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19787900000008

第8章 瞄准人生的“潜力股”——借力法则

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社会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每个人都在心中都期盼自己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你便靠近了目标。孔子在《论语》中又会怎么向我们讲解他的独到见解呢?

“宁为瓦全”才是高策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季氏》

做生意都要靠朋友的支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懂得铺展自己的人脉。

怎么才能借助他人的能力为我们的成功添薪加柴呢?来看一则《论语》上的例子。在孔夫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他不仅道德高尚,而且非常富有,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

有一次,子贡问到如何为仁的时候,孔子曾谈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想要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要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贤达之士,和社会上的君子结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实现“仁”的目标。

现在看这句话,好像孔子很世故,很通世俗人情。其实一个人若真的不通世俗人情,恐怕也很难成事。

在此,讲一个关于刘勰的成名轶事。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生活的年代盛行门阀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书稿被湮没,便决心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着很高的声望,刘勰想请他评定写成的《文心雕龙》,借以赢得声誉。但是沈约身为名流,哪能轻易见到?于是刘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事先打听到沈约有事外出的时间,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卖书的小贩,早早地等在离沈府不远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乘机兜售。沈约喜欢读书,当即停下来,顺手取出一部《刘心雕龙》,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这一看,沈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部带回家去,放在案头认真阅读。在以后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不时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当时文坛的人见沈约对这本《文心雕龙》如此推崇,也注意到此书的价值,继而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名声大噪。

如果没有借得沈约之力,刘勰是无法成名的,他的文艺思想也大有可能被湮没于浩瀚书海,何谈流传千古?

孔子前面那番话,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应如此。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仁道。而且,中国人讲究一个“和”字,也是强调以合作之力实现仁的道义。无论是仁道还是今人所追求的“闻达”,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有时,为了获得他人的帮助,甚至不惜要承受巨大的利益损失。

有一句话乍听上去颇为苍凉,却也大有深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想要为他的事业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了他的事业卑贱地活着。

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概念冲突,但细思量一下却不尽然。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当你的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你只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以卵击石只能徒伤元气,还谈什么仁的理想呢?

冷庙更要常烧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好莱坞流传着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人脉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源,其对成败的影响不言而喻。

然而大多数人只喜欢“攀高枝”,给人锦上添花,却很少有人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冷庙的烟火常冷清,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人间冷暖自知。季羡林老先生在被“打倒”之后,北大几乎没有什么人理他,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理他的家人,只有一位帮助他救他小孙子的普通医生他至今还记得。

其实,如果你是个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这样的“潜力股”,何妨对冷庙常烧香呢?人都说宁吃饥时一碗饭,不要饱时一斗米。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温暖。

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过类似的处世原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六斗。”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给十六斗。”冉求却给了八十斗。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急不添富。”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要雪中送炭,而不必去为富有的人捧场,去锦上添花。

君子周急不急富,不仅是指经济财力上的救济,更应该是危难之时给予道义和精神上的支持。能够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雪中送炭,才是真正的君子作风。雪中送炭才能见真情,锦上添花不足贵。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最令人感激的施恩。在别人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他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当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而已。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极坏,兵荒马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见严重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不少人被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只好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截了当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见周瑜丰神俊朗,又是个才子,料他日后必成大器,根本不在乎周瑜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爽快地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很快就成为挚交。

后来周瑜很快发达,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其推荐给孙权。鲁肃由此加盟孙吴政治集团,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看准对方的才华与人品,在他受困时大施援手,一定会在日后得到加倍的回报。

烧冷庙的香要尤其注意值不值得。有的人虽有才华,却无品德,是个“危险的”人物,对这种人雪中送炭不仅不会帮助自己,反而有点“为虎作伥”的意思。《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贾雨村施过援手,但后来贾雨村做官了怎么待他的呢?《红楼梦》里有一回的回目叫“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面讲贾雨村明知香菱就是素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甄士隐的女儿,但依然贪赃枉法,完全不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义。

