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37

第37章 失意更不能忘形——平衡得失的心态(2)

从这一点来讲,也就更能体现出上文中“贫而无怨,难”的意义,人们忍受贫穷的本事就不大,不要说还乐在其中,这样的难度太大了,只有修养非常高的君子才可以做到安贫乐道。近代有一个人很有名气,而且很受世人的敬仰,他就是李叔同,出家后法号称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当时修的是佛法中最严格的密宗。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师本来出身富贵之乡,然而能有这样的修为更显难得。所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也和贫富一样。如果你能看透人生,看透得失成败,那么你对于贫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慨,你就能做到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富贵能仁。

贫穷的益处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子是你的老师,他可真是一个大圣人啊。你说他是跟谁学的知识呢?怎么那么渊博?难道是自学成才不成?”子贡一听对方是在夸赞他的老师,很是高兴,可以想到的是子贡一定是非常自豪地回答他说:“那当然,我们的老师天生就是当圣人的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这样对弟子说:“哎呀,那个太宰哪里能理解我啊。我年少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因为吃苦耐劳所以才有今天这一点修养。”

孔子出身不是很好,家里很贫穷,他也要养家糊口,但是贫穷的生活反而锻炼了孔子的意志,也让孔子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平时也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确实很有道理。所以现代的青年人必须明白吃苦不见得是坏事,人不磨不成器,人生在早年的时候经受一些痛苦的磨难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有助于人的成长。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年轻的时候如果一帆风顺,对于自己的成长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我们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历经磨难才成才的。

萨达姆八九岁的时候,该是上学的年龄了。但在落后的农村中,教育并不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必需的事。母亲只希望萨达姆像他的长辈一样生活下去,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名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乡村中平静而勤劳地度过一生,默默无闻。

但命运却注定这个穷孩子不会成为那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夫。因为“萨达姆”这个不寻常的名字不能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农夫头上,他必须配得上萨达姆的原意——“坚定不移的战斗者”。

1947年,萨达姆年满十岁。一天,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位表兄阿德南·哈依拉拉来看望他。阿德南当时已在塔克里特的一所学校上学。

在小土房的院子里,两个孩子坐在一起,表兄在地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给他解释字母、做算术。萨达姆听得入了迷,仿佛一个神奇莫测的世界第一次闯进了他的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紧皱双眉,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上学读书,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做算术。

但在当时,萨达姆要上学却是困难重重。他的母亲没有能力供他上学,而且他家所在的沙维什村也没有学校,要想上学,他必须到塔克里特去,那里才有方圆几十里内的唯一的一所学校。

翌日,萨达姆向家里提出这件事,但遭到反对。他一直磨了好多天也没有结果。新学年开始了,学校开始招收新生。于是他向家里提出去塔克里特的海里拉舅舅家,结果还是遭到反对。

一天夜里,只有十岁的萨达姆从床上爬起来,整理好行装,悄悄走出了家门。他要去试试自己的命运。萨达姆朝法特哈地区走去,因为在那里有他几个堂兄弟在一家公司当门卫。他觉得他们可能会帮助他。堂兄弟们果然被这个孩子不凡的举动和决心所感动,他们给了他一些钱,甚至还送了他一把左轮手枪,并在第二天一早前呼后拥地把他送上了开往塔克里特的汽车。

来到塔克里特,萨达姆找到舅舅家,却扑了空。因为舅舅四年前就搬家了。他逢人便问,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舅舅的新居。他见大门敞开,就急急忙忙地跑进去。舅舅一见大吃一惊,连忙问道:“萨达姆,你怎么来了?你是怎么来的?是谁带你来的?发生了什么事情?”萨达姆镇定自若地回答说:“我想读书。”这一次,他的要求没有遭到拒绝,相反,还受到欢迎和鼓励。萨达姆进入了塔克里特学校,成了一名学生,他的母亲最后也认可了他的选择。萨达姆的生活也焕然一新了。

萨达姆的舅舅海里拉·塔尔法(也是他后来的岳父)在家里很有影响。他曾上过学读过书,毕业后任教师,后考入军事学院。萨达姆从小就将舅舅看做是自己的楷模。

海里拉认为,一名英雄必须在一种严格甚至冷酷的环境中长大,否则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

