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相爱的人许下一生的约定,哪曾料到日后的分手。爱情就像枝头绽放正美的花朵,最是耐不住风雨的吹打。当陪你看风景的人最终选择离去,那份义无反顾的深爱也会变得苍白。最初的爱情誓约,已是花开荼靡,零落枝头了。
当爱远去,重拾自己
——(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日居(1)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2)能有定?宁(3)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4)。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5)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邶风 日月》
女人的生命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男人,有些来了又去,不做停留;有些蜻蜓点水般的停住,但不久后还是会走。这些男人,都不会在女人的生命中掀起多大的波澜,独独是那些将女人生命搅得天翻地覆,不得安宁的男人,让女人们愤懑难休,千言万语却欲说还休。
《日月》就是这样一首弃妇诗。诗中描写受到男子抛弃的女子,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倾诉,渴望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哀叹。
《毛诗序》曰:“《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穷困之诗也。”或许是因为此诗以女子的口吻来写,而庄姜恰又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所以,被认为这是庄姜的抱怨之作。
提到这里,就不免要介绍一下庄姜,她在《诗经》中出现过许多次,许多诗歌中都或多或少提到过她。
庄姜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皇族的姓氏,后来因为她嫁给了卫国的国君卫庄公,所以后人称之“庄姜”。
她是《诗经》中的美人,在《硕人》中就对她有所提及:“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身高贵,才德兼备,且美丽非凡,这样的女子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后来,庄姜风光出嫁,一份门当户对的婚约,让她的完美进一步升级了。女人拥有才华和美好,同时还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婚姻,这样的女人,真该算是一生圆满了。
但上天似乎真的对庄姜有些嫉妒。不多时,便让她的完美人生出现缺憾的罅隙。嫁去卫国后,因为庄姜婚后无子,人又清高,渐渐遭到冷落,卫庄公逐渐对她没了兴趣。
后宫里从来就是母凭子贵,就算是再得宠,没有后嗣,也无法将尊贵的地位维持下去。后来,卫庄公接连又娶了陈国之女厉妫,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此时,左拥右抱的卫庄公,哪还会惦记起当日曾锣鼓喧鸣,风光大娶迎回来的庄姜。更何况,卫庄公的脾气暴戾,为人喜怒无常,庄姜品性端庄,不会讨巧侍奉,更是不得喜爱了。
于是,漫漫长夜,孤灯苦影,庄姜只能独守在凄冷的深宫之中了。
庄姜的故事的确值得同情,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
虽然大家都在拼命的为庄姜抱不平,但这首《日月》是否真的为庄姜所做,却不能十分确定。诗中的弃妇申诉愤懑,倾诉满心委屈,埋怨父母,埋怨丈夫,如若庄姜有这番心思,那何必独守冷宫,只消动动心思,便能重得宠爱了。如此想来,庄姜是不会写这样基调的诗来哀叹自身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首弃妇诗便是了。本是想找一位能够终身依靠的丈夫,岂料他却背弃了自己,想要回到父母身边得到安慰,可是父母却又远在他乡,路途漫漫,一时之间无法举步,故而这苦,还只能是自己受着。
故而在诗中每章的开头都直呼日月,似乎是要这日月来为自己做主。在白昼或是深夜,这位妇人总是在她的屋旁边对天申诉: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你们的光辉照耀着大地,可是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人世间竟然还有像我丈夫这样的人。他花言巧语把我哄骗到手之后,便开始不再珍惜我。
他开始嫌弃我,开始出去外面放浪形骸,对我不管不顾,我本还打算和他携手一生的,可是他却在半路上就将我甩掉了。父母啊,这就是你们为我找的好夫婿,看看他是如何对待我的吧。
悲痛欲绝了半天,日和月还是照常升起落下,这位妇人的日子,也并未因为她的诉求,而就发生丝毫的变化。
既然知道丈夫已经对自己毫无留恋了,那何必还要对这变心的人抱有期望呢?他的心思,就如同这日升月落一样,早已变化去他处了。
妇人嘴里口口声声的说这个男人是如何的卑鄙低级,但她就是舍不得彻底与男子断绝来往。她还心心念念想着她和男子在最初时立下的誓言。可是,她却未曾想过,男子早就在转头去爱别人之时,将和她有关的一切抛之脑后了。
女人们总是在爱情离去之后,哭问男子:“难道不记得了……”
是的,他们不记得了昔日种种。即便记得,而今爱已走远,花已开败,一切都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所以,女人不要总是去要求别人记住自己的梦想和愿望。不要去像《日月》里的这位悲悲戚戚的妇女一样,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被接纳,却依然要毫无骨气的怨这个怨那个。
与其抱怨,倒不如重拾自己,坚强站起来。一味将自己困在已经死去的情感里,即便是拥有和庄姜一样倾城倾国的容貌,又能如何呢?