在现代的大作家、大学者中,钱钟书算是一位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人物。他也曾受惠于他人的“雪中送炭”之举。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生活一度十分窘迫。不得已辞退保姆,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只了以写小说来挣钱养家。可他的写作,是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这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挣不了钱。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排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终生不忘的人,黄佐临的义助,在多年后还是得到了回报。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能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是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所以说,为人做事目光要长远点,别人都一窝蜂地围着某个有权势的人,就算你绞尽脑汁交结上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帮助,还不如瞄准潜力股,为冷庙做点情感投资。雪中送炭,不论多寡,对方一定会记得知恩图报。锦上添花,费了半天的劲或许他人还不道你的好,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

邀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添堵墙。谁都希望能广结善缘,结交好朋友。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会有人来主动亲近他。其实有仁德的人,不仅会有好友相随,甚至连敌人也会比别人少。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而使你的仇人却成为你的朋友。”为人处世,以和为贵。但关键是要表现出令人心服的风节与品行。如果能以仁德的胸怀待人,永远都不会缺少朋友。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能团结一批人,交到尽可能多的朋友,切忌树敌。在哪里找到了朋友,你就在哪里重生,而树立了敌人,就可能跌倒。朋友一千个也还太少,而敌人一个也嫌多。来自朋友的一个温柔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你忍受生活给你的多重磨难;而来自敌人的怨恨则能让你如坐针芒,原本绚烂的生活也因此黯然失色。

人类在相互交往中寻求着安慰、价值和保护,正是这种星罗棋布的关系使人们不至于独自与这个世界抗争。换句话说,人正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也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竞争激烈、充满喧嚣与纷争的社交圈中的我们。因此,以德行使人信服,结交朋友,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智慧。轻易得罪人则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伏尔泰曾经说过:“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你伤害过谁,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你,他绝不会记住你的优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给别人的内心留下伤痕,你将会为自己挖下失败的坟墓。

即使是对自己的对手,也要善于团结他们,在时机成熟时赢得他们的支持,化敌为友。在这一点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堪当楷模。

丘吉尔作为保守党的一名议员,历来非常敌视工党的政策纲领,但他执政时却重用了工党领袖艾德礼,自由党也有一批人士进入了内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保守党内部,对前首相张伯伦也没有以个人恩怨去处理他们的关系。他不计前嫌,很好地团结了他们,显示了他的胸怀和高明的用人之术。

张伯伦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曾再三阻碍丘吉尔进入内阁,他们政见不和,特别是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后来张伯伦被迫下台,社会舆论赞成丘吉尔领导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在组建政府的过程中,坚持让张伯伦担任下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他认识到保守党在下院占绝大多数席位,张伯伦是他们的领袖,在自己对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和严厉的谴责之后,取张伯伦而代之,会令他们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丘吉尔决定留用张伯伦,以赢得这些人的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非常英明。当张伯伦意识到自己的绥靖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时,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保守党的领袖地位刁难丘吉尔,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对丘吉尔起到了极大的配合作用。

宋朝的宰相寇准,是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他辅佐朝政功勋卓著,天下景仰。但他性格十分刚烈,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对奸小之人恨之入骨。丁渭是个聪明但奸诈的小人,在他还未发迹之时,曾千方百计讨好寇准。有一次,他遇到寇准吃饭,就在一边伺候着。寇准的胡子上沾了些米粒,丁渭赶紧过来帮他把米粒抹掉。寇准看不惯丁渭的谄媚举动,骂其为“溜须之辈”。这样,寇准在朝廷上得罪了丁渭、王钦若等小人。丁、王二人毕竟有些小聪明,他们很快得志,遂千方百计地排挤寇准。最终寇准只能罢官回家,抑郁多年,对其当年的举动多有悔悟。

