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19787900000006

第6章 避免蹈入“跳蚤的人生”——成败之道

儒家的入世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西方哲人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东方圣人则通过《论语》激励世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人注定失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众所周知,现在的就业情况并不那么乐观。北京有一场研究生双选会,总共有4000个岗位提供京籍户口,10000多名研究生为了留在北京一轰而上,全然不顾那个岗位是否是自己能胜任的,更不曾考虑它是不是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

这种现象决非偶然。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一些年轻人在找工作时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实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许多人的人生目标、理想——干一份自己不喜欢干的工作,带着一份屈就的心情能做出成绩来吗?恐怕我们还是要多多反思自己的就业观。

谁都想获得成功,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我们会发现一条关于成功的定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思想:同样一份工作,若要选一个人来完成它,知道(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有一则关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它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它4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大陆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最后只好交了白卷。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力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自己的观点给分数。

后来,这位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把这道题发回国内,想让他的同学帮他解答这个令他无比困惑的难题。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网页上发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

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盖茨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并以此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盖茨其实仅仅到了孔子所说的第二个境界——好之者。但仅仅是这样他就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成为整个时代的标记,让全世界的人仿佛一听到他的大名就能感受到名、利的巨大影响力。

我们许多人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恐怕连第一个境界——知之者都还没有达到,整日浑浑噩噩混日子,毫无理想斗志,更无须谈什么以工作为乐了。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获得成功与幸福呢?

乞丐与状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命运由人的出身决定,还是由个人的理想、意志决定?有这么一个人,她老爱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嫁了一个不会赚钱的丈夫。当被问及“你何不自己干一点事情”时,她马上又换了口吻:“现在做事哪有那么容易的?我们平头老百姓能过上安生的日子就满足了!”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自己没有人生理想、做事也没什么志向的人都会把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发泄到他人身上。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双方交战,如果你有本事把对方的主帅拿下,那么三军肯定会乱作一团,全线崩溃;而一个出身再普通的人,也不应像没了帅的三军一样丧失斗志,在人生的疆场上萎靡不振。孔子绝不是在讲打仗的道理,而是喻示我们在命运疆场不要自我放任,自我迷失,自甘堕落。“匹夫不可夺志”——说白了,就是教导你掌控自己的人生大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信奉“命中注定”之说的,然而,《论语》处处闪耀着以个人意志改变人生和社会的思想。

在中国民间文学中,也不乏这种个人意志破解所谓“冥冥中的命运主宰”的故事。

有一出民间戏《乞丐与状元》,可以说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典型的励志作品。

宋朝有一个富足大家——丁家,兄弟丁花春、丁花实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各生下一子,取名文龙、文凤。在一年后的庆岁宴上,舅公王国贤经商经过此地,刚好赶上喜宴。这个舅父深信“人生由命,富贵在天”,并精通术数,于是在酒宴前为二子算了一卦,因诞生时辰不同,文凤是状元命,而文龙是乞丐命且有克父之嫌。为了家业兴旺,花春忍痛决定把这个儿子扔掉。他的妻子柳氏,坚决不同意这样做。花春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从此音信全无。岁月匆匆,一晃十载,文龙文凤已一起进入书馆读书。二人因一块甜饼发生争执,文凤之母护子心切,严厉责骂文龙,并把先生赶出了书馆。文龙之母柳氏把儿子痛责一番,但也知道家里已呆不下去,就带着文龙去投奔先生,希望先生能教文龙读书,使其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料与舅父相遇,舅父告诉他们花春已落水而亡,这证明文龙确实克父。他劝文龙还是认命,不要再连累先生。

但柳氏和文龙偏不信邪,他们还是找到了先生,文龙从此在先生的辅导下发愤苦读,他倔强地要打破宿命。斗转星移,世事难料,十八年光阴转眼而过。结果是,文龙通过努力考上了状元。文凤则自以为老天护佑,功名富贵只待信手拈来,便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最终沦落为乞丐。这个时候,花春也突然出现,他并没有死,只是不想见文龙,故而躲了起来。现在见文龙已然发达,就迫不及待地回来了。当年舅父算的“神卦”,完全失准。

命运从来不是先天注定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只要有志向和决心,一切宿命都可以打破。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呢?