注释:
(1)居:音“积”,语助词,同“乎”。
(2)胡:这里用为怎样、何之意。
(3)宁:(nìng佞)这里用为岂、难道之意。
(4)冒:这里用为贪求之意。
(5)俾:这里用为“使”之意。
幸福的痛点
——(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习习(1)谷风,维(2)风及雨。将(3)恐将惧,维予与(4)女。将安将乐,女转(5)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6)。将恐将惧,寞(7)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8)。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9)。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小雅 谷风》
在《诗经》中也有许多篇章是描述弃妇悲凉的,但《谷风》中的这位弃妇虽同样面临被抛弃的命运,但还是念着昔日的情意,希望丈夫能够回心转意接纳她。而那似痛诉家事的背后实在藏着许多令人难以察觉的隐语。
诗歌以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中的那一篇同名《谷风》如出一辙,而且这两首诗歌的主题也是完全相同,都是弃妇诉苦,说自己遭到丈夫抛弃的。
以风雨起兴,或许是那时的人们认为,风雨交加的时候,更容易引起人们潜藏于内心的悲悯之情。诗中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声声哀叹,让世人为她们流下同情的眼泪。
世间百态,看过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故事里凄凄楚楚地诉说着“可以共患难,却难共享福”的怨怼。难解的是,哭诉的主体往往是用情至深的女子,更让人费解的是,曾经是他许诺非她不娶,海誓山盟慢慢侵占她的心,她才在他一贫如洗寒窗苦读时爱上他。
可是,时光踩着季节的脊背转过青春年少,在他金榜题名日子富足时却宣布了她的命运。面对这样并不新鲜的故事,立场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人心本是如此,会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千般理由,也会为自己的放弃找到各种借口。但故事演绎者的命运,没有谁能更改得了。所谓同情,也是无济于事的。
此时,她什么都不需要了。她只是不敢相信在那些风雨满楼的日子,他们曾是那么的心心相印,看着他受苦受累她就心疼得不得了,亲手为他端上自制的美味,他孩子气般地看着她傻笑,然后许她荣华富贵。她始终没有把所谓的富贵荣华放在心上,为他有那份心就感动不已,心里暗暗地愿意随他颠沛流离。
那时的他们,确实一贫如洗;那时的他们,却也是幸福满溢。
慢慢地,财富堆积了,但幸福也流失了。风风雨雨都经历了,如今阳光春日般明媚,他却从他乡匆匆赶来,宣布他们的爱已经不在。不想追问,也不愿指责,她用沉默作为抵抗的方式。而这一切来得那么可笑,一切走得那么可悲。爱在时,任你撒娇耍小性子;不爱时,你就要学着知趣地走开。可是,滚滚红尘,到底是谁给谁喝下了爱的蛊,谁又将谁深深辜负?
千辛万苦的操持,为这个家赢得了好日子。我倾其所有的待你,付出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原以为你会念起旧情将我留下,哪怕只是给我一个栖身之所,我也会对你感恩。可是,你依然坚持赶我离去,只为博取你新妇的欢喜。多年的枕边情被遗弃,这就是我的回报吗?
槽糠之妻遭到嫌弃,就连一丝容身之地,前夫狠心地不留她,宁肯让她露宿野外,也不愿再看她一眼。句句悲鸣。
她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男人的心可以坚硬到如此地步。自己好年华时,他对自己口口声声许下的诺言,难道都是空话?贫贱夫妻尚能携手,为什么富贵之后,却不能共枕?
这首诗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诗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诗集传》也说:“此朋友相怨之诗,故言‘习习谷风’,则‘维风及雨’矣,‘将恐将惧’之时,则‘维予与女’矣,奈何‘将安将乐’而‘女转弃予’哉,”。女子千辛万苦的帮助丈夫赢得了一个安稳富裕的家,可是到头来,丈夫不但不思感恩,反而不念夫妻情分,将妻子踢出家门。这样的男人,真是让天下所有女人所公愤的。
诗歌用风雨起兴,语言凄恻而婉转,虽是一首弃妇诗,但并未言辞激烈,大肆抱怨,而是娓娓道来,将整个被遗弃的前因后果讲得十分透彻。
关于爱情,世世代代的话题大同小异。都说男人是视觉的动物,任你当初怎样陪他风雨无阻,等他事业有成,而你已半老徐娘时,他总会有离开的理由。最过分的是,他会打着爱的名义离开。新人不一定是貌美如花,也至少要更年轻。
世世代代里不同的是,在往昔,一旦男子宣布了爱的结束,就等于宣布了糟糠之妻的死亡。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当不爱之时,男子就变得铁石心肠,他早已忘记女子与自己多年的情谊,在乎的只剩下女子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男子以此为借口,抛弃女子,可怜女子为了男子倾其所有,付出一切,到头来,却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要生生世世,生死相依,两不相忘,这是男子对她最初的承诺。她以为,这会是一个长长久久的承诺;岂能想到,男子的承诺,会变化的这样快。《谷风》中的女子无法淡忘昔日男子的好,所以,她更无法接受今日男子的狠。
难道,所谓的天荒地老,到头来,真的只是一片荒芜,无法泛青?
