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19787800000020

第20章 靠亲人(4)

许氏兄弟,文武英杰,原本四位手足,除了老二许冠武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曾担任《摩登保镖》执行导演)不为人知外,其他三人都是广受欢迎的著名谐星。许冠文是周星驰出现之前香江最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许冠杰是迄今为止拥有年度票房冠军影片数量最多(八部)的香港影星;许冠英则是当年个性十足的香江丑星,精彩演出亦数不胜数。

在香港经济腾飞的七十年代,港人开始建立独特的本土流行文化,而许氏兄弟便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缔造者。许冠杰的粤语俚歌开创了风行至今的粤语通俗歌曲潮流;许氏兄弟电影公司创作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一系列鬼马喜剧则在屡创票房神话之余,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其最终挤垮国语片、独霸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许氏三兄弟曾经共组电影公司,又因长时间合作拍戏,所以通常被看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他们三十年间的银海生涯也经历了分合聚散,而且无论涉影之初,抑或各自发展,甚至缘何淡出影坛,都演绎着殊途同归的人生轨迹……

(3)邵氏兄弟共同创建电影王国

邵氏兄弟,宁波人,他们的父亲邵玉轩14岁投身颜料业,由学徒而掌柜,最终闯荡上海滩,开设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行。当其1920年去世的时候,康有为、虞洽卿、谭延以及曾任江浙总督的卢永祥等人纷纷为其题词志哀。

邵玉轩生有五男三女,邵氏兄弟系指老大邵醉翁、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老六邵逸夫。

邵醉翁毕业于神州大学法律系,做过上海地方法院律师,后与友人创办中法振兴银行,任经理,同时还经营着颜料、绸布、纸业等商号30余家。1921年,他进入娱乐业,收购了戏院“小舞台”,改名“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同时放无声电影。

与邵醉翁合伙经营“笑舞台”的还有张石川和郑正秋,第二年他们离开“笑舞台”,与周剑云、郑鹧鸪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轰动一时的《孤儿救祖记》。此事让邵醉翁看到了电影这种新兴娱乐形式的前途,遂亦决定投资拍摄电影。1925年6月,天一电影公司成立。

“天一”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从经营到艺术全部掌握在四兄弟手中。经营方面老大是经理,老二任会计,老三、老六管发行。艺术方面也是兄弟齐上阵,公司成立头两年所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都是邵醉翁执导,有9部是邵人、邵仁枚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虽然还在美国青年会中学读书,但也又编剧又摄影,还协助导演拍片。唯一需要花大价钱聘请外人来做的就是演员。胡蝶以一部100大洋的酬金为“天一”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珍珠塔》、《孙悟空大战金钱豹》等影片。

邵醉翁集长兄、经理、导演于一身,性格固执倔强,在公司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这种组织形式,避免了内耗,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影片的制作周期,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影片的竞争力。面对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明星公司老板之一的周剑云发起和指挥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场有名的商战——“六合围剿”。他联合大中华百合、友联、上海、神州、国光五家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业公司”,针对“天一”采取低、快、多战略,造成一些影片品质不好的现象,以抵制劣质影片相号召。对“天一”最具杀伤力的是,“六合”与包括南洋片商在内的电影发行商签订合约,规定如果经销“六合”的影片就不准再与“天一”合作。“六合”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市场2/3的江山,各发行商不敢得罪“六合”,纷纷拒绝经销“天一”影片。

为杀出重围,邵醉翁一方面派出发行人员在国内建立非“六合”阵线,一面派三弟、六弟带着拷贝和放映机赴南洋开辟新的市场。

南洋片商不敢与“天一”合作,兄弟俩无奈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他们买了一辆大篷车,拉上放映机,到穷乡僻壤放映。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住在乡村小店里,有时甚至在树下露宿,艰苦备尝。不过,回报也是丰厚的。乡村的人们从没见过电影,对那些会动的影像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扶老携幼,穿村走巷前来观看。见此情景,一些小的片商和剧院老板开始经营“天一”影片。

