二回 天使的摇篮在倾斜——虐待和忽视儿童

第一节恶母暴虐幼女案——忽视、虐待儿童

虎毒不食子。

——民谚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你相信吗?现实生活中,就有那样的母亲可以冷漠无情地虐待自己的孩子。

2007年11月7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某市“恶母暴虐幼女案”一审在该市某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恶母”李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李某夫妇在第一胎生了个女儿后,一直想要个儿子。2000年9月,二女儿媛媛(化名)出世,令李某夫妇大失所望,于是将媛媛送给同村一对结婚多年未育的夫妇收养。后来,该夫妇生了自己的孩子,便于2004年3月将媛媛送回给李某,并向李某索要了3000元抚养费。为此,李某心里很生气,加之媛媛平时不讲卫生、调皮,且李某认为女儿和她属相不和,便长期采取木棍殴打、开水烫嘴等暴力方式虐待媛媛。

2007年6月4日媛媛因腹泻弄脏了床单,李某便用桑树条抽打媛媛全身。6月5日早上,媛媛准备上学时,再次遭到被告人李某的殴打。媛媛到校后昏倒,被学校老师送往医院救治。学校老师看到媛媛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的情况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媛媛全身软组织损伤属重伤。“恶母暴虐幼女案”经媒体曝光后,激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义愤,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许多市民到医院慰问媛媛。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李某长期殴打其女儿媛媛,并致其重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经构成虐待罪。鉴于被告李某认罪态度好,有悔过表现,本着维护家庭成员间的平等权利,保护儿童身心健康不受非法侵害,同时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管教和照应,教育被告正确行使监护职责,遂依法作出前述判决。

宣判后,李某抱着3个年幼的孩子流下了悔恨的泪,非常感激法官给她重新改过的机会,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打孩子了,一定将他们抚养成人!

由于计划生育,现在一般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心疼还来不及,谁能忍心虐待自己的孩子呢?李某虐待亲身女儿的行径实在是令人发指。她的犯罪动机有两个,首先在于想生男孩未果,所以便将心中的愤怒加注在女儿媛媛身上;其次,是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觉得媛媛与其属相不和,所以加以虐待。从李某的施虐动机来看,她具有典型的偏执人格。随着法院的宣判,李某必须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代价,希望她能真心悔过,不再虐待孩子,像他所保证的那样用心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当然,像李某这样的“恶母”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少的,更多的父母不是虐待孩子,而是忽视孩子。很多家长以自己工作太忙为由把孩子送到寄宿幼儿园,但是幼儿园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或者有些家长选择轻保姆照顾孩子,结果保姆为了安全包办了一切,孩子很难得到成长。又或者有些父母选择让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隔代抚养使得孩子易养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得不到满足,也会使他们产生郁闷,导致心理和行为障碍。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奉劝家长们一句,与其拼命赚钱再把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不如多和在一起游戏,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存在,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并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促使孩子德、智、体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拥有健全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失衡世界

在美国的密苏里州有一名恶母,她将年仅12岁的女儿训练成性虐女王,5年来逼女儿接客赚钱,最终被判入狱15年,另要支付女儿20万美元辅导费,是美国首名推亲女下火坑而被惩处的人。

这一案件起发于2000年,当时年仅12岁的女童,跟36岁妈妈及男子巴考同居。巴考训练女童多种性虐招式,又要求她跟自己及他人发生性行为。恶母虽然全部知情,但袖手旁观。巴考两年后更变本加厉,设立网页将少女打造成性虐女王接客。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巴考与恶母已认罪,但少女身心受到严重创伤,须接受长达数十年的心理辅导。

这名少女曾在法庭上说:“我沦为一件工具,是妈妈的摇钱树。”

第二节妈妈,那是你想要的不是我需要的——孟乔森综合征

当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无论剩下的是什么,即使是不可能也一定是真相。

——柯南道尔

爱丽丝是芝加哥某社区医院里的一名护士,一年前她生下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儿。生下女儿不到半年,丈夫就和她协议分居了。此时,一边要忙于工作,一边要照顾女儿,还有为离婚的事情费神。爱丽丝实在是心力交瘁了。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爱丽丝失业了,可是这时她正在与丈夫协议离婚。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她很有可能会失去女儿的抚养权。爱丽丝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不能再失去女儿了,因为女儿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或许是运气不好,接二连三的倒霉事情都让爱丽丝赶上了。原本健康可爱的女儿突然生病。原本圆胖的小脸蛋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消瘦的小脸颊。怎么办呢?爱丽丝急疯了,天天抱着女儿去社区医院。可是,女儿的症状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爱丽丝每天抱着女儿往返于社区医院和自己的家,她什么都顾不上了。为此,法院也延迟了爱丽丝离婚案的宣判时间。

