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头到脚谈养生大全集
19786200000095

第95章 万病皆可心药医——给心松绑,做个身心健康的现代人(7)

忧虑,在情绪上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激怒等反应;在认识上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悲观;另外,还表现在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依赖性增强,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与他人交往,并伴有自卑感,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想法。

忧虑会使一个人老得更快,摧毁他的容貌,甚至对其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所以说,过度忧虑不可取。凡事退一步想,不要耿耿于怀,忧虑就会减少。

美国人卡瑞尔告诉我们,战胜忧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冷静分析,他发明了对付忧虑的万灵法,内容是这样三个步骤:

1.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结果;

2.让自己接受这个结果;

3.想办法改善这个结果。

为了验证这个方法,我们不妨举一个最难接受的事情——死亡。某人久病卧床,病情日重,虽然医生没对他说什么,但他已从自我感觉和他人的眼神中明显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凄凉感和恐惧感,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精神处于极度的绝望和压抑的状态……

让我们用卡瑞尔的方法试一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1.最坏的结果是死亡。

2.人人都会死,我当然不例外,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逃避和拒绝是徒劳的。死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件平常事。许多伟人死了、许多大富豪死了、连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也免不了一死,在这个不论贫富贵贱都必须绝对平等的事情上,我还有什么想不通呢?

3.既然死,与其愁苦而死,不如快乐而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做些有益的事情。去想自己和大家都开心的事情吧,去做自己和大家都高兴的事吧,就算很快死去,也没什么遗憾,因为我们给亲朋好友留下另一笔宝贵财富——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何况,良好的心情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甚至可能带来奇迹,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尽管它可遇而不可求。

总之,忧虑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失控和不良习惯。解除忧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放自己的心灵,改善自己生存质量,也不仅仅可以用良好心态影响周围的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忧虑那里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事业中去,并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克服恐惧,给生命注入勇气

焦虑有很多种形式,恐惧便是其中之一。恐惧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不以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情绪。它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

有一个美国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高压电击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一根电线,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皱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那个不幸的工人触及电线的时候,电线中并没有电流通过,电闸也没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不怯懦和畏惧,最勇敢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这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很多时候,在忐忑不安的心绪的支配下,一种自然而然的焦虑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积聚起来,转化为恐惧和惊慌失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了。

面对可能蒙受的耻辱,我们就会退缩和自暴自弃,不去作创造性的贡献。由于害怕遭到拒绝,我们就不敢去努力争取我们真心想得到的东西。由于害怕失败,我们会拒绝承担责任。由于害怕与他人不一致,我们就可能放弃自身的个性。因而,恐惧阻碍了我们人生的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摆脱恐惧呢?方法有很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而定。以下的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每个人采用。

1.注意力集中法

不必过多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安慰自己,就像自己不会去过分关注别人一样,别人也不会过分关注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你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比如,你正在工作,不用过分担心老板会怎么看待你,同事会怎么看待你,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

2.设想最坏的结果

当自己心里过分恐惧时,不妨问一问自己,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呢?最糟糕的结果会怎样呢?难道我会死吗?不会。那我就用勇气迎接最坏的结果吧!

3.良性暗示

在心中鼓励自己“我能行”、“我真棒”,经常这样做,这样的暗示语就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弥补我们从小因为受否定而形成的心灵黑洞。

4.钟摆法

为了克服恐惧,我们心里不妨这样想:钟摆摆向一边,必须先要往另一边使劲。“我心跳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想跳得比摇滚乐鼓点还快呢!”结果你会发现,实际情况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于是注意力就被转移到正题上去了。

5.系统脱敏法

比如,你恐惧在当众讲话,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克服自己的恐惧。最开始时,你可以先在人少的地方讲,也可以先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讲,然后,逐渐地向人稍微多一点的地方过渡,直到最后敢于在很多人面前讲话。

6自我欣赏法

努力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加以开发,使自己有超出他人的地方,从而获得自信。这样不知不觉间,恐惧就会为你让路,直到最后消失了。

摒弃空虚,发掘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发展,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其实指的就是他的精神空虚。

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这样的人不可能体会到心平气和,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李林是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代表,刚过而立之年,按理说他应该是精神抖擞,全力为自己的事业打拼。然而,最近他很烦恼,总是觉得自己没用,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李林的公司主要经营外贸服装,作为销售代表,他经常起早贪黑地寻找客户、发展客户。每当回到家里,他总是觉得自己特别累,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尽管第二天早上开会用的资料还没有整理好,尽管今天拜访的客户还没有归档,但他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整个人懒洋洋的。

一天晚上,李林和几个同事一起去一家酒吧喝酒。面对舞台的狂歌劲舞以及高谈阔论的同事,李林突然失去兴趣,心底无端地浮起了一种低落的情绪,感到非常不舒服。从此,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在李林的心头时,他就觉得自己跟周围好像有一层无法跨越的墙,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感。由于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李林的工作及生活,他不得不走进心理医生的办公室。

精神空虚能够导致“生命意义缺乏症”,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空虚无聊的人在生活上总是懒散的,无聊感的特点是幻想和机械化,他们常处于被动观望、希望外援的状态中,自知痛苦但又不能自拔。

无聊感又可派生出无助感,总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内心的苦闷在积累、发展,急需找人倾诉、求助,但搜尽枯肠、翻遍电话号码,却又找不到一个适合的倾诉对象,实在是痛苦至极。

面对可怕的空虚,你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应对:

1.要有理想

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2.培养对生活的热情

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儿还有心情和闲暇空虚呢?读书可以使人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从而使情绪高涨,精神饱满。

3.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

4.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5.认清自己,脚踏实地

要想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

快乐者越来越快乐,焦虑者越来越焦虑——马太定律

《圣经》中“马太福音”这一章,有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两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照样赚了两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跟仆人们算账。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两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

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几行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定律指的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最初,它被人们用来解释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比如:社会总是对已经成名的人,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人才,即使已经作出不少贡献,也往往无人问津。

其实,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人的情绪。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快乐的人,会越来越快乐;相对应的,那些焦虑的人,总是越来越焦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焦虑。比如,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满意,于是就不断地抱怨,而这样一来,工作便会常常出错,上司也不喜欢他,同事也觉得他没出息。于是,他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远离快乐和成功。

反之,一个阳光的人,心情乐观开朗,那么他在这段时间里做事可能是很积极的,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这类人在这段时间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相对比较多,自我价值实现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这样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焦虑,是因为你封闭了自己——感觉剥夺定律

1954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微感等症状。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由上述的实验可以看出,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必需的。这是因为,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的享受,人类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对外界的刺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生,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灵。

相信快乐,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暗示定律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卡耐基说:“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