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785800000126

第126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黄帝内经》自然疗法大揭秘(2)

推拿按摩面部法

面部按摩是用手指对面部皮肤施以轻柔的按摩,它可以促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面部温度升高,使皮肤有效地吸收养分。长期坚持面部按摩,还可使皮肤光滑红润,减少皱纹,延缓衰老。面部按摩防皱操的主要动作包括五部分。

1.嘴部按摩

端坐,两手五指分开,掌心相对,两对大拇指按下颌处。用两手食指从人中处开始向两侧轻轻推摩至大拇指处,然后,又用食指从下巴处正中开始向两侧轻轻推摩做4个8拍。

2.鼻部按摩

两手指按于两眼内角处,自上而下沿着鼻翼两侧向下轻轻推摩,做4个8拍。

3.眼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按于两侧太阳穴;反过来用两手食指从内眼角处开始,沿着眼眶向两侧轻轻刮摩至太阳穴,做4个8拍。

4.额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按于太阳穴,两手其他手指位于前额正中,手指从前额正中开始,分别向左右轻轻推摩至太阳穴,并用两手食指在太阳穴轻轻按摩4次。如此反复做4个8拍。

5.面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位于下颌处,两手中指位于鼻翼两侧。两手中指向上推摩至前额正中,随后,向两侧推摩至太阳穴,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沿着自己的脸向下轻轻推摩至下颌处,共做8个8拍。

按摩面部应注意:

1.按摩前应把手清洗干净,将指甲修齐。冬季按摩时,手温不能低于面部温度。

2.按摩时应顺着肌肉纹路的方向。

3.当按摩部位的皮肤出现损伤时,应暂停按摩。

4.人处于饥饿状态时,不宜按摩。

推拿按摩胸部法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要获得较强的免疫力,除了用一些药物调节外,擦胸是调节胸腺素、提高免疫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经常擦胸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加胸腺素分泌,作用于各脏器组织,提高免疫功能,对防治疾病,推迟衰老极为有益。擦胸的方法很简便,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将双手擦热后,用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然后再用左手掌从左乳上方,斜推擦至右下腹,如此左右交叉进行。一上一下为一次,共推擦36次。还可兼做擦背动作,用双手反叉于背后,沿着腰背部(脊柱两旁)用力上下来回擦背,一上一下为一次,共擦36次。擦背有助于激活背部免疫细胞,促进气血流通,调适五脏功能。擦胸摩背通常在每天起床和晚上睡前各做一次。可在中饭后1小时后加做一次。

推拿按摩背部法

擦背能祛病健身,因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神经,摩擦背部可以刺激背部神经及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提高抗病防病能力。

人体背部有两条经脉,经脉上有大椎、命门等穴位。摩擦背部可以刺激这些重要穴位,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调整各脏器的功能。擦背对失眠、便秘、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有治疗作用。老年人如能坚持长期摩擦背部,定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具体做法是:用温热的湿毛巾自上而下,反复揉擦从风府穴沿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以感觉舒服为佳。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

推拿按摩腹部法

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宋代著名文豪苏东坡,善于自摩丹田养生术,并吟出过“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息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推拿按摩腿足法

加强腿足保健,对于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这里介绍七种腿足保健法,供大家参考。

1.搓揉腿肚

以双手掌紧夹一侧小腿肚,边转动边搓揉,每侧揉动20次左右,然后以同法揉动另一条腿。此法能增强腿力。

2.扭膝

两足平行靠拢,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膝部前后左右呈圆圈转动,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各20次左右。可治下肢乏力,膝关节疼痛。

3.甩腿

一手扶物或扶墙,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脚尖向上跷起,然后向后甩动,使脚尖用力向后,脚面绷直,腿亦尽量伸直。在甩腿时,上身正直,两腿交换各甩数十次。此法可预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缩无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

4.浴足

用热水泡脚,特别是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脚,可较快地扩张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网,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呼吸道黏膜内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时地消灭侵袭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免受感染。

5.扳足

取坐位,两腿伸直,低头,身体向前弯,以两手扳足趾和足踝关节各20~30次,能锻炼脚力,防止腿足软弱无力。

6.摩脚

洗脚后,双手搓热,轻揉搓相关部位或穴位,可全脚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摩涌泉穴(足心)或太冲穴(一、二足趾关节后)或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对头昏、失眠、厌食、面色晦暗、疲劳、高血压、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太溪

7.高抬贵脚

每天将双脚跷起2~3次,平或高于心脏,此时脚、腿部血液循环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脏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环,头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鲜的血液和氧,同时对脚部穴位、反射区也是一个良性刺激。部队行军后都知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劳,平时抬脚也有好处。

第二节 如何活用中医治病第一法——拔罐

拔罐是最优秀的物理疗法

拔罐与推拿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能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拔哪里即可。但橡胶罐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疱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家庭常用的主要有拔罐和走罐。我们在后文将有详细介绍。

中西医对拔罐治病原理的解析

拔罐是一种在民间被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于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中西医有不同的阐述,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讲一下。

在中医的致病理论中,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这些致病因素包括: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是在人体遭受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这些致病因素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而通过拔罐就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因为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故能起到祛病疗疾的作用。

拔罐以后,人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颜色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

如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淤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淤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如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

对于身体健康者,一般来说,罐斑多无明显变化。

简单易学,掌握拔罐疗法的罐法大全

拔罐疗法,掌握罐法是很重要的。罐法,指的就是拔罐的方法。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合理选择拔罐方法,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1.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①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②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③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④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2.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淤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淤血为止。

3.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