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趣说万事万物的起源
19792500000058

第58章 艺术人生(7)

知识小链接:当代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拍摄成影片。这一时期,严凤英、王少舫、潘景俐等著名的演员都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并取得了成就。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马兰、吴琼、黄新德、杨俊、韩再芬、蒋建国、周源源等新一代演员逐步成长起来,为黄梅戏表演艺术注满新鲜血液。

木偶戏的由来

木偶戏叫“傀儡戏”,以前俗称“耍鼓儡子”,经常出现在城乡街头。木偶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周穆王到昆仑(今甘肃省酒泉县西南)打猎返回时,有一位工匠名叫偃师,邀请穆王与盛姬观赏他用木头和皮革制作的木偶人表演歌舞。表演结束后,木人忽然眼珠一转,向穆王左右招手,穆王大惊失色,欲将偃师斩首。偃师大惊,只好把木人拆卸了。另据《事物纪原》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汉军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匈奴带兵的主将是冒顿的妻子阏氏。当时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的谋士陈平知道阏氏天性极为妒忌,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许多金银财宝以及一幅美女图,去见阏氏,他说:“这些财宝是送给您的礼物,另外还有一个美女,如图所示,她现在正在军中起舞,是我们送给匈奴冒顿的,希望您能笑纳。”阏氏向远处望去,果然有许多倩影在翩翩起舞。阏氏醋意大发,心想如果攻下城池,丈夫冒顿一定会纳美女为妾,到时候自己必然失宠。于是,便故意撤去一支队伍让刘邦带着大军轻松突围。其实,阏氏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美女在跳舞,而是陈平事先制造了几个木偶美女,并用机关操纵使它们起舞于城墙上。由此可见,我国制造木偶的历史由来已久。此后,这种戏传到了民间,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剧种。

知识小链接:皮影戏的由来

皮影戏出现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演出记载。

潮州皮影戏来自北方(一说来自印度),从福建传入。南宋时期已有专业皮影戏班。潮州皮影的表演形式,早期是在小舞台中置油灯一盏,台面用竹子扎一方框,裱上半透明白纸,如一“银幕”。表演时让牛皮制成的角色和道具投影在“银幕”上,艺人在台后操纵皮件,并奏乐唱曲。至清朝末年,皮影的角色和道具从平面样式发展成立体样式,以稻草束成躯干,头面采用泥塑,角色的手脚等活动部位装上便于艺人操纵的铁线,还穿上戏服。取消投影方式,直接面对观众。实际已经转变为铁线木偶,但名称仍是“皮影”。

相声的由来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它是一种源于民间的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其他表演艺术的积极因素,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到了明代隔壁戏与笑话艺术统称为“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普及与发展,为相声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之前。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

知识小链接:相声的种类

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其中,单口如《连升三级》、《糊涂县官》等,对口如《改行》、《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群活如《扒马挂》、《四字联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等,更获得人们的喜爱。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中,朱绍文、李德锡、焦德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品的由来

“小品”一词最早始于晋代,本属于佛教用语。《世语新说·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加重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而受到人们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初喜剧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被搬上荧幕,它集取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等都是观众颇为熟悉的小品演员。

知识小链接:小品的特点

小品的特点是“小”,它仍具有戏剧作品的主要因素。它有一个中心的事件;有矛盾冲突,而且一般来说矛盾冲突都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还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小品的篇幅小,所以演出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因此要求事件比较单纯,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约、生动、幽默。

小品虽然短小,但依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挖掘生活中的真谛,真实、深刻地去反映和评价生活,并揭示出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双簧的由来

“双簧戏”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双簧戏”起源于清朝末年。

据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唱单弦的艺人黄辅臣是众名角之一,慈禧太后很喜欢他演唱的滑稽戏。有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速到内廷,恰逢黄辅臣喉咙痛,本不能去,但又不能抗旨,于是他带了儿子一起进宫。上场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小黄藏在椅子后面演唱做里,谁知给慈禧太后看穿了,黄辅臣父子吓得不敢抬头。不料慈禧太后见他父子俩的配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从此“双黄”(以后写成“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双簧戏”曾作为中国的传统剧目,让观众一饱眼福。

知识小链接:双簧的表演

双簧由两个人表演,前边的人面向观众做各种表情动作,后边的人在其后用帐布挡住自己避开观众的视线,但是有时也故意露出破绽逗引观众,它主要通过两人默契的配合来取悦观众。在后面的演员以说唱为主,在前面的演员则要按后面演员的说唱内容,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演出来,使观众看起来好像是他一个人在说唱。

魔术的由来

魔术的雏形产生于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艺色彩较浓的习俗活动中,面对自然灾害,古人们束手无策,因此,他们相信天地相通。于是,出现了号称自己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巫、觋及后来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能够通灵,大都有些验证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表演,出现于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既有中国的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拔井》等多个魔术节目。隋炀帝时出现《黄龙变》,变来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的《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这些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的魔术杰作。到了宋代,魔术分为“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

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各式魔术戏法节目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我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清代中叶以后,部分中国艺人留学国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而今,中国魔术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借鉴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优点、特点,逐渐形成了中国魔术舞台上五花八门的节目。

知识小链接:魔术的种类

1.近距离魔术

表演者近距离面对一个或数个观众作表演。需要有熟练的手法技巧。所用的道具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钱币、扑克牌、烟等。

2.宴会式魔术

用一些中、小型道具和观众配合互动演出。适合于夜总会、生日会或晚会。以小舞台或是巡场方式演出,故称为party magic。

3.大型舞台幻术

需要配合大型魔术道具、舞蹈、舞台灯光、音响演出,(如有需要,舞台亦要经过特别改装),此类表演只适合在大剧场或大礼堂中或是经过设计的室外场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