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19786800000091

第91章 居民的钱袋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3)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而美国超过了70%,世界平均水平为62%。居民消费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能否改变居民消费这个短板,是决定我们能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市场、能不能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未来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生产,才能让整个经济活动持续和循环起来,明白了“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奢侈”,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奢侈。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主义

萨伊(J.B.Say)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产生于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烫手”,公众不愿意保留货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

萨伊定律(Say’s Law)是指他的名言: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不否认个别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但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过剩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经济学发生了第一次危机。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中心由资源配置转向资源利用,由个体转向整体。这是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后人评价说,经济学中的这场“凯恩斯革命”与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同样重大。今天看来,这个评价并不过分。

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巡夜警察”。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从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历史的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症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凯恩斯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巡夜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比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即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比例的协调和产业调整。它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引起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当总需求不足时,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凯恩斯主张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凯恩斯主义肯定了政府干预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战后各国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总体上还是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战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程度比战前小,而且没有出现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步从经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的税收和法律手段之一的税法,其经济调节等职能被重新认识并逐渐加以充分运用。

〖JP3〗今天,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和全球趋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在继续加强竞争立法,排除市场障碍,维持市场有效竞争,并合理有度地直接参与投资经营活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也就满足了人民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经济周期

经济发展的高潮与低谷——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它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其中两个最主要的阶段是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周期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中的实际GDP对潜在GDP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偏离。

(2)共同运动性:用与同期产出的相关系数表示。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具有顺周期的特征。只有实际利率除外。

(3)持久性: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则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也没有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可用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相反,经济周期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杂性。

经济永远在繁荣和衰退之间循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经济周期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

经济周期可以通过很多重要的渠道影响到我们。例如,当产出上升时,找工作变得比较容易;当产出下滑时,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会比较困难。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分别是1978年(11.7%)、1984年(15.2%)、1992年(14.2%)和2007年(13%);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分别是1981年(5.2%)、1990年(3.8%)、1999年(7.6%)和2009年(假设2009年为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增长率为8%)。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总共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66年;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间也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33年。

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即分别以“早期机械化”技术革命、“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革命、“电力和重型工程”技术革命、“福特制和大生产”技术革命和“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分子,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而作为政府部门,认识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扩张性或收缩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增强预见性,避免滞后性。

经济周期一般有长短之分,下面主要介绍几种经济周期的学说。

库兹涅茨周期,一种长经济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一种中周期。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基钦周期,是一种短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没有一刻,经济是增长的——经济流动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2.1316万亿美元,其中5月份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为2425.65亿元,幅度大大高于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单月平均1500亿元左右的外汇占款增量,6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为1327.16亿元。尽管6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速有所放缓,但外贸顺差仍呈下降态势,中国经济回暖向好预期加大了资金流入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