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矩,有些我们应当遵守,但是完全照旧规矩办事的人同机器人又有何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规矩必然要打破,而能够做出这些改变的人往往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盲从就是对人生不负责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着,此时没有车路过,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是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对红灯视而不见,都在往前闯,于是你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
比如,你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获得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新想法。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说:“你错了!”你又告诉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还是说:“你错了!”于是,你告诉自己:“大家都认为我是错的,看来我的确是错了。”
再比如,你与朋友们上街买衣服,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挑来拣去,你选中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朋友们却认为这件衣服不好看,不适合你,罗列了一大堆意见。迫于他们这种“无形的意见压力”,你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你看到上面事例的共同点了吗?不错,那就是从众。
从众,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因受到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它是引发思维定式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众通常表现为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多数人做什么、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是思维定式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思维上的“从众定式”,能使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也是一种比较保守和保险的处世态度。跟随着众人,如果说得对、做得好,自然能分得一杯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无须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治众”的习惯原则。所以,很多人愿意采取“从众”这种中庸的处世方式。
从众是人类或群体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但有时人们的从众心理具有盲目性,见大家都参与,自己也参与,从来不问所参与事情的是非对错,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例子:
有一家超市在搞优惠促销活动,于是发生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头,看见很多人挤着排队,认为大家一定是买什么好东西,便跟在后面排了起来。排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他买了,一看每人只能买两包卫生纸,真是哭笑不得。
盲从多出现在那些不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的人身上。盲从是对人生不负责的一种表现,盲从者从不愿意挑起“思考”、“开创”的重任。盲从是可怕的,这时候人们的思想被“大众”所局限,意志和思想无法发挥作用,更不可能作出什么开创性的成就。
当今社会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他们大都是盲目跟从者,总是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行走,沿着他人的思路思考。他们认为,走别人走过的路可让自己省心省力,是走向成功、创造卓越人生的一条捷径。殊不知,“模仿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对任何人来说,模仿都是极愚拙的事,是创造的劲敌。它会使你的心灵枯竭,没有动力;它会阻碍你取得成功,干扰你的进一步发展,拉长你与成功的距离。职场上有这样的说法,“同样的一个创意、一条新路,第一个走的是天才,第二个走的是庸才,第三个走的是蠢材,第四个走的就要进棺材了”,从中可见盲从者的悲哀。
盲从会使人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别人不曾面对的艰难险阻,吃别人没吃过的苦,但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功者之所以能取得惊人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走着别人没走过的路,正是这一思路支持着他们一路走来,让他们跨越障碍,直至成功。
不按常规思维行事
不按常规思维行事,是指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通过出其不意来达到目的。
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有一个异常复杂的结,先知们预言,谁能将此结解开,就能统治世界。许多人按常规思维去解,都失败了。亚历山大反其道而行之,根本不去正面解,而是抽出宝剑将其一劈两半。这种反向思维的方法,典型地表现了亚历山大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即反常用兵,反常思维。他解决棘手的军事问题有时正是采取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解开的。
反向思维,在现实中有很强的应用空间。
在国际象棋赛上,有人曾将一部每秒钟运算4000万次的计算机编上所有能搜罗到的象棋大战的招数,称作“国际象棋大王”,专门和那些真正的象棋大师们对阵,把那些大师们杀得落花流水。唯有苏格兰一位象棋大师却能屡次击败这个“电脑棋王”。有人问他得胜的奥妙,他回答说:“一反常规,屡出奇招,乱其章法。”因为他对“电脑棋王”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它“脑袋”中只有那些用过的程序,如果不上它的圈套,用别人从未用过的棋路对付这位“电脑棋王”,当然就能轻松得胜了。
在掌握了局势,摸透了人心之后,一反常规,打破人之常情的思维定式,在商战中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冒牌假货往往会损害名牌产品的声誉,故一般厂家一经发觉,便严厉地予以打击制止。但台湾某些正牌产品厂家却对那些冒充自己牌号的假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其原因何在?原来他们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越被别人冒充的牌号,越说明是“硬牌货”,容易赢得消费者。
让冒牌货争得市场之后,自己再使用“专利权”挤走冒牌货,就可轻而易举地占领市场了。
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消费环境比产品品牌更重要,因为舒适的购物环境足以让人信赖。正当某些企业在争名牌硝烟未散时,心向顾客,反道而行,试试“非品牌化”的绝招,说不定能获大利润。
正当世界范围内品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北美大陆已悄然出现“非品牌化”的趋势。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相继推出无品牌商品大宗售货法,廉价商品成打成箱地卖出。
还有一些小型企业将产品“隐姓埋名”,与零售商合作,利用零售商已建立的市场信誉和强大的销售网,不使用自己的品牌来达到迅速打开市场的目的。“名牌租借”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耐克公司只凭“耐克”品牌与生产商合作,自己却不生产运动鞋。
还有一些制造商已经放弃原有名牌,归附到大零售商旗下。在美国著名的西尔斯百货公司,几乎所有的商品皆以“西尔斯”品牌出售,这使许多默默无闻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总之,打破人们在思维上形成的潜规则定式,反其道而行之,不按规则出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我们是不是很有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