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也是规定了“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至此从清末以来,拟议、酝酿了10余年的义务教育之事,至此终于被认定。193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这个时期的义务教育概念是强迫教育。1940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领》,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两部分,两者同时实施。
幼儿园的由来
幼儿园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年)所创办。当时,他对工人的处境十分关心,反对10岁以下的孩子进厂做工,并在苏格兰纽兰纳克为1~6岁儿童开设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两岁以下的入托儿所),称为“幼儿学校”。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年),在勃兰根堡开办同样的学前教育机构,但直到1840年才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同时设有幼儿教师培训班。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开办幼儿园。我国幼儿园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出现,那时大多叫“蒙养院”。
光绪29年(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还特地提到“蒙养院章程”的条文,规定年龄3~7岁的幼儿入学,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内容,辅以语言、图画和歌唱的教学。1912年辛亥革命后一律改称“蒙养园”,而到1922年又改名为“幼稚园”,并沿用近三十年。
解放后,1951年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构为“幼儿园”,由此沿用至今。
知识小链接:应对幼儿入园恐惧的三个妙方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减轻幼儿入园恐惧:
一、家长要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把孩子送到班里应立刻走,不要频频回头张望,幼儿教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而且孩子哭得最凶的也就是刚送到幼儿园的那会儿,过了这段时间他自己也会平息下来的。
二、平时不要用“送幼儿园”吓唬或威胁孩子,这样会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
三、多带孩子外出,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这对他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十分重要。
考试的由来
早在1300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之前,实行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公元220年采纳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因而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说。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科举制度。唐代武则天执政时,亲自主持殿试,并增设武举。科举制度与八股考试并非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所以诗风很盛;宋代用经取士,所以理学很盛;明清两朝则用八股文取士。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始推行学校教育。
知识小链接:学分制的由来
目前高等学校的一种较普遍的管理制度就是学分制,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只有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学分制可以作为教学计划制订、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安排等的依据。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学校必须适应现实需要,既要保留基础科学课程,又要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课程体系因此变得越来越大,使得学生在一定年限内,已不可能全部修完这些课程,只能就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其中部分的必修课程,因此产生了选课制。德国最早实行选课制,而这种制度的改进则是在美国,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步在大学中推行选课制。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自由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一个能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教学管理,于是产生了学分制。
学位、学衔的由来
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是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人员职务的名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高等院校教师职务的名称,统称为“学衔”。而博士、硕士、学士则是学位的名称。
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130年,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博士为学位的第一级,硕士次之。约在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首创学士制,作为学位的最低一级。法国最初的学士称号是大学“录取学生”的同义词,而英国的学士学位则作为大学毕业成绩良好的一个凭证。后来很多国家都采用英国授予学士学位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学衔制的出现比学位制要早,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大学中,教师分为教授、讲师、助教三级。
学衔与学位两者的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各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知识小链接:学士、硕士、博士的称谓解释
学士,最早只是指在学校读书的弟子。魏晋以后,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硕士,有时只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尊称。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衔,主要职责是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牛津、剑桥的由来
牛津(Oxford)和剑桥(Cambridge)是英格兰两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两座城市因分别拥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驰名于世。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均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出过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如牛顿、达尔文、弥尔顿、拜伦、雪莱等。也出过不少的政治家,英国前首相希思和撒切尔夫人、印度总理甘地夫人等,都曾在牛津大学就读。
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
牛津市的历史虽比剑桥稍晚,但公元7世纪已有人在那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为英格兰的一个要地。“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知识小链接:牛津-剑桥赛艇的历史
