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趣味中医一本通
19798000000015

第15章 中医绝技:学会一招终身益(1)

刮痧:传统的自然疗法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目的。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刮拭患者某处皮肤。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淤血、肿胀。刮痧可使经络通畅,淤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现代的刮痧是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清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疗法很神奇。刮痧可以退烧,因为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闭塞,刮痧以后使毛孔张开,里面的风寒可以排泄出来,所以有退烧的功效。刮痧还能消炎。炎症局部充血、红肿是代谢产物积聚的表现,刮痧后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了改善,新陈代谢也加速了,局部的病理产物如细菌、毒素等可以更快地排泄出去,这样炎症就可消退。另外,刮痧还能治疗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骨质增生,并且有调节内脏的作用。

【杏林小讲堂】

虽然刮痧有很好的功效,在刮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因为刮痧使毛孔张开,如果被风吹着,容易中寒邪。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必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饥饿状态、运动后、大出血后体质都比较虚弱,不宜刮痧。

石头碰出来的针灸术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当时人们已掌握了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中说的“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能提高抗病能力,有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

针灸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杏林小讲堂】

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针灸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大饥大渴、饭后困倦时皆不宜针灸。

2.针灸后如有皮下出血或有青肿等现象,乃属自然反应,无须紧张,几天后自会消失。

3.针后如有过度疲劳、酸胀等现象,乃属自然现象,无须多虑。

拔罐:传统中医的常用疗法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采用的“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淤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杏林小讲堂】

有些病症不适宜拔罐,主要有:

1、破伤风、狂犬病、癫痫等。

2、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

3、身体极度消耗。

4、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等。

5、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

6、恶性肿瘤的中期、晚期患者。

以人疗人的推拿疗法

推拿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是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机能、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

推拿保健有很多作用:

1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的意思。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掌心横纹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曾派人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国家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这说明中国的推拿手法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杏林小讲堂】

推拿时要做到:

1、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

2、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

3、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

5、持之以恒。

导引:古代长生不老术

导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导引亦作“道引”,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

它有两层含意:一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包括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二是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的医家所重视。后被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流动。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修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着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做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可见,华佗“五禽戏”是由导引图演变而来)。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到了推进作用。

【杏林小讲堂】

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调动人体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