真宗皇帝病逝后,仁宗继位,丁渭失去靠山,也被削职为民。寇准不计前嫌,半路迎送,令丁渭大受感动。两人回首往日恩怨,感叹不已。后寇准蒙召入朝,但却于半路病逝,再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寇准本可以更有作为,但他随意得罪人,终致多年闲居,郁郁不得其志,晚年方悔。可见,多树一个敌人,就给自己多增加一份麻烦。

《论语》有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做事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这就需要一和了之。以和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应当以和为贵,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使你的敌人成为你的朋友,并最终为你所用。

与其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世上有很多人常有陷于一种绝境之感。这种绝境之感往往都是从活路走向死路而形成的。美国人际关系专家泰勒说:“绝大多数人的绝境都是因不善于做人自逼而成。为什么?因为他们太容易树立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做人的底线之一就是忌结怨树敌,凡是不注意此点的,都会给自己做事带来非常大的障碍。最聪明的人,总是以“与人树敌,等于自掘坟墓”为训导。

“德不孤,必有邻,”确是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直到今天,它的微言大义仍不失为最高明的处世原则。纵观我们的周围,那些品性高洁的人确实有一群“死党”追随。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他的专业技能,85%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可以看作是现代人对经典的另一种解读。

孔子这样成为“社交明星”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我们常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歌德也曾说:“你只要告诉我他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我就可以判断他的性格与为人。”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不少青少年因为结交了不好的朋友而走上了吸毒、赌博等犯罪道路。而与优秀的人交往总是会使自己也变得优秀。因此,选择朋友极为重要。

朋友关系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但是结交好的朋友并不容易。西方文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曾说:“人的一生中有一次友谊(交到一个好朋友)就已足够,有两次友谊就太多了,有三次友谊几乎不可能。”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人生都由被动的因素来决定,生命的意义何在?想想看,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出生的时间、地点,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能由自己选择的实在太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放弃选择的权利,一味消极地接受生活的安排。因此,交朋友首先就要化被动为主动,也就是说要学会选择朋友,然后去主动表达你的友谊。好朋友是你一生的财富,也是助你成功的关键力量。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之间的友谊都成为彼此人生成功的催化剂。美国文坛上有两位巨人,一位是梭罗,一位是爱默生。梭罗就是在爱默生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哲学思想。

什么样的朋友算是益友呢?在《论语·季氏》中孔子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友直、友谅、友多闻。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对自己人生、事业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就是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像孔子的大弟子子路的率直与赤诚就是难得的“友直”。

这种朋友会在你得意时直言不讳地提醒你,也会在你因失意而心灰意冷时不离不弃,是真君子。

第二,友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指的就是诚实与信用。

三国中的关羽一直是忠义诚信的典型代表,刘备能自立汉中王,坐拥三分天下,关羽功不可没。我们若能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

第三,友多闻。见多识广的朋友多半心胸开阔、为人豁达、思想深刻,因为这是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所赋予他的特质。与这样的人交往,我们就能得到他的指点,让他的经验转化为我们的经验。

孔子生活在先秦时代,在这个礼乐崩溃的混乱时代,他自己周游列国积累下许多人生经验,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友多闻”的例子。当时很多人都曾求教于他,他也因此交友遍天下。像他这样的知识渊博的人最宜当我们的益友。这样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活辞典,需要什么尽管搬来。

当然,朋友不是工具,无“利用”之说,朋友不是风景,仅供自己赏心悦目。但是,交良友、益友,交有长处的朋友,会使自己的个人智性、悟性得到提升,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足,这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

三人行,皆为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喊着充电。学习力作为一种重要能力已日益受到众多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重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也存在,就去改正。”

人们必须学会快速学习一切对己有用的经验,而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朋友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第一对象。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还说过“见贤思齐”的话,足见他很重视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的能力。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是做人之道,也是交友之道。当然,在能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向比我们更富经验与智慧的人学习,正所谓“见贤思齐”。