时光会让草木成灰,如果我们随着时光的魔掌慢慢忘记别人的付出,只记得自己的需求,恨怨欢喜都会化作云烟,那生命的历程也是虚空的集连。这是人类自身不自觉的追求,拼命争取,又拼命将自己否定,生生浪费了几世的修行。
且爱,且行,且失去,莫将诺言空轻许。
且爱,且惜,且莫悔,勿让他人空白首。
注释:
⑴习习:大风声。
⑵维:是。
⑶将:方,正当。
⑷与:助。女:同“汝”,你。
⑸转:反而。
⑹颓:自上而下的旋风。
⑺寞:同“置”。
⑻遗:遗忘。
⑼崔嵬(wéi):山高峻的样子。
等你至殇
——(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1)。深则厉,浅则揭(2)。
有弥济盈(3),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4)。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5)。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邶风 匏有苦叶》
等待,大抵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期盼的,充满喜悦的。
第二种:绝望的,毫无希望的。
第三种:焦躁的,不知结果的。
期盼的等待是能够预知结果必然是喜悦的,这种等待的过程,始终是享受其中的。而绝望的等待,明知等下去也是无济于事,却依然执着的让自己化身为望夫石上的一尊塑像,生生把日月盼老。
最为恼人心绪的,当属第三种,既饱含热情,又担心等来的是一无所获的结果,这样的等待简直愁杀人。
就像这首诗所歌咏的女子一般,在河边苦苦的踱步,等待着爱人前来接她,去完成婚礼,去迎接新的人生。一切都是说好的,但是爱人却始终没有露面,女子不愿相信自己被放了鸽子,她坚持认为,自己是能够等来幸福的。
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这焦躁的等待就发生在济水渡口。诗以“匏有苦叶”起兴,暗示了这番等待与婚嫁有关。
在古代,婚嫁迎娶之中总是要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寓意着百年好合,长长久久的美满祝福。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开篇的第一句,写到了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此时的女子,披上嫁衣,满心期待的在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之时,就前来河边等待,等待幸福马车的驾临。
“深则厉,浅则揭。”短短的,平淡无奇的六个字,揭露出女子的急切:水浅则提衣过来,水深就垂衣来会,不必犹豫了。这看似普通的叮咛,一面显露出女子的深情,一面也流露出了女子的焦急。
对于婚事嫁娶,女子表现的总是比男子更为急迫,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规律。在恋爱还未进行时,总是男子急于主动出击,想尽各种办法要去获得女子的芳心,而这时的女子是高高在上,处于主动地位的。可一旦论及婚嫁,男子便与女子换了位置,《诗经》中不少诗歌便是写这番景象的。女子对婚事再三嘱托,希望男子重视,可男子却开始推三推四,三心二意起来。
一如徐志摩当日追求林徽因那般,他们在英国相识,当时徐志摩24岁,已经结婚生子,但林徽因不过才是一个16岁的懵懂少女。徐志摩虽没有展开猛烈的攻势,只是对林徽因表达了一点点的爱意,但林徽因就唯恐避之不及,她让父亲给徐志摩回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意愿:“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后来,因为林徽因的拒绝,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没能继续下去,直到后来林徽因前往美国留学时,她才渐渐觉出徐志摩的好来,她写信给胡适:“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
事实证明,徐志摩和林徽因,确实是相爱过的,至于为何没能够在爱至恰好时候结成夫妻,恐怕,也和男人遇到婚姻便开始恐惧有关吧。
后徐志摩出了事故,林徽因悲痛欲绝,她将徐志摩出事的那架飞机残骸挂在卧室,直到去世。
可见,女子的等待,远比男子要更执着,不知道如果换做是林徽因出事,徐志摩是否能够做到此般地步,即便是再此与他人结合,也丝毫不隐蔽自己的情感?