因为女儿生病需要照顾,所以爱丽丝没有重新找工作,她只是每天寸步不离地守着女儿,就害怕女儿有个什么闪失。一天傍晚,爱丽丝又抱着女儿来到社区医院,负责为其女儿看病的雷德医生发现小女孩除了一如既往的消瘦以外,一切都很正常。可是,这时爱丽丝拿出来女儿尿湿的裤子,雷德医生在其中发现了血液的痕迹,便立即将其拿去化验。化验的结果很出人意料,原来血迹并不是小女孩的,而是爱丽丝的。雷德医生觉得很奇怪,在给小女孩的进一步检查过程中,他发现小女孩有被人静脉注射的痕迹,而这些在院中的治疗中却并有记录。这不是医院治疗过程中对小女孩进行静脉注射。那么是谁呢?小女孩的母亲,曾经做过护士的爱丽丝受到了怀疑。雷德医生怀疑这是一起虐待儿童案,便很快报了警。

警察很快对爱丽丝母女进行了调查。在证据的面前,爱丽丝交代了自己虐待女儿的全过程。她说她这样做只是希望别人称赞她很辛苦,她希望获得别人认同的感受,让法官觉得她是一个称职而优秀的母亲,从而把女儿判给她。为此,她不断加害自己的女儿,像是给女儿吃不干净的食物让女儿生病,或者直接让女儿挨饿,又或者给女儿静脉注射污染物等。除此之外,由于自己被社区医院辞退了,而自己渴望重新回到医院工作,所以就每天带着女儿前来看病。

后来,警方还了解到,爱丽丝在学生时代就曾有过诈病史,每发生不幸的事情或者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时,爱丽丝就会谎称生病,以逃避而不去面对。

上述的案例属于一种十分罕见但严重的儿童虐待,即所谓的孟乔森综合征。这种虐待是指儿童的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或双方连续和长期地带孩子就诊,而儿童的症状恰恰是父母伪造或诱导的。孟乔森综合征本意指:病人长期不断地为有意的自我伤害和虚假报告的症状寻求治疗,这类病人通常是成人。

通常,犯罪的母亲都和案例中的爱丽丝那样,本身就对医学问题非常了解,甚至对治疗细节很着迷,有过诈病史,或者自身就是一个保健专家。此外,在医学检查和治疗期间,母亲会表现出对儿童异常的关注,寸步不离。这种表现本身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大部分家长在这时都希望和孩子待在一起。孟乔森综合征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是,儿童反复出现一系列医学症状,对治疗没有反应或者治疗后出现异常的行为,而这类行为往往难以解释,而且会持续存在。这一点,在爱丽丝女儿的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治疗似乎对其丝毫不起作用,所以身为母亲的爱丽丝一次次地带着女儿前去就医。

孟乔森综合征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儿童的一系列身体检查和化验结果都很奇怪,与治疗史不相符,或者是出现了在生理或临床上都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比如上述案例中,爱丽丝就刻意让女儿挨饿,将自己的血放到儿童的尿样中,还给女儿静脉注射污染物。其实,像爱丽丝这样做,完全属于极端的虐待,情节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受伤甚至死亡。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像爱丽丝那样为了满足自己被称赞、被认同或者其他愿望,而将虐待加诸在孩子身上,毕竟那些只不过是你想要的而不是孩子需要的。

知识链接

孟乔森综合征,又称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儿童受到不必要的医疗,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这种病不容易被发现,通常是透过旁人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就医时医护人员仔细留意,才可提高诊断率。此综合征的受害人不一定是儿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宠物。宠物的主人往往会借由宠物出现一些不明确的或伪装的症状,而持续不断地带宠物去看兽医。其实是,他是在试图通过宠物的不幸来博取同情和关注。

孟乔森综合征主要的动机表现为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得到权威专家(诸如外科医生、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律师)的关注和治疗。施暴者可能还有其他的动机,这会让孩子涉入各种极其危险的情境。

另外,与那些出于强迫性需要去反复愚弄医生或让别人注意到自己是一个好母亲的人相比,有的母亲伪造孩子的症状是为了使自己(因为她可能承受不住了)或孩子(因为她真的认为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获得帮助,也有的母亲存有妄想的信念,认为孩子确实生病了。动机不同的母亲给孩子造成的危险也不尽相同。

第三节收起你摇晃的手——摇晃婴儿综合征

一个男孩比十二个女孩增添的麻烦还多。

——谚语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荧幕上年轻的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常常出现的镜头。可是,你知道吗?如果年轻的母亲摇得不得要领、摇得过于频繁和激烈,不但无助于孩子的睡眠,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我们都知道除了哄孩子睡觉,不少父母,每当婴儿啼哭时,总喜欢把小宝宝抱在怀里或放在摇篮里左右摇晃,哭得越厉害,摇晃也越急,以制止婴儿啼哭或催促宝宝早点入睡。但是她们都未曾想到过,这种动作极易给婴儿造成严重的生理损害,甚至终生致残或死亡。这种损害就是“摇晃婴儿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