因此,在闲暇之际他常给萨达姆讲述伊拉克的历史,描绘民族英雄萨拉丁、尼布甲尼撒等人的英雄业绩,以及古巴比伦灿烂辉煌的文明、英国人对伊拉克的掠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战争等。舅舅还经常向他讲述家史,告诉他在反对奥斯曼占领的斗争中,祖辈、父辈是如何流血牺牲的……

这些讲述在幼小的萨达姆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英雄们的业绩激荡着他幼小的心胸,并在那里萌发出逐渐壮大的梦想与雄心!萨达姆便是在这种让他受益匪浅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这个世上有很多事都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有很多面。在你眼里看起来是坏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件好事。比如,你出身贫苦,但是如果你努力你也许会比同龄人要早熟,意志坚定,勤奋,这些都是贫苦带给人们的好处。出身富贵之家是众人的意愿,但是富贵之乡也许会消磨你的意志,容易让人玩物丧志,就像唐代大诗人韦应物,他的出身很好,然而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恶习,幸而后来痛改前非,否则也就没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了。这就说明事情不会那么绝对,如果我们的出身不好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自立自强,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给你的生命。

看得破,忍不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南怀瑾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想得到,做不到;看得破,忍不过”。想想还确实如此,尤其是后半句“看得破,忍不过”。很多人看似把人间的一切名利得失都看透了,可是临了他还是要怨天尤人,还是要抱怨命不好。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

谁都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可是如果现在摆许多金钱在你面前,没有人看到你的作为,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呢?也许看第一眼的时候还有理智,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的,所以不能要;慢慢地,再看第二眼的时候,眼睛就红了,就会想着如果我拿到了这笔钱有多么大的用处啊;再看一会儿,你就会两眼发直,觉得不拿白不拿,反正是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的情况。

一个人独自出门旅行,在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迷了路。路遇沟涧,肚腹空空的他意外地抓到一条大鱼。

惊喜交加的旅客燃起一堆火,想将鱼烤熟饱餐一顿。火刚燃起,鱼还没开始烤,突然出现一只山猫飞快地叼跑了鱼。又饥又饿的游客憋足劲儿追赶那只山猫,追不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砸过去。实在巧,石头结结实实地敲在山猫头上,将山猫砸晕了。

欢天喜地的游客用野藤捆住山猫,重新开始烤鱼。不料,烤鱼的香气飘得太远,竟招来一群野狼,但狼不稀罕鱼的美味,虎视眈眈地盯着孤身一人的游客。急中生智的游客拎着捆绑好的山猫赶紧攀上一棵大树。狼在下,人在上,对峙了半天,饿得头昏眼花的游客不得不决定用牙齿撕咬山猫来充饥。正准备下嘴,几声枪响,几只狼应声倒地,其余的狼则落荒而逃。原来,是几个猎人听到了狼嚎赶了过来。

绝境逢生的游客下了树,望着一堆猎物,猎人很高兴,不但当场给游客烤狼腿吃,还细心给他指明了方向。游客踏上回程,没走多远,就遇上了一支考察队。考察队看中了游客抱着的那只山猫,想买回去做标本。游客暗自庆幸没将山猫扔掉,喜滋滋地收了两枚金币。

怀揣金币的游客脚步轻盈地继续前进,不幸再次发生了——他与两名强盗狭路相逢。强盗抢走了他的金币,万幸的是,因为他的苦苦哀求,强盗没要他的小命,只是将他揍了一顿。

强盗走了,鼻青脸肿的游客在山溪边清洗伤口时,几个警察出现了,游客赶紧领着警察朝强盗逃窜的地方追赶。强盗落网了,竟是罪行累累犯下不少重案的大盗。正因为如此,游客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游客辗转回到了家,得意洋洋地拿出奖金向太太炫耀。却在这时,电话响了,他的父亲突发急症。他匆匆忙忙赶到医院,奖金变成了医药费。他对太太抱怨:“折腾一番后发了一笔横财,却在一瞬间两手空空。”太太说:“你出门去旅游时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这个人想了想,咧嘴笑了。

这个人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你、我、他。你、我、他的一生,其实也是一段段的旅程,拿一生的时光来看待“旅程”所遭遇的一切,无论幸与不幸,其实都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真的看得破了,也就能忍得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