想来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世间,才有了那么多等待与被等待的绝唱,徐志摩等了林徽因一时,林徽因却用一生还他,这份情,到底是谁付出的比较多。
在天渐渐大亮,旭日高升起来,男子依然未来到的时候,女子听闻“雝雝”那样欢快地鸣叫,心底虽然抑制不住的想要去怀疑男子到底会不会来,可对男子深厚的爱,还是让她继续等了下去。
但她内心对男子的质疑也是更加增添了几分。因为当大雁南飞,群鸟南渡的时候,预示着冬日的降临,而当济水结冰的时候,按古代的规矩便得停办嫁娶之事了。也便是所谓“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孔子家语》),这是古时的习俗。
“你是否想拖延时间,好名正言顺的不来娶我,让我的希望落空?”女子委屈地想,却依然不放弃等待的决心。诗歌最后一章,峰回路转,远处驶来了渡船,就在女子以为自己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时,那远处的渡船渐渐靠近,却是一艘客船。
船头的艄公还热情地招呼女子上船,他认为女子是一个焦急的乘客。“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女子对好客的艄公羞涩地解释,自己所要等待的并非一艘普通无奇的客船,而是一艘可以接自己前往婚姻彼岸的人生帆船。
然而,男子到底还是爽约了。
到底男子最后迎娶会不会还是这位执着等待在岸边的女子,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多少时候,我们也曾以为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非他不嫁的人,可是到最后,嫁的却并非此人。
天长地久的誓言让我们都在爱情中昏了头,以为注定了就是长长久久走下去的那一对,但最后执手白头的,却总是别人。看过太多的风景后才知道,自己未必是对方生命里的主角,有时不过是命中的匆匆一笔罢了。
痴心的等待,想要收获最初的爱情,然后至死不渝。但往往,最后等来的却是一身伤痕。当爱情早已注定无法走入天长地久的誓言中时,最好还是各奔前程,两两相望。
注释:
(1)涉:这里指过河的渡口。渡口常指河边最浅的地方,但此时八月水已经让最浅的地方变得很深了。
(2)揭(qì气):提起下衣渡水。
(3)盈:满。
(4)牡:“飞曰雌雄,走曰牝牡”,这里指雄雉。
(5)旦:天大明。
怀念是生命中最卑微的事情
——(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1)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3)所治兮。我思古(4)人,俾(5)无訧矣。
絺(6)兮绤兮,凄(7)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8)我心。
《邶风 绿衣》
无奈与君相别,内心几番惶恐哀戚。是谁,让你就此归隐在了广袤的天地间,让我,为你独守寂寥,无处闲话。
有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那就是斯人已逝,而情难以堪。死亡,是一个哲学命题,揭示了永远消失,也意味着再无从触及。活着的人们总于无意间认为一切还来得及。可是,走得太快的总是时光,时光流逝,一切“来得及”都戛然而止。还想能够再次来过,岂料世事却已“相逢一醉是前缘”了。
正如诗中的主角,睹物思人时,才感觉到她的永逝,瞬时难以承受,盯着绿衣泣不成声。泪光里,那细细密密错落有致的针脚依然如昔,心中的忧伤也无过去之日。遗忘,是一个让人很无助的事情,凭你怎么努力也毫无用处,只要睁开眼看到她所在时所涉及之物,就会发现自己竭尽力气的忘却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爱情,不是你想忘就能忘的事。某人一旦深入你的骨子里,再多的挣扎都是徒劳,更何况那么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绿衣黄裳、枕边教诲,让日后的他体暖行正,你说他怎能真正的忘掉。
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为常见的。在诗经中悼念亡人的诗中,以《绿衣》这首最为出名。
目睹亡妻遗物,倍生伤感,由此浮想联翩。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由一件衣服,讲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情感,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双方彼此之间,已经离的太远,远到看不见,摸不着,就连想念也无法企及的距离,这是人生之大悲。
诚如苏东坡发妻去世,他虽续弦,但夜半梦醒,依然惶惶不肯再轻易入睡。朦胧月色下,那窗边的梳妆台前,仿若依稀还能看到爱妻曾经的模样。有时候,也会安慰自己,既然已是阴阳两隔,与其悲戚不止,不如咬着牙齿学会忘记。可是,怎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的凄凉,兜兜转转的情绪都是因为她。
生死离别,特别是对于一个男人,本来小两口甜甜蜜蜜,突然妻子撒手而去,这个男人一定会瞬时傻了眼。早起再没人闹着叫醒他,为的是让他吃早餐,午间也没人在他劳累时为他打扇祛暑,而日落西山时,家畜家禽们跑的七零八落的,他突然感到手足无措。
一切来得太突然,一切没来得及适应。她是他生命的氧气,他被瞬间抽空。从此他再找不到去处,心也随了她去了。都说“逝者已矣,生者坚强”,一个大男人刹那间像个受伤的孩子,你让他怎么坚强?如若,他坚强得让人赞叹,那这期间的伪装也太费力了。
时时处处,穿着她亲手缝制的衣服,记着她曾经的叮嘱,纵使她已经离自己太远,却也还依然感觉她就在身边。这番情怀,令无数后人也为之感动。他们遂造出了与“绿”有关的诗句,来祭奠对古人离去的那无法忘却的悲伤,寄托自己无处可留的伤感。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对青春易逝的无奈;“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是内心和外物的合一。总之,自此悼亡,千头万绪都由“绿衣”起。
