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788100000013

第13章 “犯上”的关键是把握火候——做好下属的艺术(2)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了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加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功成而不居确实是张良的高明之处,比起韩信因为功高震主而命丧黄泉更显得深谋远虑。虽然在现代社会不会因为居功自傲而丢了身家性命,但是难免还是会让你的上级不太高兴。如今不用讲功成身退了,但是能够把功劳留给你的上级和同事确实是君子所为。从表面上看来你是受到损失了,其实这正是最难把握的地方,最难舍弃的东西你都肯舍弃,这样才显得你有大胸怀。最终你会发现受益的还是你自己,就像老子所说的“无私乃大私也”。无论是“老庄”还是“孔孟”,如果我们摒弃成见,会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圣人之言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印证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

子路问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两个观念:一个是“先”,一个是“劳”。

其实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告诉子路,侍奉你的上级要尽心尽力,要先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再想到你自己的利益。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懂得为领导分忧,拿了人家的工资就要为人家做事,否则就是“窃位”。看来孔子平时的教育很管用,因为后来子路是在卫国的内乱中战死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曾有人规劝子路不要过问这等惹祸上身的事情,但是子路说我吃的是人家的,穿的也是人家的,现在他有难了我当然要过问。做人做官都要有知恩图报的心,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的上级。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夷吾当上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除后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国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狐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甚至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狐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渡过道道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分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些破破烂烂的干什么?”

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狐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块白玉,以表我的心意。”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19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还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狐偃说:“这全都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

说着又吩咐人们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像狐偃这样的下属才算合格,真的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领导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下属都想到了,并且还能给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这样的人当然是一个好下属。

身后有余忘缩手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南怀瑾先生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过耕耘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被埋没。“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很好的格言,人生的准则。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是孔子在教导我们做事情要有智慧,有眼光,看得准。比如有的人赌钱,当然赌钱不是一件好事。他眼看着自己赢钱了,很高兴,但是却不知道收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会及时刹车。最后不仅没有赢钱,反而把刚刚赢了的钱又都输掉了。人活着时一般欲望很强,对名利也好美色佳肴也好,总之欲壑难填。春风得意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将来的惨淡,须知万事都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就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样,最好不要让自己太满了,该住手的时候就要停下来。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嫉贤妒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正因为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因此即使在自己功勋卓著的日子,也时时做好了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

《红楼梦》中有一段元春死后托梦的诗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做人要永远为自己留条后路。永远记住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最好,一旦花怒放就要面临萎谢,所以人在得意之时切莫放纵自己。

知人论事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子与坏人阳货长得比较相似,所以他到陈蔡之间曾经被人误以为是阳货,因而被困。但是他带的一些弟子都没有离开老师。这件事让孔子很感动,心生感慨,于是有了这样的一段知人论世的话。他认为在他的弟子中德行与修养较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是宰我与子贡;能从政的是冉有与季路;文学好的为子游和子夏。这一番知人论世几乎把他的大弟子们说遍了,当然还有些遗漏,比如曾点。作为一个大教育家与思想家,他对他的学生的性格与品行了如指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识人会察人。提到知人善任,当数北宋时的著名宰相王旦,他是南怀瑾先生非常敬佩的人。

王旦身为宰相,权重位尊,宾客满堂。他善于观察,经常与一些知名者交谈,征询其意见,察访各地得失,从中掌握每个人对时局的看法,有时还让这些人就某一问题或意见写文字材料作进一步的考核和了解。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所长,每有差除,就是先把拟订好的三四人的候选名单密报给皇帝,让皇帝从中挑选。候选之人“争有所用,唯旦所用”。

王旦任人唯贤,宽宏大量,尊重人才,不以权谋私,而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推荐人才,不求全责备。寇准性情刚正秉直,多与同事不和,王旦也曾受其指责,就连真宗也不满意寇准。王旦病重,真宗询问王旦:“谁可代卿者?”王旦坚定地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王旦看重寇准刚正不阿,襟怀坦荡及治国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