避免蹈入“跳蚤的人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余秋雨曾写道:“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浑然却不可以清淡。”人的追求在哪儿,他的人生也就在哪儿。一旦在心里为自己预设一个追求的高度,你的人生就会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时候,但更糟糕的是偷懒还找借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就批评过冉求这一点: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一听冉求的托辞吧。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您讲授的道理,只是我的能力不足以实行。”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他会走到中途才停止下来。你这孩子,是自己画个界限止步不前哪。”(画:画线为界,停止前进的意思。)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一测试,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高的400倍左右。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又过了一阵子,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后来,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但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已经被取掉一样,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或者已习惯了,不再向新的高度起跳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设限,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在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人追求的高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为自己画定了界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超越这个界线。

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在招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认为10年后自己的月薪应该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应该是多少?”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其后招考官员解释说:“一个人认为自己10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抱有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怕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自我设限的观念使人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从而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变得懦弱、狐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这将使人永远叩不开成功的大门,因为他们在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在动物界也有类似的情形。很多人会奇怪:一头5吨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动一根小木桩。可这是事实,因为当这只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一根1英尺高的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拼命挣扎,想挣脱木桩,可是它做不到。后来,小象变成大象了,它头脑里还一直认为挣脱不了木桩,再也不尝试挣脱了。

自我设限,把自己放在原地,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连本来可以做到的事也变成了不可能。这种思想是一个真正的杀手。它不等同于谦逊。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说:我可以试一试;而不是说: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觉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决定的,你本来并非如此。

你觉得你应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停在什么位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设想。”

析“权威”:大狗、小狗都有叫的权利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论语》这部书有许多地方特别有意思,有很多小场景对话非常生动,其情其声犹在眼前,响在耳畔。比如这个小故事: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学习鼓瑟,孔子看见,就说了一句话:“子路啊,他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同学们听到孔子的这个批评,对子路就不佩服了。孔子知道后,不满地说:“我说子路是勉励激发他,实际上,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进入内室而已。”

孔子非常反对弟子们盲从他的观点,所以他专门纠正了自己的话。在这个故事里,人性的盲从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的众弟子尚属饱学之人,尚且对孔子的话不假思索地轻信,可见,在权威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应该立刻警醒起来:在面对权威时保持从容的心态,要相信权威的能力和水平,但万不可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的智慧和眼光,不要为权威的意见所左右。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他宏大的理论体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之上: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世界上所有人的知识加起来也只能是认识了世界的一小部分。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权威,也有大量不知道的东西,他们所说的话,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盲目追随权威,许多时候就意味着盲目追随错误。

有这么一则笑话:联合国针对非洲粮食紧缺的问题,给几大洲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请你针对目前其他洲粮食紧缺的问题,给出你自己的看法。结果,美国的小朋友看了不知道什么叫“其他洲”;欧洲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何为“短缺”;非洲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什么叫“自己的”。

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写这个笑话的作者,中国人确有这样一个特点——凡事随波逐流,乃至忘了还应有“自己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实现梦想。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随风而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令年轻的无名小辈惠特曼异常激动。他要渗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种生活之中。他要倾听大地的、人民的心声,去创作全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

《草叶集》的出版也使爱默生激动不已。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地位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批得体无完肤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态度温和了起来。但是惠特曼的新体诗,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然而,惠特曼却因此信心倍增。

1855年底,《草叶集》又印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20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草叶集》第三版,并将补进一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说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那么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爱默生此时是美国诗坛的灵魂人物,也是诗歌批评界的权威。他的批评对任何一个诗人而言都相当于最终的审判。若是别的诗人,听到爱默生这样评判自己的诗集,很可能就会顺从这一诗坛权威的意见。惠特曼却偏不这样,他是个有着自己的信念,且勇于坚持的人。尽管爱默生再三劝说,执著的惠特曼仍然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说:“在我的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

惠特曼的坚持,使第三版《草叶集》以全貌面世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国界,成为享誉全球的诗歌名作。

泰戈尔曾经说过:“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否则就不能以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而一个人最致命的偏见莫过于认为权威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这种偏见往往会葬送一个人的一生。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切不可看了巨著《红楼梦》,就停止了文坛上的耕耘;或看了马拉多纳踢球,便放弃绿茵场上的梦想;或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便对自己的音乐天分贬低、怀疑……如果总是活在权威的阴影下,对权威总持完全肯定的态度,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再出现曹雪芹、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样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