不过,现在的人们看惯了太多的灾难,泥石山洪、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弹指间,无数生灵泯灭。从灾地传来的声音、图片,是真实的嚎啕和鲜血。天空之城的悲泣,弥漫一阵,转而又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们习惯了在死亡和取乐之间转换,自然也就不会因为伊人不在而低眉处泪滴点点。
有的时候,真的很难说清,人们是变得坚强了,还是变得残忍、抑或麻木了。真实的自然真实着,虚假自让它虚假去吧。面对苦难,我宁愿选择闭上眼睛。但是,闭上眼睛的瞬间,一个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然后,悠长悠长的怀念再也无法将息。
生命,突然变得那么的不牢靠。有人说“生命如同落叶”,只要风云乍起就有可能被席卷而去,但是,落叶凋零后,脉络依然清晰可见,甚至成为化石,让后人抹煞不去。生命凋落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世界貌似无变。
午夜梦回时,抚摸着她的密密缝的衣物,如豆的灯光里,她的一颦一笑温馨如旧。有些伤,无论时经多少年,注定不能碰的,因为它不会结痂,反而引着回忆。
怀念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事,不需要任何的表面形式,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人已去,那人从不曾真正离开。你开心时,首先想到她,想着她也能分享这开心多好;你不开心时,她就在你身边,心疼地看着你,你就会觉得不那么难过;当你累时,你闭上眼,她就在你的身后,微笑着扶着你的肩膀,让你忘记疲劳。其实,她已经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你的生命里,让你享受着双倍的快乐,而只需承担二分之一的烦恼。
你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又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生命给予的,我们只好全盘接受。花开花落已是定数,祭奠却是自己的事。记忆如丝,越扯越乱。为了那已逝却永存的“绿衣”,为了让关于她的记忆更长一些,微笑着前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生死离别的怀念,怎么说都是错的,走远了的,留下尚存的,其中滋味如风卷云变,谁都不能替谁言说。
注释:
(1)曷:何。
(2)裳:下衣,形如裙,上古男女均是此穿着。
(3)女:同汝,治:缝纫制作。
(4)古:与“故”通,故人,已经去世的亡人。
(5)俾:使。
(6)絺:细葛布,也指的是细葛布衣服。
(7)凄:凉而有寒意。同“凄凄”。
(8)获:得到。
所恋非人
——(载驱)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载驱(1)薄薄(2),簟茀(3)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4)。
四骊(5)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6)。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7),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齐风 载驱》
这是一首描写文姜回齐的诗歌。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文姜回国排场华丽,所到之处引得人们驻足围观。
想要读懂这首诗,就先要了解那段关于文姜的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僖公年过半百得一女起名文姜。
文姜自幼就生得极美,面如桃花,眼似秋波,《诗经》中一篇《有女同车》便对文姜的美貌进行了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更难得的是她有着一般女子没有的聪慧才智,时常可以出口成章,齐僖公对她甚是喜爱。在齐僖公的溺爱下,文姜渐渐养成了轻浮放荡,任性而为的性格。
转眼间,文姜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此时,比她年长两岁,同父异母的哥哥,也便是齐国世子诸儿,贪恋文姜美色,便引诱她做下了乱伦之事。二人整日耳鬓厮磨,真的就如夫妻般谈起了情爱。
可惜,好景不长,及至成年,齐僖公为他二人选择了配偶,文姜被许配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兄妹二人虽依依不舍,不忍离别,可到底也是不敢违抗父命。就这样,文姜与她的胞兄诸儿做了劳燕分飞。
嫁到鲁国后,鲁桓公对文姜虽然疼爱有加,但文姜偏偏旧情难忘,日思夜想着远在齐国的哥哥。
齐僖公死后,世子登基,自己的哥哥也便名正言顺成为了齐襄公。齐襄公自觉已是一国之君,无人可以干涉,便派使者到鲁国,迎鲁桓公与文姜来齐国小聚。一向宠溺妻子的鲁桓公欣然陪同前往,可文姜一到齐国,便全然顾不上他了,整日与齐襄公厮混在一起,时常夜夜不归。鲁桓公起了疑心,便派人暗查,发现了妻子的私情。他大为气恼,与文姜争执起来。
眼见私情败露,齐襄公和文姜便狠下心来,将鲁桓公灌醉后杀害了。
鲁桓公死后,文姜的儿子鲁庄公继任鲁国国君。于是,派人来齐接母亲回鲁。于情于理,文姜都不得不回去。可是,丈夫因自己而死,回去的日子一定难熬。而且她也难舍齐僖公,于是,二人合计,便在齐国与鲁国的交界处住下了。
安顿下来的文姜,依旧照常与齐襄公私会。兄妹二人之间的不伦之恋,早已随着鲁桓公的死传遍全国。可是,即便出了这等丑事,二人也是丝毫不避讳,这首《载驱》描写的便是文姜与兄长通奸的丑事败露后,她依然大张旗鼓的驾车回国。
马车疾驰声隆隆作响,车身十分豪华有竹帘低垂。鲁国的大道又宽又平,文姜赶路日以继夜。
四匹极品黑马看起来十分雄健,缰绳在它们柔软的鬃毛处上下摆动。鲁国的大道又宽又平,文姜丝毫不觉得赶路劳累。