在学术方面,两校都源于英国上层社会,虽然齐名,但两校互不称臣;而在体育方面,两校间每年一度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正是他们证明各自强弱高低的最好写照。比赛从1829年开始至今,一百多年以来,除了战争期间,从未间断。
这项比赛的起源来自两个分别在牛津和剑桥大学读书的朋友,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侄子查尔斯·华兹华斯一次突发奇想,在牛津向剑桥的学生查尔斯·梅里瓦勒写下挑战书,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八人艇挑战赛。此后,比赛就都以挑战的形式进行,上一年的失败者成为下一年的挑战者。在过去的150次比赛中,剑桥以78场的胜利保持着一定的优势。
“哈佛”的由来
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塞诸塞州剑桥。它创建于1636年,名称为剑桥学院。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新建的学院内工作。他虽然只有29岁,并且患有肺病,但是由于工作积极,得到好评。1638年9月,哈佛的肺病发作,不久身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师、一所木板房和几十名学生,但是哈佛希望学校能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他立下遗嘱,将其全部藏书(约400本)和一半资产(大约780英镑)捐赠给这所学院。
哈佛的义举,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在当时,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家都刚刚移民来到新大陆,都在淘金创业,还没有人想到要为文化教育事业做一些事情。
当时的州政府和学校意识到,应该让哈佛的善举成为一种风尚。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学校的名称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
知识小链接:哈佛的魅力
哈佛大学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不但是美国政府制定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库,而且在校内,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主张都十分活跃。
历史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六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和约翰·肯尼迪。哈佛大学的教授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佛教的由来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因感慨人生的种种苦难,19岁(或说29岁)时毅然离家,寻求解脱之道。历尽种种苦行,终无所获,后到迦耶(现印度菩提迦耶),坐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经七天七夜冥思默想,终于觉悟成道。此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其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又因佛陀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释迦族,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人。他的名号还有“世尊”、“大雄”等许多种。
佛陀寂灭(去世)后的数百年间,弟子们进行了经典结集,佛教也在古印度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统治者的支持下,传遍印度次大陆,并逐步向东亚、东南亚发展。佛教发展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时期,至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势力入侵,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近代,佛教组织重新出现。
知识小链接:轮回与十二因缘
世间众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不断转生,如车轮旋转,无穷无歇,被称为“轮回”,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基本思想。释迦牟尼运用因果关系详细分析了轮回报应的过程,探求人生苦的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把生命流转的过程分解为十二支,讲“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要摆脱因果轮回之苦,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悟得苦、集、灭、道的真谛,观想透彻十二因缘间的因果关系,灭尽无明。无明尽则行尽,以此类推至老死尽,跳出轮回报应的因果链。
道教的由来
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的土壤之中。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远古时期的肉体长生信仰发展为神仙信仰,形成以追求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方仙道。两汉时期,失意的黄老学者转入民间,与方仙道方士相结合,形成黄老道。方仙道和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在融汇道家哲学、墨家神鬼思想、阴阳家思想、儒家伦理和礼仪、古代巫术、宗法宗教思想与祭礼、谶纬思想、术数、民间信仰,以及古代医学、科学技术等的基础上,道教逐渐形成。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知识小链接:道教的节日
道教的节日很多,差不多每月都有几个节日,绝大多数是纪念祖师、尊神和各路神仙的诞辰,如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圣诞;正月十九日为长春邱真人圣诞;二月十五日为老君圣诞;三月初三为西王母圣诞,称蟠桃会;三月十五日为张天师圣诞;四月十四日为吕祖圣诞;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圣诞;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圣诞;十一月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为王重阳圣诞等。
基督教的由来
基督教是以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世界性宗教,亦称“基督宗教”。包括公教(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而言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继承犹太教的《圣经》,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同时又提出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相信耶稣乃上帝的道成肉身,通过马利亚受圣灵降孕而生于人世,故为神子和救主。耶稣受难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耶稣在宣道过程中招收12个使徒,后来以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为世人赎罪。耶稣死后第3天复活,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1世纪30~40年代由其使徒以领受圣灵为“灵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史称早期基督教。这一阶段的基督教分为前后两期,反映基督教会从产生到定型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知识小链接:“救世主”
“基督”一词译自英文Christ,意为救世主。此词最早源于古希伯来文Mashiah,汉语译为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在封立君主时,按犹太教的习俗要宰杀羊羔,由祭司把羊油涂于君主的前额、头发和胡子上,象征上帝对君主的承认与派遣,称为受膏者。在基督教信徒看来,耶稣基督就是受膏者,就是弥赛亚,就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