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20

第20章 抱怨不如争气——强者生存法则(2)

余秋雨先生曾说:“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浑然却不可以清淡。”人的追求在哪儿,他的人生也就在哪儿,一旦在心里为自己预设一个追求的高度,你的人生就会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情绪,但更糟糕的是偷懒还找借口。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一测试,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过一阵子以后,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后来,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或者已习惯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设限,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人追求的高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为自己画定了界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超越这个高度。

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在招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认为十年后,自己的月薪应该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应该是多少?”

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其后招考官员解释说:“一个人认为自己十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抱有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那些不敢提出高要求的人就像玻璃罩已经罩在了他们的潜意识里,罩在了他的心灵上,如果你被自己所画的那条线所困,你的行动和欲望和潜能便会被扼杀。因为自我设限的观念带给人的是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懦弱、狐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这将使人永远叩不开成功的大门,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了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头五吨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动一根小木桩。可这是事实,因为当这只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一根一英尺高的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拼命挣扎,想挣脱木桩,可是它做不到。后来,小象变成大象了,它头脑里还一直认为挣脱不了木桩,于是它放弃了。锁链仍然那么细,木桩仍然那么小,然而大象再也不尝试挣脱了。

自我设限的思想使你就像这头大象,因为生命中遇到一些限制,就相信这些限制会伴随你的一生。社会在改变,生命在改变,思维也应该随着社会而改变。而自我设限,把自己放在原地,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连本来可以做到的事也变成不可能了。这种思想是一个真正的杀手。它不等同于谦逊。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说:“我可以试一试。”而不是说:“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觉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决定的,你本来并非如此。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看得太过渺小与卑微,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至今还没有到达一个更高的水平的原因。

画地为限的思想把我们放在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低水平上,命运究竟走向何处,这全靠我们自身的努力。

你觉得你应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停在什么位置。一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设想。”

依靠自己去成功最可靠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

孔子有一次生病了,子路很着急,他去为孔子求神拜佛。孔子后来听说了,就问子路:“我听说你为我求神去了?有没有这回事啊?”子路回答他:“有这么一回事,老师。”孔子说:“要是这样就能让我不生病的话,那么我在神面前已经求了很久了!”南老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求神能管用的话,那么我还会生病吗?每个人都跑到神的面前跪拜,要自己不生病还要让自己平安、发财、升官、婚姻美满,神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答应吗?显然不能。如果张三去求神把李四给拉下水,李四再去求神让张三下马,那么神应该听谁的呢?既然他不能每求必应,那么也就无所谓神与不神了。这就是孔子要告诫子路的地方。在《论语》中还有说孔子的一段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平时不爱谈这些鬼神的东西,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就是我们的圣人,他不说自己是否相信有鬼神,也是避而不谈,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靠烧香拜神就能解决的。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菩萨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菩萨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想成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的实现非要借助自己的信念不可。因而,一个人养成独立自主的坚强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谁能施舍给你一个机会或一只手。人活着就应该自立自强,有人认为可以依靠父母,还有人认为可以依靠自己的伴侣,可是没有哪一种依赖是能安全长久的,只有你自己才能陪伴你自己走完一生。依靠别人的施舍最不可靠,因为别人能给你的也就能随时拿走。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这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对于人生所做出的一个断言。穿越世纪的风尘,这句话依然掷地有声,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你的命运只藏在自己的胸里,你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

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

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来。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你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

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从那时起,父亲就更加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如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的社交活动,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别,与不同身份的客人应该怎样交谈,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气质和风度,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等。有人问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有耐心教孩子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谁料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一语惊人:“这些怎么能算是无足轻重的事呢?我是在训练他做总统。”

雨果曾经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只要一个人是活着的,他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自己身上。而依赖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帮助,便会形成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强大的外力上,意志力就会被无情地吞噬掉。

为了训练小狮子的自强自立,母狮子故意将它推入深谷,使其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小狮子挣扎着一步一步从深谷之中走了出来。它体会到了“不依靠别人,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它逐渐成熟了。

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感受,任何人都不能为你提供永远的庇荫。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住目标,让目标似灯塔般在高远处闪光;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为的产物,并不能靠其他什么东西来改变。

电影《肖申克救赎》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还记得那句“圣人救人,强者自救”的警世恒言吗?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几千年才有一位,但强者在每个时代都有。勇敢地扔掉那根让你依赖的拐杖,你才能学会奔跑!自立自强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向往与崇敬的人生。

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独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账。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别认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里没有出过“败家子”,使其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没有像美国其他的跨国财团、亿万富翁仅仅经历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就衰落了。

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可是洛克菲勒家族改写了这条定理,那些守不住先辈打拼下来的家业和财富的都是懦弱无能的后代。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处于天堂云乡,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

推销自己最难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南怀瑾先生认为子贡是孔子弟子中很特殊的一位,所以有时他们师生之间的谈话也很特殊。子贡有一天和孔子开玩笑逗乐,他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老师!你说我是把它当宝贝藏起来好呢,还是出个高价把它给卖了?”孔子一听就懂了,他说:“还是卖了吧!放在这里也无人知晓,更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我在这里等人来买,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这是孔子的自嘲语,他感到礼乐崩溃而自己无法力挽狂澜,内心又不能做到像道家人物那样去归隐,因而有时难免会心生感慨,觉得大道不行,自己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不过通过孔子的话我们能看出一个人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真的是难上加难。一个人就算有再高的才干,你也要设法让他人知道,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挥你的才干,这不是要你去沽名钓誉。

有一匹千里马,身材瘦小,但却能矫健如飞,日行千里。这匹千里马混在众多马匹之中,黯淡无光,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有与众不同的奔跑能力,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太瘦弱。马场的马一匹匹被买主买走,这匹千里马始终没有被人相中。但千里马并不为之所动,在心里甚至耻笑那些庸庸之辈,对那些买主更是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目光短浅,与其被他们挑中,宁愿自己永远这样待着。马场的老板对这匹马渐渐地没有了信心和耐心,给的草料数量和质量越来越糟糕。但千里马仍然信心很足,它相信总有一天,伯乐会相中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