汶水哗哗流淌,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鲁国的大道又宽又平,文姜这是要赶回齐国去。
汶水的流水滔滔不绝,路上的行人议论纷纷。鲁国的大道又宽又平,文姜这是要赶回齐国去。
对文姜回国排场的渲染,其实是暗地讥讽她与齐襄公淫乱的事实。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解析得更为细致:“此诗以专刺文姜为主,不必牵涉襄公,而襄公之恶自不可掩。夫人之疾驱夕发以如齐者,果谁为乎?为襄公也。夫人为襄公而如齐,则刺夫人即以刺襄公,又何必如旧说 ‘公盛车服与文姜播淫于万民 ’而后谓之刺乎?”
因为文姜一个人,惹得齐鲁两国不得安生,危机四伏,随时都有打仗的可能。百姓自然是对文姜恼恨不已。早先便有人写下《敝笱》一首讽刺意味极强的诗歌来专讽文姜的祸害,在这一首诗歌中,虽然不见那么辛辣的讽刺意味。但细读之下,也是能感觉到旁敲侧击的讽刺。从文姜回国的张扬与无所顾忌入手写起,将一件本来无耻之事写得那么明丽堂皇,对比手法在诗歌的四章描写下,不断的叠咏和渲染,用相同的句式,相似的文笔,起到了强化的效果。
作为鲁国去世国君的遗孀,文姜本该深居简出才是,可她偏偏频繁地去齐国约会齐襄公。文姜本是尤物,却因放任心性变成了人们口中,无法原谅的放荡之妇。与哥哥之间那段不伦之恋,本就该早早终止。
可为何,在文姜嫁与鲁恒公,原本可以终止这个错误继续下去之后,她依然旧事重拾,和齐襄公重修旧好?
作为皇家后人,她自然不会不明白,因为自己的这个举动,会为两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危机,两国国君一旦交恶,祸事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到时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可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才引起的。
难道在文姜心中,情欲的向往,真的要比天下黎民百姓重要的多?
思来想去,也无法探知文姜那时的心态,也许是后人将文姜架的太高了,脱去华丽的修饰,她不过就是一个需要爱的平凡女人罢了。只是可惜,她爱上的是自己的哥哥,为天下所不容的恋情,让她在辛苦的坚持下,渐渐酿成了大错。
女人不怕爱上别人,怕的只是所恋非人,在周礼森严的那个时代,说不清楚未来在哪里的女子,会在男子不清不楚的“搁置”中日渐老去,同时老去的,还有她原本赋予男子的爱。
对于绝大多数女子来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还懂得去争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呢,但是文姜做到了。她一生都在为爱情做努力。
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了心爱的男人,可却没有过上一天心安的日子。一开始,是因为爱的是自己的哥哥,怕事情败露。而如今,好不容易可以在一起,但全天下人用那轻薄的态度,让文姜神伤。
文姜是何等女子,她怎能甘心就在那小小的行宫中虚度光阴,傻等着男人回头来找她,要知道,女人是最禁不起等待的,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与等待一起发酵变质的,还有他们的爱情。
所以,文姜频频回到齐国,她要找的不是虚无的荣华,而是真切的爱情。
注释:
(1)载驱:齐襄驱车会文姜。
(2)薄薄:车声 。
(3)簟茀:竹席车蓬 。
(4)发夕:离开所住的宫室。
(5)骊:黑马。
(6)岂弟:音凯替,欢乐 。
(7)儦:音标,众多 。
(此节已删除,可点击恢复)爱比恨更难宽恕
人生百年,相思勿念(标注混乱需校对)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遵(1)彼汝(2)坟(3),伐其条(24)枚。未见君子(5),惄(6)如调(7)饥(8)。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39)。既见君子,不我遐(410)弃。
鲂(11)鱼赬(12)尾,王室如毁(513)。虽则如毁,父母孔(614)迩(15)。
《国风 汝坟》
翻阅诗经,读到这首《汝坟》,情绪就延宕开去。
寻根溯源,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认为这首诗歌是女子歌颂丈夫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后世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更是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细细品来,诗歌中更多流淌出的是一种忧伤等待的无奈之情。所以,近人大多不取毛、刘之说,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希望他能够留在家中,而不是再次奔赴那不知生死的未知前线。
你知道吗?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日子里,我承担了一切的家务。每日,我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枝条,饥肠辘辘也只能忍耐。此时此刻,你在哪里?我只能独自承受着本该是男人来做的生计。
妻子想要以情动人,感动她的丈夫不要再离开这个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坍塌的家庭。自己一届女流之辈,如何还有力气,再去支撑这个家。
古代女子真是有着巨大的勇气和承受力,这首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可以读出女子每日有多么辛苦的劳作,流水觞觞,每每在岸边做着粗重活计,被坚硬的枯枝划破手脸时,女子真是想一头栽进河水中,就此不再受这无休无止的苦了。
可是,她每每还是忍耐了下来,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远方还有赴死的丈夫要等待,如果自己死了,那他们岂不是毫无所依了吗?