在邵氏兄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六合”却因内部纷争而解体,邵氏兄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没有再回上海,他们在南洋娶妻生子,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注册了邵氏兄弟公司。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时局动荡,左翼电影兴起,导致“天一”市场萎缩,而1933年拍摄的粤语片《白金龙》却走红穗港南洋市场。鉴于此,邵邨醉翁对“天一”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决定南迁香港,以拍摄粤语片为主。1934年,天一公司的绝大部分人员和设备移往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简称天一港厂)。

1936年,天一港厂的片库接连发生两次大火,几乎将之前所拍影片的母片全部烧毁,邵醉翁心灰意冷,遂返回上海,从此退出电影界。留守上海的邵人到香港掌管天一港厂,直至1957年邵逸夫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手全部电影业务。

30年间,邵氏兄弟以股权与决策权异常集中的权力形态、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协力同心,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一时期,他们共拍摄影片100余部,拥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游乐场及不少房地产项目。而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只不过是未来邵氏电影王国的基础。

(4)朱氏兄弟联手缔造房地产霸主地位

朱孟依,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朱沐之,珠江投资控股股东。兄弟俩共同打造了独步江湖的朱氏地产。

可能大部分人对朱孟依本人的了解有限,但对于他统帅下的地产巨无霸企业——合生创展却是如雷贯耳,耳熟能详。2004年,合生创展透露其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这个说法也得到普遍认可。

跟合生创展呼风唤雨的强劲发展势头相比,掌门人朱孟依为人极为低调,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传说他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也几乎不在公众场合下露面,各种地产圈的大小会议也从不参加,一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处世风格与潘石屹、任志强等明星老板截然不同。

谈起朱孟依的发迹史,你却不得不佩服确实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也许朱孟依中学才毕业没多久,但已经具备强烈的商业拓展意识,他作为一个小包工头,通过帮助家乡镇政府建设商业街,并参与租金分成,获得了他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朱孟依来到香港,和香港人创办了合生创展公司。不久,朱孟依来到广州,在广州天河区购买了大量农田,从此拉开了合生创展腾飞的序幕。

围绕合生创展的崛起,珠江投资公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合生创展的绝大多数地产项目,都与珠江投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家公司的合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共同缔造了地产江湖的霸主地位。

而珠江投资的控股股东之一正是朱孟依胞兄朱沐之。跟朱孟依一样,朱沐之为人也同样低调,在业界默默无闻,流传在外的资料很少。

报载,珠江投资与合生创展的分工是这样,两家公司以组合投资方式做项目,由珠江投资负责拿地,再由两家按某种比例关系组成中外合作合营的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在所占比例关系中,据说合作创展约占70%,珠江投资约占30%。

有行家评论,朱孟依一直将合生创展放在一个现代企业的位置上来考虑发展,不但注重产业,对资本运作也很有心得,他的头脑远远走在很多同行的前面。

《地产show》曾这样报道朱氏兄弟:无声无息之间,朱孟依家族成就了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强势地位,其家族财产也以45亿元排在胡润百富榜的第9名,但有人说这个数字还是低估了朱孟依家族的财富。

在企业界,兄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创业的事例还有很多,虽然这些人行业不同,创业历程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的成功都是在兄弟之间精诚协作基础上才实现的,这就更证明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的正确性。

亲人的教诲是你一生的财富

一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亲人的培养和教诲。在亲人的影响下,你能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累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亲人的培养和教诲。在亲人的影响下,你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积累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

明神宗在位期间,政绩显著,国富民丰,一度出现了明朝后期短暂的“中兴”局面。明神宗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显著的政绩,成为一代明君,与其母亲李太后的严格教诲是分不开的。

孝定李太后,是明神宗的生母。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晋封为贵妃,生下神宗。等到神宗继皇帝位,便尊号为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当时张居正辅政,对幼主放心不下,就提议请皇太后搬到乾清宫去住,以便看护皇帝的起居。这样,李太后就直接承担起了教育皇帝的责任。

