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19786800000134

第134章 与五大洲的朋友做生意(8)

巨无霸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假设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经济学家认为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而如果在美国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是2.54美元,在英国是1.99英镑、在欧元区是2.54欧元,而在中国只要9.9元的话,那么经济学家由此推断,人民币是世界上币值被低估最多的货币。因为根据一价定律,相同的商品在全世界都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如果巨无霸指数大于1,则说明在这个国家麦当劳的价格较美国低,反之则比美国高。从汇率的角度说,就是这个国家货币的汇率被低估,或者美元汇率被高估。

同样的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货币标价却相差巨大,而且与官方的汇率换算完全不符,因此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眼中,麦当劳的巨无霸已经成为评估一种货币真实价值的指数。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而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持批评意见的经济学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价格商品价的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却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买到多少东西无关。并且,购买力平价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不得不说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谈到国际汇率,就不得不提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战场刚刚开辟,欧洲战场一片硝烟弥漫。当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都集聚在这里的时候,来自44个盟约国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却齐聚在冷清的美国新罕布尔什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郡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在此吵得不可开交。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讨论什么?

这些整天争吵不休的人看似聒噪,其实却都大有来头。他们很多都是当时《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上经常采访的对象,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美联储的主席艾考斯、参议员托比、经济学家怀特等人。

说这一座小小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此时大腕云集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这些人里最大的腕,却是一位英国人。当时,人们绝不会想到,此人的肖像不仅将出现在那些最著名的杂志封面上,他的名字还将出现在此后的60年中的任何一版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上。他就是对现代政府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对现实经济影响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此时,凯恩斯已经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和别人工作”,而他当时的主要对手——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哈里·怀特也紧张戒备,每天只睡五个小时。

这一次聚集了世界大腕,足足开了20天的会议,终于争吵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相当程度上行摧毁了世界贸易。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金本位制度彻底破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种无政府无组织的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4年,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它们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促进战后的世界贸易和经济繁荣。22个盟国代表签署了一份盟约——《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还成立了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它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同时,世界银行也由此时产生,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物资本。这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被确立为储备货币国。这与美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是分不开的,但也正因如此,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埋下了倒塌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根本基础其实是美国的经济基础。假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如果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就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并且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美元比价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还规定了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导致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过去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的根本原因。

人民币更加值钱了——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是指某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价值增加或上升了。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到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突破7.0的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国力昌盛、强大的表现,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奏曲;有人则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一种虚假繁荣,是一种泡沫。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老百姓不无惊喜地发现,对比美元,自己手中的人民币愈发“经花”了。这样的对比,确实“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对此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人民币升值涉及方方面面,利益与损失交错。

持续几年的人民币升值,对我们到底有哪些益处?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当然这是相对于购买国外的产品或服务而言的。你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将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买进口车或其他进口产品,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便宜”了,从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人在世界很多地方花钱比以前更加划算了。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大量能源和原料需要进口。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用于国内建设和发展,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部分无技术含量、无品牌附加值的低级加工贸易,必将遭到淘汰。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因此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简单地说“不”,对贸易双方都没有好处。因为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它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人民币适当升值,可有效减少经贸纠纷。

不过,不能笼统地说,人民币升值了对我们有好处,其实人民币升值对我们也有实在的负面影响。要不然,人民币早就大幅升值了。当人民币升值以后,由于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我们可以更便宜地买到外国的商品,但我们将本国商品卖给外国就难了,很多出口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无法生存下去,由此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此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也产生缩水的威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使得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美元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当然,人民币升值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趁机进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

其实,人民币升值以后,最大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劳动力就业出现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而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但人民币究竟升值还是贬值,以及升值或贬值的幅度有多大,都需要政府依据各方情势仔细权衡。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老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更值钱”、“更划算”,但是,普通老百姓很容易陷入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货币幻觉”。具体说来,就是如果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也意味着个人的人民币资产相对美元更值钱。但价格只存在于交易当中,如果个人不打算与外币进行兑换或交易,不打算购买美国商品,不打算出国旅游,不打算投资美国资本市场,你就享受不到这部分相对于外币而言增值的人民币带来购买力增加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