所以,妻子艰难但却顽强的活着,直到她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丈夫,突然风尘仆仆的回到家中,她才觉得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女人,总是这样容易满足,她们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坚实可以依赖的肩膀,和一个温暖安稳的怀抱。
至于在后世解读者中将女子理解为是劝说让丈夫投身功名利禄,为国效力,从而为家里带来荣华富贵等的说法,实在不实。
诗中女子,不过是渴望安定生活的一个普通妇女,盼望了许久的丈夫终于回到家里了,她怎么还会再将他推向利禄呢?
言传不如意会,女子凄苦的心,她想用千言万语告诉丈夫,让他能够明了自己的苦楚。可丈夫能否真的体会的到,女子也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她继续劝说道:
“我的丈夫,不要再走了!你要去为国征战,救国救民,可是你没想过吗?周氏王朝已经到了无可解救的地步了。就好像陆地上的鲤鱼,虽然还能摇晃鱼尾,可是不久后,还是会因为缺氧而死亡的。王室难以拯救,你前去付出的努力只能是白费。但是家中的父母却是在眼前,你侍奉在前,他们百年之后,你也不会遗憾。”
女子是很聪明的,她明白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分量或许没有足够的重,但古人最将百事孝为先,于是,她讲出了父母膝下无子的凄凉。
在女子看来,丈夫就算不为他,为了父母,也会留下来照顾这个家的。
看来,女子是绞尽脑汁,把一切能想的办法都给想到了。也不怪她如此执着的要让丈夫留在家中。但从这诗歌中写出的女子境况看,她的确是孤苦无依、忍饥挨饿的,而且她还要每日扛着凄风苦雨,衣衫单薄地养家糊口。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可命运有时就是会开如此夸张的玩笑,一下将人推入深渊,就当以为自己要坠崖摔死之时,却忽然被一根瘦弱的藤枝接住,惊恐未定的看着死神飘然而过,九死一生后的心境,真是无可言说。
但就如同担心藤条会断的心理一样,女子担心回来的丈夫再去之后,便永无归来之日。所以,她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留下来,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下来。
但丈夫究竟是选择了王室的兴复还是选择了家庭的回归,诗中并无交代。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令人唏嘘之余,胸中仿佛憋了一口闷气,无从发泄。
这是周朝晚期的作品,那时各诸侯国混战连连,为了权欲和名利,使得百姓离乡背井,丢掉性命。和诗中女子一样命运的女子还有许多,她们留守家中,每日担惊受怕的等着远征的丈夫。
读起《汝坟》会很感慨,难道,天下就真的大过家吗?女子的声声恳求令这首诗歌读起来不忍细听。就算这千年的时光已经被淡去,但当年妻子的思念却依然这样重,依然留在原地,固执守候。
人生百年,相思不变,这种简单却难以得到满足的心境让人心疼不已。
注释:
(1)遵:循,沿。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3)肄(yì异):树砍后再生的小枝。坟(fén坟):水涯,大堤。
(4)遐(xiá狭):远。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5)毁(huǐ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6)孔:甚。
上对花轿嫁错郎
——(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泚(1),河水弥弥(2)。
燕婉之求,籧篨(3)不鲜(4)。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5)。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6)。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7)。
《邶风 新台》
宣姜的传奇故事,开始于卫宣公的荒唐之举。这个男人,身为一国之君,却不做国君之事,反而是竭尽荒淫之事,误国误民,更是误了宣姜一生。
在卫宣公姬晋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十分好色,但凡貌美的女子,他都是会想尽办法弄到手。那个时候,他看上了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在他的甜言蜜语之下,二人私通多年,最后还诞下一名男婴。