太后教育皇帝非常严格,从不溺爱放纵。

皇帝很贪玩,有时不愿意读书,一旦使起性子来,谁也无法管束。太后得知后,就把神宗召到面前,严厉训斥,还罚他跪在地上反省,一跪就是几个时辰。为了检查皇帝的读书效果,太后不厌其烦地让他一遍遍地背书,并令他学着伴读讲解的样子,当着自己的面宣讲,直到满意为止。遇到早朝的时候,太后半夜就起身,到了五更时分,便亲自走到皇帝的床前,大声呼唤:“皇儿快起!皇儿快起!”不叫醒就不罢休。然后让左右拉着皇帝坐起来,取水洗脸,等皇帝完全清醒过来,才搀着他登辇而出,一直送到大殿。不管寒暑,几年如一日,由此,神宗养成了不贪睡的习惯。

太后不仅自己严加管束,教诸位内臣也效法其样,对皇帝该说就说,该管就管。她常对内臣说:“皇上尚年幼,需要各位勤服侍,但服侍而不教诲,又怎能算恪尽职守呢?你们只要忠心对皇上,就算有些得罪的地方,将来皇上也不会怪罪你们的,相反是各位的功劳。我不能朝夕侍候皇帝左右,先生亲受先帝遗命,一定要小心看护皇帝,加以谆谆教诲,不负先帝与老身的重托。”张居正将太后的话谨记在心,竭尽全力地辅佐神宗皇帝。

古人云:“至安无如教子。”说的是要想家宁国安,就应该教育好下一代。李太后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懂得育人与帝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年幼的皇帝,不是施之以简单的“母爱”,而是采用严教的方式和近乎苛责的手段。她从生活小节抓起,培养皇帝的勤政意识和自律精神,言传身教,既明事理又辅之以罚,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尤其对皇帝的劣行,更不放过,不惜以辅政大臣代书“罪己诏”的形式,逼皇帝改过从新。严母为师,教帝有方,此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内臣们也打消了顾虑,放手去管教了。有时做得过头,太后也毫不介意,还要开导皇帝明辨是非,有容人之量。神宗倾耳聆听太后的教诲,从中受益匪浅。母亲的教诲,让神宗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带动了朝廷诸位大臣的积极性,使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最终成为世人所称道的一代明君。

亲人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会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你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人生准则,让你逐渐走向成熟与成功。战国时的子发,齐宣王时的田稷,清朝时的尹会一都是在亲人的殷殷教诲下才成为一代名臣的。

战国时,将军子发领兵攻打秦国,粮食断绝,于是派人回去向楚国国君求援,顺便问候一下自己的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生活得好吗?”使者答道:“士兵们分一些豆子之类的粗粮充饥。”子发母亲又问:“将军生活得好吧?”使者答道:“很好,将军每天可以吃稻米肉食。”

后来,子发得胜而归,他母亲却关起家门不让他进去,并狠狠责备儿子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国之事吗?有客人献了一壶美酒,越王叫人把酒倒入大江的上游,让士兵在下游喝水分享美酒。其实根本连酒都喝不到,但士兵受了感动,打起仗来一个顶五个。后来又有人献一袋干粮,越王又平分给士兵们吃,虽然每人几乎没分到什么,但士兵们打起仗来一个顶十个。现在你当了将军,士兵吃粗粮,你却吃细米精肉,为什么……让士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自己却高高在上享乐,虽然打了胜仗,但毕竟不是治军之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家门!”

子发听了,赶紧向母亲请罪,承认错误,这才进了家门。

齐宣王时,田稷任齐相。

3年后,田稷退休回家,下属送给他黄金百镒。田稷把黄金带回家,献给母亲。母亲问他说:“你做三年宰相,不会有这么多的俸禄,你哪来这么多金子?”田稷老实答道:“是下属送给我的。”母亲听了,立刻不快地说:“做人应注意自身修养,做到品行高洁。为了要诚实不欺,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应该尽心诚实地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该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你如果真要表现你的孝顺,就把这些金子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