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19792000000021

第21章 立学:习先生求知为学之道(5)

次非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杀死两条蛟龙,不但为民除了害,还救了船上所有人的性命,也救了他自己的命。如果坐以待毙,因为懦弱而接受现实的安排,或许只能靠奇迹带给自己一线生机。与其如此,不如自己拯救自己,去努力创造奇迹。人生中的艰险、挫折如同夏日的暴风雨,往往不期而至。如果发自内心地准备放弃,还未曾有半分拼搏就落荒而走,结果是最令人沮丧的。身陷困境时,应敢于面对,这是成功的第一步。不服输,勇敢地尝试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老人圣地亚哥在晚年时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他虽然瘦削憔悴,满是皱纹,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明亮有神,毫无沮丧之色。打渔不仅是他用来赚钱养活自己的谋生方式,也是他和一个叫做曼诺林的小男孩的共同爱好。

有一天,他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很大的鱼,与它激烈地搏斗着,僵持不下。老人对鱼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

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强壮有力,现在他已年老,但是依然坚持着不放弃。两天之后,他胜利了,虽然在回去的途中,这条鱼被鲨鱼群吃得只剩鱼头和鱼尾,虽然他最后只得到了鱼的骨架而已。

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老人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他的生命依然在。现在他身上所拥有的每一份力量既是过往青春的残留之物,也有在新的一天里增加的新气息。而且这种气息会伴随着生命一直存在。所以老人说:“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

季老便是一个“不可以被打败”的人。他不知道什么叫做放弃,也从不肯服输。他不敢自说始终老当益壮,但只要有力气,他就想为年轻人做一些事情,鼓励他们努力拼搏下去。季老的用心是良苦的,他时刻提醒着那些有所懈怠的年轻人:人活着,永远不能服输,应当为自己的将来不遗余力地去奋斗。

压力也是拼搏的动力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儿来的拼搏?

——季羡林

当一个人已至耄耋,看遍世事荣辱,历尽世间沧桑,压力对他而言已可有可无。但这只是我们的臆想。已至耄耋之年的季老就有一篇专门论述压力的文章。他在文中讲自己也有压力,只是此时的压力不来自名利,而来自别人的监督与采访。他说:“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拔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但在季老看来,有压力是好的,压力即是动力。因为有了压力,“自己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

季老还说,在当今世界,全球都在面临生态失衡、人口急剧增长、疾病蔓延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让人类受到损失,却也给予了警示,压力激发人们产生忧患意识,提前为未来着想,是为将来谋福利。这就是压力的益处,它在给予我们力量以及亲近的动力,而我们也要学会将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学生时代有考试、升学的压力,工作后为了在社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压力又扑面而来:就业失业、结婚离婚、荣誉耻辱,以及处处昭示的“忧患意识”和不绝于耳的“优胜劣汰”……社会位置的选取与被接受的程度;新观念的价值取向带来的不适应;改革中不断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的恐慌;财富与权利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人们所信仰的神话的崩溃;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的紧张;还有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等,都使人面临挑战,遭遇压力。

有时候,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我们心灵的承受力常常大大超过我们自身的估量。

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并且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试图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8万英尺,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这个实验给人莫大的启示:巨大的压力常常可以转化成动力,鼓舞自己不断向前。

其实,任何人的生存活动中都有压力,压力面前,没有人可以“免疫”。既然压力不可避免,我们不妨时时让自己处于压力之中,去感受生存的残酷、竞争的激烈,挺身面对压力,用自己的努力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像积压的火山一样,爆发出耀眼的辉煌。

要想真正将压力变为动力,还要求我们追求“更好”但不崇拜“最好”,有些人总喜欢拿自己跟这个比,跟那个比,比来比去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即使拼命追赶,也仍然力不能及。久而久之,压力越来越大,以致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因为无法时时刻刻做到“最好”,结果被别人抛在后边的时候越来越多,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各方面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不能梦想自己在每一个方面都超越别人,凡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竞争,从容而有效地化解生存压力。

生存压力是一柄双刃剑,你不能因为剑会伤人就拒绝使用它,那样的话你就会比别人少一样防身武器。记住季老的话,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凭借它继续拼搏。冲破压力,就会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而畏惧躲避它,则很可能没有成功的可能。

以言导行,诲人不倦

季老非常得谦和、乐于助人。对于学生,很有亲和力,很爱护学生。

——北大教授王邦维

孔子曾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而不知疲倦的人,是值得我们仰慕的人。

季老曾经在自传里提到过一位在中学时代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这位老师叫祁蕴璞,是山东教育界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清末的秀才出身,又精通英语和日语。

但是,由于他说话有点儿给巴,在课堂上有时候很难流利地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讲解出来,但是他依然坚持着为学生讲解最全面的知识和最新的时政内容。当时正值日本占领济南之前,祁老师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讲义内容。

季老回忆说:“祁老师教的是历史和地理。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眼前的世界形势随时变动,没有法子在正课中讲,他于是另在课外举办世界新形势讲座。讲演时指定两个被认为文笔比较好的学生做记录,然后整理成文,交先生改正后再油印成讲义,发给全体学生。”祁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直至今天,季老仍然感恩并且怀念着他。