因为怕父亲怪罪和怕国人耻笑,卫宣公偷偷的命人将这名男婴放于民间寄养,取名伋子。后来,他登基成为国主,自然没人可以管得了他。当日的私生子,今日也可以名正言顺给一个名分了。于是,伋子因是长子而顺理成章地做了太子。
转眼,伋子长大成人,到了应当婚配的年纪。卫宣公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派人去齐国提亲,想要为儿子娶下宣姜。
一来宣姜貌美,国人皆知,卫国如能取到如此的儿媳妇,也算是为国挣得了脸面。二来,出于卫齐两国政治联姻对彼此都有好处的目的,卫宣公觉得这是一桩利人利己的好婚事,而齐僖公也是觉得这桩婚事对齐国有利,便定下了婚期。
此时的宣姜,还是一个快乐无忧,懵懵懂懂的女孩子,她只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嫁给卫国的太子,会成为下一任的国君夫人。地位的荣耀并不是她真正关心的,而是听人说,太子容貌英俊,为人厚道,这样的男子,会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吧。
怀着对未来婚姻的向往,宣姜披上了美艳的礼服。而卫国这头却在进行着一桩见不得人的勾当。
原来,自从自己儿子与宣姜的婚期定下后,卫宣公每日都听人说宣姜如何貌美,如何似仙人般不可方物,卫宣公便起了歹意。他不再想让儿子娶宣姜了,这样的美人儿做自己的儿媳妇,想想怎么都不甘心。
于是,他打着为儿子修建新婚行宫的名义大兴土木,在淇水河边修建了一所豪华的行宫,命名为“新台”,当做是庆贺太子大婚的礼物。父亲这样为自己考虑,太子自然是感恩戴德。所以,当卫宣公命他前往外地公干之时,他自然义不容辞。
太子如何能够想到,他这一去,便是彻底与宣姜擦肩而过了。
太子走后不久,宣姜就被齐国送来,一路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都非常羡慕地看着她出嫁。宣姜自己也是有些焦急,这位太子爷,究竟是何种人呢,到底有没有外人所夸赞的那样好。
答案在当夜便揭晓开来。当宣姜被喜娘搀扶进“新台”的婚房后,当大红的盖头被掀起后,宣姜这才知道,原来一切的幻想不过是美丽的泡沫。
眼前的这个男子,满面胡茬,年纪大的足可以做自己的父亲,与之前听闻的太子形象一点也不符合,丝毫看不出像人们说的那样好。这样的德行,哪还是自己所期盼的郎君。一夜过去,卫宣公心满意足,可是宣姜,却是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但是,事情已成定局,她的满腹委屈,该向何人去诉呢?
新台的辉煌豪华,丝毫不能让我欣慰,本想跨过河水,是要嫁给一位如意郎君,可怎么能想到却是嫁给了一个如同蛤蟆蟾蜍般长相的老头。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诗歌越是夸赞新台的辉煌,便越是再讽刺卫宣公做的这件丑事有多么不堪。反形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暗喻了宣姜日日哭泣,泪流不止的意思。被人用这样卑鄙的行为骗婚,女子是无法忍耐的。可是宣姜却只能默默承受,这本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为了两国交好才定下的。
如若自己大吵大闹的搅翻了卫国的脸面,只怕齐卫两国又要开战,民不聊生的日子便不远了。宣姜应当是抱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念头,在新台勉勉强强伺候着卫宣公。
旧时女子,遇上这档子事,除了任命,也是没有任何的法子了。
后来,伋子归来,卫宣公将其招到新台,恐怕是出于示威的心理,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儿子向自己的新婚妻子行大礼。本该是自己的妻子,却成了继母,伋子的心理五味陈杂。
但作为有涵养的国君继承人,他规规矩矩的拜见了新母,祝贺了父亲的大婚。卫宣公得意地笑了。可是他却没有注意到,宣姜眼角所泛起的泪花,和伋子那飘忽不定的眼神。
出于安慰,卫宣公将自己后宫中一个平凡不得宠的女子送给儿子做太子妃。在卫宣公看来,这是一场平等的交换,不过是一个女子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此后,卫宣公依然夜夜在新台寻欢,这一场错位的婚姻,逐渐被人们相传开来,看不过眼的人,便写了这首《新台》,讽刺卫宣公的荒唐行径。只是悲剧已经酿成,荒唐之事已然做下,任凭后人如何讽喻或同情,宣姜的命运,都无法再从泥潭中跳出来了。
女子出嫁,都是想嫁得如意,嫁得幸福,但一朝嫁错人,自己的人生,就会彻底发生了逆转。
注释:
(1)有泚(cǐ此):鲜明貌。弥弥(mǐ米):大水茫茫。
(2)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鲜:善
(3)浼浼(měi美):水盛貌。
(4)殄(tiǎn舔):善。
(5)戚施:驼背,一说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