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19792000000025

第25章 立世:感旷达人生泰然抒怀(1)

名利如云烟过眼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病榻之上他辞去三顶桂冠,还己自由之身,洗掉身上泡沫,皆大欢喜;他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他用一面心镜,映照着过眼的云烟,无常的聚散。虽不敢说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

人到无求品自高

满头白发,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你兼有诸家的同能,你的独秀孤芳,有几个能够赶上?

——著名诗人臧克家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大自在,是位高权重、追随者众,还是悠然自得、少奢寡求地享受每一天?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季老认为,无欲无求才是真。

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即是少有索取、不过度追求虚无的东西,尊重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自然也会有同等的回馈。人的一生,只要做到无欲无求,必然可以安然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几十年的美好时光。

《菜根谭》一书中写道:“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意思是说,欲望方面的事情,绝对不要贪图轻易可得的便宜,不合理地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佛教徒,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佛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位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佛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佛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佛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心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

这个故事中的那两位佛教徒的下场多么可悲啊!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恰恰是他们自己,是他们心中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人生之所以有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有一句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有奢求,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求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脑袋向里钻。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你的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装满势利、欲望、各种算计机关,你的心灵哪里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当然,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未必完全做得到“无欲无求”。有求与无求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能否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的高尚和低下。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无所求,事业上却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一旦满足不了个人私欲,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清人陈伯崖曾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他所说的无求,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在工作、事业上缺少追求,甘居人后,而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名利和低级趣味的生活时,要无所求,对待事业和人生,却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那种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生是庸人的哲学。一个人只有抛开名缰利锁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追求高尚的事业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怀磊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

这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的人生态度,是没有多大分别的,这一点,在季老身上尤其明显。

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从这个“淡”字中,品尝出一些“无求与有求”的深邃哲理吗?

心如明镜已无尘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央视主持人张越

曾有一位禅师问他的弟子,由“沉香”二字想到什么?弟子们思索良久,有的说想到了衣服、因为沉香是一种香料;有的说“沉香”好比优雅的男子与女子,答案各式各样,禅师不尽满意。

这时,一个弟子若有所悟,对师父说道:“师父,是否是‘水’?”

禅师摸了摸胡须,点头微笑。

“沉香”遇水而沉,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清水若是进了一点赃物便能迅速察知,明镜若是沾了灰尘也能迅速知觉。若想要悟到真道,必得心如止水;让杂质沉淀而下;必得如明镜,拨开烟雾缭绕,照见清明人生。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个如水如镜的心,看清了外界的尘埃,也看清了自己所沾染的污尘。

季老说:“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对于经历了九十余年风风雨雨的季老而言,做到心如明镜、意如止水的境界,已不是难事。

他一生一直信奉的“真”的生存原则,不管是说话、做事,都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一切。他的好朋友曾经为他写了一首诗:“满头白发,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你兼有诸家的同能;你的独秀孤芳,有几个能够赶上?海外十年,心系祖国,艰险备尝,写下的日记何止万行?你的人,朴素非常,你的衣着和你的人一样。……”

古代有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桌上放着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瓶道,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官员思索良久,再看那水,顿然领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了点头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井中有月一轮,忽而飞虫掠过,水动月散;偶尔一颗石子落入,月早已不成形。不过就算你一时破坏了水中的月,但是很快他又会出现,你如何能破坏得尽呢。这种“井中月”又是平常心的一重境界。

一辈子仿佛是一场缥缈的春梦,似乎还没品出生命的味道,人生便要匆匆结束。季老在《八十述怀》里说到自己的耄耋之年,不胜欷歔。想那十年浩劫当中,人的尊严荡然无存,道德的底线被冲破,人性的丑陋在那时被极其夸张的放大。若你是“臭老九”,人人都可以打骂你,本是人人尊敬的教授,转眼间被彻底打垮,失去自由和尊严。那时的季老曾经有过痛苦,也曾经想到过死,落得个一了百了。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然而想到自己的一点知识或许还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季老便感觉到不能死了。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当时的季老已经步入了晚年,却依然有这样的执著与坚持。既然生命在,就当激浊扬清,就当时时保持明镜之心,不为俗世蛛丝所羁绊。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经历了十年风波,情系陶渊明的这句诗。他不在乎风吹雨打,也不在乎惊涛骇浪,人生只要尽力便足够了。这等胸襟,有几人能有?无数学识都是陶冶自己的天地之气,而季老的朴素、清闲,便是他的“真”,他的“平常”。生活中的毁誉、炎凉对于他来说仿佛空中的丝丝浮云,轻轻一挥,便散了。斯人已逝,谁复心如明月照清风?

人生之缘,且行且珍惜

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季羡林

缘分与命运本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若是不信,却总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谁在决定命运,然而鬼神之说却也是违背唯物观的。在季老看来,缘分与命运不可不信,又不可尽信。

说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季老觉得这的确是一种缘分。一对夫妻,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最终走到一起,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即使是青梅竹马,也同样有个“机遇”问题。哲学上的术语称这种“机遇”是“偶然性”,然而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

人生是由缘分编织而成的罗网,无论是散落或纠结,总是不可强求的,感情尤其如此。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他已奄奄一息,马上没命了。这时,路过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他一下。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这时路过一人,看一眼,摇了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镜子里的画面换了,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掀起盖头的瞬间,她的丈夫容貌酷似那个掩埋女尸的人……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是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立时从床上坐起,病已痊愈……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生是段美丽的缘,也是一个痛苦涅槃的过程。

杭州城隍山门口有一副对联:“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南怀瑾先生说,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看自己,看别人,才深深了解这副包含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在这痛并快乐的过程中,人们体味着酸甜苦辣,品味着生活的赐予。

人生很多东西都是“缘分”吗?不过季老觉得,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绝不至于胜而忘乎所以,败而怨天尤人。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人生旅途,如何把握生命中的“缘”,下面这段话会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