祁老师这种对教学认真严谨的精神也影响着季老一生教书育人的德行,即使由于身体原因暂时告别了讲台,他依然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

2003年,季老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期间,遇到了一个正在为英语学习而发愁的小护士。年轻护士到病房中向季老请教用什么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英语水平。

季老笑着说:“方法最简单不过,其实你也知道。”

护士更加好奇,连声询问到底是什么方法。

季老顺口吟出了一句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说学好英语只需要记住两个字,那就是“勤奋”。在他的鼓励下,年轻护士抓紧了英语学习。

有个护士提出想看季老的著作《留德十年》,他便立刻让人购买了600本,逐一送给医生和护士们,他说:“出书就是要给人看的,哪怕只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也值得。”

一名真正的师者,应该如祁先生和季老一样,随时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放于心上。他们不仅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头,又施与阳光、雨露,他们所期待的并非桃李满天下的无上成就,只是期待嫩芽成长为栋梁之才,撑起片片绿荫。

弗兰克·迈考特在成为普利策奖得主之前的岁月里是个教书匠。

弗兰克·迈考特从一个爱尔兰的穷困移民,一路蹒跚来到繁华大都会纽约,几经周折终于拿到大学文凭。后来,他成为一所职业高中里的老师。最初,他与学生们相处得并不愉快,最后不得不离开了这所学校。

后来几经辗转,他走进了纽约的斯泰伊夫森高中。在这所全国知名的高中里,他碰到了成熟的学生,他们对学业虔诚狂热,目标明确,一心只为走进常青藤大学校门;他也碰上了新的同事,他们学识渊博,孜孜以求,他们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以及自己的事业。

在这样的学术熏陶下,弗兰克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与其他的老师一起,用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技巧、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来促发学生、鞭策学生。学生也以同样的热情回报教师。于是,一批批学生就这样走进校门、踏上社会,教师们春去秋来、迎来送往。荷马的史诗、笛卡儿的方程就这样传递给了下一代。

教师是一个孤寂而又清贫的职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出于对传播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他们甘愿忍受寂寞与清贫,用人格魅力感召着下一代。

一位老师,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学生,他面对的往往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着的生命个体。在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中,他完成了智慧的传承。在季老眼中,为师者,诲人不倦乃是本责。唯有如此,才真正对得起范仲淹曾经为严子陵先生写的挽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为人师表,育教亦育德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我都要向季羡林先生学习,但我也知道这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像他们这样做学问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我现在有点悲凉的感觉。

——北大教授谢冕

孔门弟子三千人,共有七十二贤者,不能说人人学富五车,却皆是德行兼备。孔子活在世上时所收的徒弟是否有三千,没有定论,其死后,其思想精华流芳百世,后人依其修身立德,自称孔门弟子。如果这样算来,孔子的弟子又何止千人之多。

作为一个师者,一生都在尽力教导弟子,并且其思想也能教导后人,孔子几乎可以被称为天下最贤德的老师。孔子的德行一直为后人所推行,他的作为也是师者的榜样。为人师者,就当如孔子一般,为弟子立德,教弟子立世。

季老一生当中有许多老师,其中几位老师让他数十年来不能忘却。每当回忆起这些师长,他总是盛赞他们德行高尚,能够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学和德行,尽力教导弟子。几位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宽广胸怀,一直教育着他。虽然,这几位先生的德行比不上圣贤孔子,但在季老的心中他们如同孔子一样伟大。

一个人不管有多少学识,多少才艺能耐,若是不能或吝啬传授给他人,那么这个人的社会作用也就不存在,他实在是个过于自私的人。季老以他学者的角度来发表意见:任何人做学问都不是为了自己能扬名立万,而是要授予他人、授予大众的。而季老一生中,都在贯彻这个准则,受他教育的弟子都对他表示深切的感激。

2009年7月11日凌晨,季老离开人世。他的灵堂搭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大楼当中,供世人祭拜。7月12日,灵堂开放当天,就有3000多人带着白花,排着长队入灵堂祭拜季老。季老的弟子则纷纷在老师的遗诏前含泪跪拜叩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来就不是人们对老师的要求。但是老师总是做着宋的事情,并用他们的德行教育子弟。

曾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刚刚登上工作岗位,却不幸身患绝症。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她都不想再到学校,因为她实在身心疲惫,然而想到自己的学生坐在凳子上,翘首企盼她的到来,她便觉得不忍,告诉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

每当课讲到一半,身体剧烈的疼痛告诉她该休息了,但是她又不想就此放下粉笔。曾有一位老师劝她休息,她说:“等我把这个学期交完就好。”然而这一等就是三个学期。到了第二年秋天开学,学生们再也没看到老师出现,到处打听才知道,老师已经离去了。就在上个学期最后一天的晚上,那时,她还在批改期末的卷子,实在困倦得忍不住,便伏案睡着了,然而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生活中,像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一辈子奉献于教学事业,最终逝去也是在课堂之上。他们心中求的不是名,也不是利,因为求名利的人向来贪生怕死。他们完全是由一种精神在支撑。他们传授知识,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丢给学生,然后自己就万事大吉,拿了工资去逍遥。他们教导学生,是要学生们能够利用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是要学生们带着高尚的品德去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