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47

第47章 能养不算孝——领悟孝的内涵(2)

管理员径直回到母亲家,她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她把同事所说的事情一说,问母亲是否真的在给人家做监督员。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就是闲逛而已。”

她开始数落母亲。孰料,母亲长叹了一声,伤感地说:“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得劲儿。要不,你要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垂下花白的头,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就在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陪在老人身边,陪她聊聊天,母亲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独呀!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的天。

第二天早上,管理员上班很早,但驼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也不知怎么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没有用以前的那种眼光来看这个老人。管理员面带微笑,对他说:“早啊大爷,这么早就来了,来了就进来吧。”

每个人的生命总是要一步步接近衰老,在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是否想过那养育我们多年的父母呢?他们把余热都已发挥至尽,他们的人生正如一幕戏剧般行将落幕,对此,我们可否对他们多一点体贴和理解呢?

看到这样心酸的晚年,我们大概才真的理解为什么孔子说能养根本就不算孝了。请记住孝顺永远不是一沓钞票或者一包礼品,孝顺也许就是简单的问候,聊聊家常。关心父母寂寞的晚年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儿应尽的义务。

发自内心的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顺。孔子说:色难。什么意思呢?颜色难道还有什么难看的?在这里南老解释说“色难”就是态度不好,比如我们的父母要我们给他们装碗饭,有的人嘴巴一嘟囔,满脸的不耐烦,虽然事情是做了,可是父母看到你难看的表情这顿饭也没心思继续吃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亲的事情我们给做了,又好吃好喝的给他们点,以为这就是孝道,其实不是,正如孔子回答子夏的一样。孔子为什么觉得这样还不算孝顺呢?那是因为我们在“服其劳”的时候“色难”,也就是说我们的孝顺不是表里如一,真正的孝顺是要发自内心。

从前有个老人,妻子去世以后一直过着孤单的生活。他一生都是个辛苦工作的裁缝。但时运不佳,他身无分文。现在他太老了,已经不能做活儿了。他的双手抖得厉害,根本无法穿针;而且老眼昏花,缝不直一条线。他有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来和父亲吃一顿饭。渐渐地,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儿子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心想:“他们不愿意陪在我的身边,因为他们害怕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他通夜不眠为此而担心,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天早上,他找到木匠朋友,给自己做了一个大箱子。然后他又跟锁匠朋友要了一把旧锁头。最后他找到卖玻璃的朋友,把朋友手头所有的碎玻璃都要过来。老人把箱子拿回来,装满碎玻璃,紧紧地锁住,放在了饭桌下面。当儿子们又过来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脚踢到了箱子上面。他们向桌子底下看,问他们的父亲:“里面是什么?”

“噢,什么也没有,”老人说,“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

儿子们轻轻动了动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们踢了踢箱子,听见里面发出响声。“那一定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金子。”儿子们窃窃私语。他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保护这笔财产。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和父亲一起住,照顾他。第一周,年轻的小儿子搬到父亲家里,照顾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是二儿子,再下一周是大儿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最后年迈的父亲生病去世了。儿子们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饭桌下面有一笔财产,为葬礼稍微挥霍一些他们还承担得起。葬礼结束后,他们满屋子搜,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后,他们看到的当然是碎玻璃。“好恶心的诡计,”大儿子说,“对自己的儿子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但是他还能怎么做?”二儿子伤心地问,“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会有人注意他。”“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小儿子抽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遵从小的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诲。”

但是大儿子还是把箱子翻过来,想看清楚在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顿时三个儿子都噤声无言,箱子底下刻着一行字: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孝就是爱的表达形式,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用期待孩子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你的父母吧,不要再为一点小事情而“色难”。

父母也有错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有一句古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按照这句话,来理解的话天底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不会犯错,因为他们都是好父母。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意思,真是冤枉了孔圣人。孔子绝对没有这样说过,都是后来研究孔子的人搞错了。所以“五四运动”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真是冤枉的一打。孔子大概自己也能料到自己学说的未来,当时他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足见我们的圣人知道自己将来要被人“打倒”。

回过来再说孔子的表述:“做父母的有错误时,我们要温和地提醒他们。如果他们不听劝,那么我们就不要再继续唠叨了。但是不能因为父母有错,我们对他们就不尽孝道。不仅要孝敬他们,而且态度还要恭敬,侍奉他们不能有怨言。”

南老认为现在还真的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也不是圣人,当然会犯错,这很正常。何况圣人也有走眼的时候,孔子自己就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就是被孔子称为“小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学生,而子羽就是澹台灭明,是一个品行非常好的官员,也是孔子的学生。但是据说他长得很凶恶,所以一开始孔子觉得他“材薄”。这是圣人的识人之过。我们自己的父母亲或者自己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人都有一个心理,就是老觉得自己很不错,认为自己比别人要好很多。做起事情来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得失,自己以为很正确的,于是就容不得别人来提错误。

如果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不能“姑息纵容”。有人认为给父母提意见就是不给父母面子,这样的想法太不可取了。他们已经做错了,如果你还不告诉他们,不是要他们继续错下去吗?孝敬父母与给父母提意见是并行不悖的两码事。自己把这个概念弄得混淆不清,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宠爱,这样就不对。对孩子,我们很多人非常溺爱,什么事情都给包办了。认为自己的父母都是过来人了,吃过的盐比我们喝过的水还要多,所以还用我们来提醒他们吗?于是对父母也像对待孩子一样,护短。一个人不管他的知识有多渊博,也不论他的年龄有多大,他都会犯错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犯错,我们作为儿女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提醒不是命令,而是出于爱。这样的友好做父母的能感受不到吗?

