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34

第34章 不做悲哀的“墙头草”——自主意识的培养(1)

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决定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减?

——《论语·子罕》

孔子说在他的弟子当中,只有子路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气度——站在一个穿着高级皮衣的人面前他丝毫不会觉得自己寒酸。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个气度太难养成了。我们说说容易,但是如果真的要自己从心理上做到恐怕绝非易事。比如你穿得很寒酸去参加一个派对,恐怕你心里不会很好受,就像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写到的一样,女主人还是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项链。也许我们自己也不能让自己那样穷酸地去和一帮珠光宝气的人站在一起。其实“穷酸”这个词汇很有讲究,人一旦受穷就容易变得“酸”。那么子路这个人的气度高贵在什么地方呢?他很穷,当然后来他做官了,也发达了,但是子路可以站在那些达官贵人的面前丝毫不改变自己的面色!这样的气质绝非一般人能有。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样的不是依靠别人来评价的,而是在于我们自己的看法。一个君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他一文不值,他就真的一文不值;一个小人不会因为有人拍他的马屁说他很高洁,他就真的高洁了。可以说你的身份就由你自己决定,做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气度。

13岁那年。他在学校主办的一场叫做“卓别林模仿大赛”的模仿秀上获得了一等奖,回家后他立即兴致勃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兴奋之余,他忍不住还贴起了表演时的那撇小胡子,拿起雨伞,学着卓别林的模样在母亲跟前走起了八字步。末了他还得意洋洋地对母亲说:“评委们都说我的模仿惟妙惟肖,简直就是卓别林重生呢!”

他等待着母亲的夸奖,母亲却反而问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是谁?”他一下子愕在了当地,良久他才回答:“我是您儿子呀,妈妈!”接着他便听见母亲冷冷地说了声:“哦,原来你不是卓别林啊!”

母亲的神情与语气无疑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一瞬间从洋洋自得里清醒过来。“哦,原来你不是卓别林啊!”他细细揣摩着这句话,他知道母亲话里有话。

几年之后,美国好莱坞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他因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演艺界崭露头角并逐渐走向成熟。2006年3月5日,他因在《卡波特》里成功地扮演了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一角而问鼎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他获奖后的私人日记里,他还这样写道:“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在我13岁那年改变了我,要不然,恐怕直到今天我还将踌躇在对前人的模仿里。她的话让我明白,我不应该去做世界上第二个卓别林,而应该去做世界上第一个菲利普。”

他,就是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获得者: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勇气,不甘于平庸。我的存在自然有我的价值与意义,我不会因为和某个有身份的人相似就感到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必要。当年一个伯爵态度傲慢地对待贝多芬,贝多芬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的身份不过是因为你偶然的出身,而在这个世界上让人知道贝多芬这个名字的只有我一个人!”人活着就要有这样的气度,对所有人都一样,不卑不亢,这是很高的人生修养。

不为他人言论所动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南怀瑾先生根据现实生活认为一个人要想真的做到不为他人言论所动那是太难了。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看出来,人们的看法很容易为某个人的观点左右。也许他在你面前说一次你不觉得,但是说的次数多了你也就不一定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了。这要求我们要有自己做人的主心骨,也就是一个人的中心思想要能立得住,心中有定见就不会随波逐流。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的大名。孔子也曾称赞他的德行。什么样的德行能得到孔子的大加赞赏呢?闵子骞有一个继母,对他很不好,继母大概也是很难当的。稍微做得不好就要被人说三道四。他这个继母很有点偏心眼,冬天的时候给她自己的孩子穿棉衣,给闵子骞穿的是芦苇做的衣服。后来被闵子骞的父亲发现了,他大为光火发誓要休妻。大概闵子骞这个人性格也比较内向,所以从来也不曾和父亲说起自己被虐待的事。此时,我们以为闵子骞应当很高兴,终于可以摆脱继母的虐待了。但是他没有,他哭着恳求父亲留下继母,他说:“把继母留下只会辛苦我一个人,如果把继母赶走了,那么全家人都要辛苦了,大家就没有棉衣穿了。”后来他的父亲就把他的继母留下来了。终于被他的诚心感动,闵子骞的继母对他也非常好了。这里孔子称赞的是他不为别人言论所动,可能是当时很多人看不下去,在闵子骞的面前说他继母的坏话。可是闵子骞完全不为这些话动心,他不改初衷,这份信心与定见真是不同寻常。

有一个年轻人,他是英国一位建筑设计师,很幸运地被邀请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顶的方案。

一年后,市政府请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对他设计的一根支柱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十分自信,他说:“只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稳固。”他详细地通过计算和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拒绝了工程验收专家们的建议。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年轻的设计师险些因此被送上法庭。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在大厅四周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四根柱子全部都没有接触天花板,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两毫米。

时光如梭,岁月更迭,一晃就是300年。

300年的时间里,市政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府大厅坚固如初。直到20世纪后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顶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消息传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几根神奇的柱子,并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实在是微乎其微了,但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坚持。”

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很不好养成。我们一般被人否定了几次以后就容易产生动摇的想法,以为我真的错了。这时候就要有坚持己见的信仰,只要你自己觉得是对的,那么无论是谁也不能改变你的看法,就像闵子骞不为他人的谗言所动一样,这个修养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现在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太多,无法选择。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往往就替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前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被命运拨弄的无奈。

你的主见在哪里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路学习鼓瑟,南怀瑾先生解释说瑟是一种比古筝还要古老的乐器。孔子看到了觉得很好玩,也许是子路弹的不是很好,因此孔子说子路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其他的学生听了就对子路很不尊敬了,人们就是有盲从的心理,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改变了他们对一个人的态度。孔子一看这帮人真是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于是他就对学生们说:“我是说子路已经升堂了,只不过水平还没有入室而已!你们不要以为子路鼓瑟很不够格。”

古时候人们到家都是先入堂后入室,“登堂入室”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就轻易地下结论,显然太盲目冲动。没有自己的主见,说话做事就会像人云亦云的鹦鹉一样。孔子就是针对这个现象才来解释子路的琴艺的。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知名作家评点。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了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结束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创作激情了。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