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19786800000128

第128章 与五大洲的朋友做生意(2)

此外,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成为继西欧、北美经济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统计数据显示,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5%,逊于欧盟的65.5%。一个“相互依赖”的区域性贸易链正在东北亚地区逐渐成形。有评论认为,鸠山首相还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继欧盟、美国之后的世界经济的第三极,希望将东亚变成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牵引机车”。实际上,东亚经济区不仅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达,更是促进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催化剂。

东亚共同体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是,东亚各国的合作早已经开始。东盟10国已经形成机制,而中、日、韩也参加了东盟的10+3会议。最近,中、日、韩三国也建立了自己的领导人会议制度,这些都可以说是东亚共同体的初级阶段。

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国际贸易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国家的皇帝下了一道奇怪的圣旨,本国的大臣都得穿丝绸衣服,而老百姓却不能养蚕,只能种粮食。结果丝绸价格一涨再涨,仍然供不应求。见到这一情况,邻国几乎举国的老百姓都去养蚕制丝,再转而卖到这个国家,许多人发了大财。几年过后,这个国家的皇帝又下了第二道命令,本国大臣只能穿土布衣服,于是邻国的丝绸一下子卖不动了,不仅如此,由于举国造丝,无人种粮,他们只得向这个国家高价购买。然而紧接着,皇帝下了第三道命令:本国的粮食一粒都不能卖到外国去。结果可想而知,不动干戈,一个没有种粮食的国家便就此灭亡了。

以经济学的眼光看,这就是利用国际贸易毁灭了一个国家。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又伴随着风险的。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从根本上说,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并无不同,但是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双边关系等局势变化的影响,因此更为复杂。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同时有着正面和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有效利用世界的资源,从而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使其变得更加富裕。比如泰国生产稻米的成本较低,而日本生产电子产品的成本较低,那么泰国和日本可以进行稻米与电子产品的贸易(当然过程会很复杂),这样就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国际分工协调与合作,每个国家都有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

但是,国际贸易毕竟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它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常会出现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考虑全局利益,自私地进行经济侵略,有可能让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就更像是一场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了。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2009年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一年,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发起1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

从2009年9月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35%的惩罚性关税开始,贸易大战没有停息过。仅在当年的11月份,美国就对中国发起了多起的贸易保护行为。

11月3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金属丝托盘实施惩罚性关税;4日,美国就所谓的中国原材料出口问题请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5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反倾销税;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一天之内对三起涉华贸易案作出初步裁定,其中有两起涉案产品将面临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惩罚。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布将对相关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36%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被称为迄今为止美国对华贸易制裁数额最大的一起案件。

不过,在这一场贸易大战中,中国并没有示弱。

在2009年9月份,中国轮胎被加征35%的惩罚性关税后几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紧接着,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反倾销税,中国商务部立即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美国也不示弱,又宣布对中国生产的铜板纸等实施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合并“双反”调查。在这期间,欧盟对中国产不锈钢管征收反倾销税、澳大利亚对中国产铝合金型材征收16%反倾销税等也不时出现,中国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国际贸易大战。

贸易战的危害有史为鉴: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产品关税全线上调了20%,以保护国货,时任美国总统胡佛为了青史留名,在任内最后时间,签署了要求所有联邦政府项目使用美国原材料的《买美国货法案》。美国此举的结果是恶化了欧洲的经济,没有解决自身的产能过剩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烽烟四起,这些保护措施“与有功焉”。

国际贸易纠纷一旦爆发,势必异常激烈,因为它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整体利益,进而牵连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维护自由贸易、反对成员国采取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的世界贸易组织便应运而生,并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中国有关的诸多贸易争端便可以依据世贸组织的多边机制予以应对,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中国生产瓷器与美国生产葡萄酒——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试以中国生产的瓷器和美国生产的葡萄酒为例来说明。

在国际分工前,中国生产1单位瓷器需要100个劳动日,1单位葡萄酒120劳动日;美国生产1单位瓷器需要90个劳动日,1单位葡萄酒80劳动日。按绝对成本论,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因为在美国,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比中国低,他们不需要从中国进口;中国也没什么便宜货可以卖。但通过成本比较,就可以找到各自的比较优势:美国对中国的比较成本:瓷器是90/100(=0.9),葡萄酒是80/120(=0.6666),美国的比较优势在葡萄酒;中国对美国的比较成本:瓷器是100/90(=1.1),葡萄酒是120/80(=1.5),中国的比较优势在瓷器。

而在国际分工后。中国专门生产瓷器,分工前220个劳动时间,1单位瓷器和1单位葡萄酒。现在220个劳动时间生产2.2单位瓷器。美国专门生产葡萄酒分工前170个劳动时间,生产1单位瓷器和1单位葡萄酒。现在170个劳动时间生产2.125单位葡萄酒。综合中国与美国的产量,分工前中国与美国390(100+120+90+80)个劳动日共生产2单位瓷器与2单位葡萄酒,分工后390个劳动日共生产2.2单位瓷器和2.125单位葡萄酒。两国通过分工,专门生产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可以增加世界产量;通过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利益。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利用同样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有这一原则,我们得出了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由价格机制向国内生产者显示该国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及相对稀缺性,并通过这些相对价格引导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比较优势战略来源于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据此形成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用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什么让各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国际分工

有这样两个相邻的国家,一个大国,一个小国。大国是平原地区,适合于谷物生长;小国是山区,适应于种桑和生产丝绸,而不太适应谷物。长期以来,两国之间倒也相安无事,每每有争端之际,小国万众一心的防备让大国感到难以下手!

有一天,大国的大王忽然要求本国的百姓们不得种桑,只能种粮。一时间丝绸大涨,粮价下跌。于是小国的人多种桑树,减少种粮,多生产丝绸,以满足大国消费的需要。

很多年过去了,小国越来越富,生产的丝绸质量越来越好,技术附加值也越来越高,年轻人都从事各类丝绸类技术开发与生产,至少也做做丝绸换粮食的国际贸易。时间一长,小国的人都不种粮食了。

而大国不种桑以后,粮食种的也不错,尽管粮食价格下跌,但产量也提高了,粮库多得装不下,多余的部分也能卖到小国去,日子过虽不如小国富有,但也还不错。

古代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大家都生活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小国和大国因为经济上的联系加强,军事上的争端减少了,日子富裕了。

直到有一年,老天突然大旱,粮食减产,大国的大王宣布粮食向小国禁运,不到半年,小国的国王带着多年来积累的所有财富,带着举国的臣民,投降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经济分工很重要,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但在注重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安全。

事实上,参与国际分工并没有错。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具有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