父母生日的两重含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孔子说父母亲的生日不可不知道啊,一则为父母添寿而感到喜悦,同时也为父母年龄的增长而暗自恐惧。为什么要恐惧呢?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几十个春秋,多了一个春秋也就等于向垂暮的晚年迈进了一步。这是南怀瑾先生对孔子的解读。

有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一次,桑托到邮政总局给朋友拍电报。在他身边坐着一位老太太,她把头低低地俯在电报纸上。她在上面写了些字,随后把电报纸拿到眼前,眯缝着眼睛看。看过之后,把纸揉成了一团,又拿了一张新的,重新填写,写完了又揉成一团,然后又伏在桌子上,想要再填写一张。桑托要帮助这位老太太填写,可是她怎么也不肯。她自己又拿了一张电文纸,打算再重新填写。后来她叹了口气说:“我就住在这儿附近,可是,往五层楼上爬很吃力,不戴眼镜又写不了……您若是不急着走的话,请替我写一下。”桑托拿过电报纸,老太太一字一句地说出华盛顿的地址。然后,沉默片刻,叹息地说:“请写上:亲爱的妈妈,祝贺您的生日。到我们这儿来吧。吻您。薇拉·娜嘉·谢尔盖。”桑托看了看老大娘,问她:“您的妈妈还健在?”老太太很不愉快地冷笑一下说:“妈妈——就是我。”“啊?”“明天是我的生日,女儿她很可能忘了给我拍贺电,因此,我就决定……免得邻居们责怪她。她是我的好女儿,大家都很尊重她,她在贝尔实验室当工程师。”桑托想像得出来,她的女儿一定是整天很疲劳、很操心的人。在实验室和在家里都有好多事情要做。可能,女儿过去有时候忘记了给妈妈拍贺电,老人就会抱怨:“你看,孩子们不需要我们了,把我们忘记了……”

“女儿不会忘记向您祝贺的。不过偶然情况总是免不了……”

老太太抬起一双忧伤的眼睛望着桑托,低声说:“她已经忘记12年了。”

桑托对老人家还能说什么呢?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她?是不是要责怪她的女儿呢?虽说这是有理由的。可是,老太太已经平静下来,她对他说:“对不起,请您帮我买一张带玫瑰花的贺电专用电报纸,我的女儿干什么都喜欢漂亮的……”

多么让人悲伤的事情!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到老了还是没有享受到她心中的幸福生活。父母从来不会忘记儿女的生日,可惜的是有几个做儿女的能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现在不少人能记得朋友的生日或者是恋人的、伴侣的,在他们的生日那天还不忘买礼物表示一下,可惜的是我们唯独忘记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更不要说买什么礼品来祝贺他们添寿了!有句老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如孔子所言,趁着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及时表达你们的爱吧,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一声亲切的问候,千万不要让自己将来悔恨终生。

做了一场叫做人生的美梦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

孔子平生最遗憾的一件事莫过于大弟子颜回的死了,他说“天丧予!”这样的人都死了,老天爷真是太无情了。颜回死了,他的同学们主张要厚葬他。孔子反对:“不用厚葬。”孔子为什么反对呢,是因为颜回生前很贫穷,他的德行很高,被孔子夸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他认为如果颜回知道的话也不会同意的,当然他是不会再开口说话了,只不过孔子凭借他对颜回的了解,认为一个德行如此之高的人又怎么能在意是否给他厚葬呢?但是他的学生们没有听从孔子的意见,还是厚葬了他。这种心情我们中国人最能理解,觉得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死了的时候还是让他穿两件好衣服吧,把棺材也做得漂亮点。孔子说颜回把我视为他的父亲一样,可是我却不能把他看做我的儿子。颜回泉下有知也会了解到这不是我的意思,这些是你好心的同窗们的意思。

道家中的庄子临死前弟子很悲伤,因为庄子比起颜回的贫穷也差不了多少。庄子看着那些哭泣的弟子们就说:“我要大地做我的棺材,天空做我的椁!你们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你们怕我被乌鸦给吃了肉,难道就不怕我埋在地下被蝼蚁所啃掉吗?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偏心蝼蚁呢?”这是庄子式的洒脱与诙谐!但凡修养很高的人是不会介意自己死后的事情的——因为想管也管不了了。人的生命在走向尽头的时候,两手张开似乎是在昭示:“看,我什么也不能带走。人生真的就是一场梦啊。”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人生的这场大梦,不知道能有几个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生命之车已经快驶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