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19792000000016

第16章 立命:悟期颐老人睿智之思(7)

当然,沉默是金并不是说人应该闭口不言,而是要言默得当,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三缄其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非常明了这一点,真正做到了言默自在心头。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以下三条原则:

该说的对象便说,不该说的对象则不说。如有需要求人之事,遇到肯热心帮忙的人则说,否则便不能说;有些事遇到有性格沉稳之人可以说,遇上是非多端的人则不能说;对于性格腼腆的人不要乱开玩笑;对于有生理缺陷的人不要涉及相关的话题;对于妒忌心强的人不要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成就;对于异性不要有容易引起误会的措辞。

该说的事情便说,不该说的事情则不说。可以谈众所周知之事,不能谈别人的隐私;背后可以谈别人的优点,不可谈别人的过错;可以谈既成的事实,不可空谈今后的打算;可以谈对方感兴趣的事,不可谈对方忌讳的事。

该说的时候便说,不该说的时候则不说。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可以谈求助之事,在对方心烦意乱时则不谈;在对方情绪低落时可以谈令对方振作之事,遇对方兴致很高时不可谈令对方扫兴之事;在对方喜庆的日子不谈不吉利之事,在对方哀伤的时候不谈惹人欢笑之事。

有一种智慧叫弯曲

我最初下定决心,不参加任何一派,做一个逍遥派是我唯一可选择的道路,这也是一条阳关大道。

——季羡林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的特点是建院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孟买佛学院在正门的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门非常小,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否则就会碰壁。

其实这就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老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达到了目的。老师说,大门虽然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很多时候,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着方便的大门,或者,即使有大门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这时,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面子和虚荣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孟买佛学院的老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

其实,人生的哲学何尝不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通过。因此,在必要时,我们要学会弯曲,弯下自己的腰,才可得到生活的通行证,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一张保护伞之下。

身处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保护自己的办法,季老的办法是不显露锋芒,在不显山不露水中保全自己。

1967年,季老所在学校的革命小将、中将和老将已经分出派别,他们互相揭发、谩骂,各自唯我独尊,学校乱作一团。此时的季老深知参加哪一方对自己都无益处,于是就先“按兵不动”,不说反对意见,也不发表赞成言论。虽然他对其中一方的女首领有诸多不满,但他深知那女人心狠手辣,阴险歹毒,为了自己的安全,季老“只好暂时韬晦,依偎两派之间,作出一个中立者的态度”,倒也因此得到一段时间的无忧。

季老曾在文章中写道:“我最初下定决心,不参加任何一派,做一个逍遥派是我唯一可选择的道路,这也是一条阳关大道。”逍遥派讲究的是中庸之道,这也是自古至今存身立世的重要法则。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孔子中庸是做人最高的德行。北宋程颐也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庸思想在古代哲人心中拥有何其重要的地位。中庸含义广阔,并非只有季老的中立一解。它的实质不是没有原则和立场,而是凡事不走极端,做事讲究分寸,不夸大不张扬,不卑微不迎合,审时度势,在灵活自如中处理周遭大情小事。

比如“锋芒毕露”,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无锋芒,就是无用之人,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中,这就是中庸。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但凡能在大风大浪后独善其身者,往往懂得适度退让与弯曲的道理。季老就是这样的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曾经风声鹤唳的时刻,人与人仿佛水火不容,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打压人们的身心,恐惧、压抑是人的常态。许多人妄图反抗,以硬碰硬,最后遭受打击。季老则是委曲求生,以暂时的忍让麻痹他人,在养精蓄锐中谋划未来。

为人处世,参透屈伸之道,自能进退得宜,刚柔并济,无往不利。能屈能伸,屈是能量的积聚,伸是积聚后的释放。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伸是屈的志向和目的。屈是手段,伸是目的。屈是充实自己,伸是展示自己。屈是柔,伸是刚。屈是一种气度,伸更是一种魄力。伸后能屈,需要大智。屈后能伸,需要大勇。屈有多种,并非都是胯下之辱;伸亦多样,并不一定叱咤风云。屈中有伸,伸时念屈。屈伸有度,刚柔相济。

