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外佳节
“年”的由来
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过年”,每年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年”这种猛兽的威胁。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年牲畜,百姓终日惶恐不安。后来,人们从与“年”的屡次斗争中总结出,它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点起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夜里“年”再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还听见震天的响声,便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黑夜过去,清晨来临,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处处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挂灯笼,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知识小链接:台湾的除夕习俗
除夕在台湾被称为“过年日”。这一天的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据说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元宵节的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天上的天鹅不幸被猎人射伤坠落人间。玉帝欲替天鹅报仇,便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天将下凡,想把人畜全部烧死。有一个好心的神仙不忍心,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了百姓。人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户户挂红灯,放火花、火炮,装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骗过了玉帝,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另有一种传说道:汉武帝时期,宫女元宵因农历正月十五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欲投井自杀。东方朔为成全宫女,散布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汉武帝问东方朔有没有解决之法,东方朔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看红灯,所以如果皇帝、后妃、文武百官上街观灯火,便可以避灾。于是,元宵终于有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知识小链接: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趣味横生,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端午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节成为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遭楚平王杀害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属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说,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民间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这纯系封建迷信。
知识小链接:端午习俗——悬钟馗像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开元时,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节,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说法出自道教,中国古代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地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朋友”。所以在中元时节,民间有普度孤魂野鬼的风俗。
知识小链接:中元节习俗——普度
普度是中元节的一个习俗。普度时各户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挂纸灯于屋檐下,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祭祀他们的地方。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由来已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祭拜观赏,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成为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人们更加重视祭月的风俗,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知识小链接:赏月
中秋节赏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到太液池赏月,在他兴意正浓时,明月却沉沉西下,于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高台,称“赏月台”,供他以后与贵妃赏月用。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知识小链接: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的习俗在宋代已经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袭至今。
山西重阳糕属面食糕点,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可做九层,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取重阳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喻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这天不仅要吃重阳糕,还要吃寿面,或者全家聚会,以祈祝家人平安、健康。
元旦的由来
在公元前50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中国人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知识小链接:不同国家的元旦小史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三八”节的由来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愤起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对妇女的歧视,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
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以增进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为目的,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妇女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知识小链接:南非妇女节
南非妇女节时间与国际妇女节不同。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为了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作的贡献,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
“五一”节的由来
定于每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事件。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一番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知识小链接:中国的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国际劳动节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在“二战”期间,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枪杀,他们还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烧毁了这个与世无争的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知识小链接:各国儿童节一览
新加坡儿童节:10月1日
中国儿童节:6月1日
中国香港儿童节:4月4日
韩国儿童节:5月5日
英国儿童节:7月14日
日本儿童节:男孩:5月5日;女孩:3月3日
俄罗斯儿童节:6月1日
印尼儿童节:7月23日
泰国儿童节: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回族开斋节的由来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是开斋节,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戒日,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伊斯兰教认为,九月是颁降天启《古兰经》经文元月,且是12个月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信徒逢此月应封斋。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十月一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如未见月,则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见新月封斋和开斋,一般是以有威望的穆斯林、阿訇等见月为准。开斋节期间,人们身着洁净的服装,走亲访友,互相登门祝贺,家家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待客或馈赠,各族穆斯林沐浴后前往清真寺会礼,听教长讲经布道,并上坟悼念亡人。
知识小链接:回族古尔邦节
又称宰牲节、忠孝节,时间为阴历十二月十日。此日,回族群众举行早斋戒,然后到清真寺举行会礼,最后宰牲聚餐,并祭献、诵经,纪念圣祖易卜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