世界前拳王泰森在23岁时,已经是连续几年的世界拳王了。有一次,他感觉自己的潜能已达到极致,自己的肌肉爆发力已达到顶峰,自己的拳击技巧已炉火纯青了,就跟他的教练说:“我已不需要教练了。”

但遗憾的是,他没有了教练,也就不再是世界拳王了。泰森终被霍利菲尔德击败,在比赛中,他被打得无计可施,竟去咬霍利菲尔德的耳朵,成为众人的笑柄。

教练就是那种可以向你传道授业的“元老”,他们的经验就像狂风骤雨里的明灯可以指引你少走弯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可能没有直接对你传道授业,然而,他能够一眼洞察你的潜力。在你失落时,让你看到希望;在你得意时,为你敲响警钟,使你不会偏离轨道。他让你深信你一定会成功。在平时他是你学习的典范,在特别的时刻,他会助你一臂之力。他就是你生命中永不可忘怀的恩师。

只要研究一下任何一个伟人,就会发现在他们的生命中都出现过一个或多个元老级的贵人,他们都曾经跟一个或者多个“教练”当过“学徒”。因此,如果你想功成名就,就必须有一个元老做你的“教练”,你必须学习掌握他们所有的资源和秘密,学习所有他们学过的、正在学的和将要学的东西。要学习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以便取得他们取得的成果。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商——一个超级亿万富翁。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读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本书,书名为《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读罢,如获至宝。当得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时,便打定主意要投身到他的门下学习。毕业后,巴菲特果然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应聘工作,但遭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拒绝。巴菲特没有放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本杰明·格雷厄姆给他一个机会,他甚至提出不要工资。格雷厄姆最后点了头,但要3年之后才聘用他。巴菲特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一直跟着这位著名的作家、投资家学习。

25岁时,巴菲特回到了故乡——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在7位投资人的支持下,创建了巴菲特投资公司。巴菲特的原始投入为100美元。5年之内,巴菲特就成了百万富翁,并从此逐步成长,最终成为历史上最著名股票投资人。

如果你想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就要不遗余力地向他学习,学习他的信念、他的策略,让他那宝贵的人生经验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小石子,为你奠基。每个人都应善于选择这样一位元老做你事业中的“教练”。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话凝聚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学习得好,自己的人生就会如虎添翼;学习得不好,或不肯学习、不知学习,就只能是“吃亏在眼前”。向他人学习经验是一件省心且能促进与他人关系的事,从他人的经历中可以窥见得失智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我们的身边正有这样的一些朋友,何不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做人和做事的经验呢?就像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本身都很优秀,但依然勤奋好问,向他们的老师虚心请教。先贤们之所以被称为贤人,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大都是由于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多听老人言”。

“里仁为美”新说

里仁为美,择从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性格与习性除了先天遗传外,还有后天环境的影响,这种后天环境包括你的朋友圈与你的生活圈。

《论语·里仁》篇中就说:“里仁为美。择从处仁,焉得知?”

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行为对人的影响。他认为相近的习性在不同环境、行为的影响下,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趋势。所以孔子强调,有仁厚之俗,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从现代意义上阐释,就是在什么环境下生活,和什么人进行日常交往,对人生成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孟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孔子一起被合称为“孔孟”。

孟轲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年少的孟轲经常看到墓地里有人抬死人埋葬,他就玩埋葬死人的游戏。孟轲的母亲就说:“这里不是你能住的地方。”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附近。在这种环境里,孟轲所看到的都是商人在集市上的叫卖行为,于是就跟着学起来,做游戏也学着商人做买卖。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你能居住的地方。”

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一个学校附近。在这里孟轲所接触到的都是祭祀活动,孟轲所做的游戏也就是学祭祀、礼仪等。孟母见到了非常高兴,说:“这个地方你可以住下去了。”于是孟轲就在那里长期居住下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健康成长。人们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证明“里仁为美”的影响力。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在品行高洁、见识超卓的人之中,终日耳濡目染,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