人生有起有伏,当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云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清澈见底。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情境。

存世如游刃,进退自有道

我知道,人世间大概还有一些关心的我的朋友,他们有的会想:“季羡林哪里去了?”季羡林还活着,不过是经过了一段颇长的疾病的炼狱。现在正从炼狱里走出来,想重振雄风了。

——季羡林

人应当适应社会,还是会适应人呢?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原则来说,倘若一味地适应社会潮流,便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毫无建树可言,此为不可;可是叫社会适应人,那么就好比让地球塞进马桶里,这马桶纵使有无尽的抽水力量,马桶眼儿也吞不进去这偌大的地球,更是万万不可为之事。

“牵就”一词在《辞源》里注为:“舍此取彼,委曲求合。”“适应”意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这两个词意思虽然相似,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季老认为,“牵就”的宾语往往是令人不愉快、不满意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的,违反做人的道德的,但是迫于形势或者出于私心,又或其他原因便非做不行,人们有时候不得不昧着良心为之,即使这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适应”同“牵就”是不一样的。季老借用了沈从文先生《花花朵朵,坛坛罐罐》里的一句话:“一切终得变。”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也应当发生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与环境的需要。

在高山上,生长着一棵伟岸的大树,它枝繁叶茂,丰姿绰约,舒展扩张,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它的根系盘根错节,丝丝入扣,吸收着大地精华。可是,在大树的身边,几棵弱不禁风的小树却在痛苦中挣扎,枝干瘦弱如草茎,叶子萎黄如残花。

小树愤愤地瞅着大树,说道:“你已经如此雄伟成熟,为何与我争夺阳光和雨露?你处处得天独厚,为何处处都来阻碍我的成长?”

大树冷冷地说道:“这里是丛林,适者生存是丛林的法则,而你的生长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夜晚,骤风激起,万木萧瑟。当太阳再次东升,风止云停,此时的大树折断了树干,庞大的身躯零乱倒地,他痛苦万分地看看身边的小树:“这么大的风你却没事?而我如此坚强都不能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

小树在风中招摇着自己身体,阳光暖暖地照在它的叶子上:“你总是过于求大求高,你却忘记了树大招风这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丛林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依循的便是“适者生存”的道理。大的环境在变,社会也在不断地进化,让社会适应人是万万不可,因为社会自有一套规则,个人的力量恐怕连社会的“一根汗毛”都动不了,因此,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但是,人却万万不能屈就自己,随波逐流。

任何人的前进道路是由诸多问题铺出来的,时而到处都是棱角,时而也有平缓、温馨的小路,不管它如何难走或好走,前方总会有出路。人活于世,十事里九成都事与愿违,任何人也难以逃避路途的颠簸。若是遭受挫折,至此不敢前行,在那里妄自菲薄,那么身后的路便会崩塌,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与之“朝菌”和“晦朔”相比,我们还可以自豪一下自己能多活两年,可是和漫漫的历史一比起来,我们的岁月可真称得上“短暂如梭”。这短短的时光等不得我们去抱怨人间世态炎凉,更等不得我们牢骚满腹,消极悲观,等待伯乐。放弃固有的行为习惯,得到新的思维模式。在现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环境中,等待“伯乐识马”犹如守株待兔,不若主动出击,来个“千里马找伯乐”,自求发展。

庄子在《养生主》中曾赞一厨师宰牛技术高超:“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厨师能有如此的宰牛技术,一个是因为熟练,另一个是由于厨师摸清了牛的骨骼结构,掌握了剔肉剥骨的规律,并且刀口锋利,在骨肉之间进退自如。由此看来,宰牛的关键就在于技术熟练和不断地磨合刀与肉之间的关系,这不正符合“适应”的本质吗?

适应是一种痛苦的磨炼,更是一种财富,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接受,怎样做到越挫越勇。季老说,“适应”的宾语是好的、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它与“牵就”是完全相反的。石匠调石,智者调心。在人生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必须“适应”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求得进步才是正途。季老的意思可归为一点: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黄炎培先生有几句深刻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方圆之道,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