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社会常识全知道
19785600000098

第98章 年轻人要知道的潜规则常识(3)

13.功夫在“诗”外

对于想晋升的人来说,八小时以外的交往要比上班时间更加费心思量。我们不是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事业以外,免不了还要吃喝玩乐。这在普通人看来似乎习以为常,但会来事的男人却能抓住这些看似普通的机会,吃出水平,玩出名堂,为自己出人头地铺平道路,找到捷径。

上司的兴趣嗜好一定要熟记在心并适时合宜地加以运用。

如果你的上司是位足球迷,那就不妨邀他一同观看电视直播,这么一来,和上司共处的时间至少有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好好地在他面前自我表现一番了。千万别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

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重视情调的人,周末邀他到郊外游玩,或者乘着夕阳的余晖到花园散步,都是满足他的最好手段。

休假、节庆日和上司的往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有人认为工作以外的时间,不必费那心思,乍听似乎有理,其实铁定是要吃亏的。

在某些单位,常听到上司对下属们这样说:“下班了,现在我不是什么局长了,别那么紧张,放松一点吧!”其中的意味,明白人一眼就知道了。

14.何必非要当“老大”

很多人时时事事都要争做“老大”,风头出尽了,亏也吃了不少。静下来想一想,何必非要为“老大”争个头破血流,有时就当回“老二”,其实未为不可。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刘邦进入关中以后,因萧何在行政管理、户籍管理方面很有一套,颇得民心。当时关中百姓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萧何的一个门客提醒他说:“您不久将要被灭族了,您占据高位,功劳第一,是人臣之极,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您自进入关中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深得民心,现在你的威望居然盖过了皇上,我想他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不久,南方少数民族起兵反汉,刘邦率军亲征,留吕后及萧何守关中,萧何趁机强占民田、美宅,强夺他人妻女为婢妾,一时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高祖凯旋还朝时,老百姓拦路控诉萧何。高祖心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只是表面上斥责萧何说:“你自己去处理吧!”从此不再担心萧何会“谋反”了。

在刘邦看来,曾经才华横溢的萧何不过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这样的人有何德何能与他刘邦争夺天下,无怪乎刘邦会放下心来。萧何为自己制造了几条弱点,以“老二”身份自居,成功保住了一家大小的安危。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甘居“老二”,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总之,做人要灵活,要知道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愚蠢”。把自己强行放到“老大”的位置,到头来只会讨人厌,让自己从“老大”落到“老三”、“老四”……直至走向毁灭。平心静气当回不完美的“老二”,这是一种做人的心机,也是一种处世的和智慧。

15.两边讨好,两处得益

所谓“领导”,就是不敢也不能得罪的人。在官场或职场上行走,你很可能会碰到领头上司相互争斗的时候,会来事的男人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左右兼顾。如果不能明确地投靠其中一方,为防止得罪另外一方而遭其报复,倒不如两边讨好,两处得益。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基辛格给尼克松的竞选团队打了一个电话,明确表示他可以向尼克松阵营提供宝贵的内部情报,尼克松团队非常惊喜,表示一旦竞选成功,内阁的位置就是基辛格的。

与此同时,基辛格也向民主党的提名人韩福瑞表示了他的这种意愿,韩福瑞要求他提供尼克松那边的内部消息,基辛格就把尼克松的一切全盘托出了。

其实他真正想要的就是内阁的位子,而尼克松和韩福瑞都答应给他这个位子,不管谁赢了大选,基辛格都将从中获利。

最后,胜利者是尼克松,基辛格顺利地当上了内阁总理,但他仍然小心翼翼地与尼克松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福特上台时,原来与尼克松非常亲密的人都被迫下台了,而基辛格又成为福特的官员。因为与尼克松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他很幸运没有下台,继续在动荡的年代里叱咤风云。

两派对立之时,惹恼了任何一方,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等距离外交,对谁都要笑脸相迎,让每一派都把自己当成“自己人”。

16.把精力花在刀刃上

没有心计的年轻人总是试图讨好每个人,到最后只会让所有的人和自己都只是泛泛之交。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把这些精力花在刀刃上,集中全力去应付那个对自己最重要的人。

80/20法则最初是犹太人经商的智慧经验,意思是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全局成败的主要因素。80/20法则不仅在经济和商业中得到验证,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同样也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假设和震撼人心的结论。

在生活中,20%的人给了我们80%的价值;我们80%的成功是因为掌握了20%的人际关系;你20%的朋友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80/20法则告诉我们:让20%的人喜欢你,避开80%不必交的、不可交的人。有些人没有必要深入交往。对于那些远离你生活圈子的、萍水相逢的人,比如旅游途中停留客店的房主、上班路上的售票员,只要不让对方讨厌自己就行了,在必要时聊聊侃侃,愉快地打发一段时间就够了。不要苛求自己成为“万人迷”。

总之,要与你生命中重要的20%的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密切的联系。

17.办事分轻重缓急

不会变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因此难免手忙脚乱。而会变通的人则会根据事情的紧迫感,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之间,你首先去办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很为难。

实际上,会生活的人都明白轻重缓急的道理的,他们在处理一年或一个月、一天中的事情之前,总是按分清主次的办法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1.把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一位

商业及电脑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

2.精心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你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

第三节 做人做事中的方圆常识

1.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在明处吃亏,在暗中得福

3.假扮受害,反戈一击

4.为绝后患,不要情面

5.看破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点破

6.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7.自圆其说,自得其利

1.内方外圆,圆内有方

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极恶的罪犯,杀人越货、绑架无辜的时候,被害人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然后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胁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

试想,面对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加害于你才怪。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拙笨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运用对方的怜悯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之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2.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滑

做事要方正,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说的就是“方”这个道理。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说做官就要绝对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一样。如果一个人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他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

做人要圆融。这里说的圆融绝不是指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都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灵活的技巧。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呢?

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待人处世时,要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傲慢无礼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多谈,所谓“多说无益”;对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当;对深藏不露的人,你只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就可以了;对于瞻前顾后、草率决断的人,说话时要把话分成几部分来讲。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某些时候这句话是含贬义的。但是有的时候,你说一句别人爱听的话,会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偏偏有人不这么想,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总是对别人说带刺的话,最终闹个不欢而散。

在历史上,往往那些君子大忠却似奸,他们说话疾言厉色,也是出自于苦口婆心,说话直截了当、显露山水,可是祸却从口出;而那些小人大奸却若忠,说话喜欢谄媚,拍别人马屁,其实他们内心非常可恶,计较利害,可是福却从口中来。因为他们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道理。说话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聪明人去慢慢理解。

4.放下身段,不做孤家寡人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封闭”,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和别人不一样”,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封闭也越厉害。

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保姆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拿着“身段”做人,会让你越来越清高孤傲,越来越孤寂。

如果你想从自我封闭的圈子走出来,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

不要总是过于自尊。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是这种自尊的需

要仅仅是自己本人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如果说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行动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没有理论上的错误,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一个人在社交中若让过分自尊的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怕自己的行为是否失当,怕人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之故,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失去尊严。因为过分自尊,也不愿与比自己“差”的人交往,觉得有失身份。如此思来想去,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往来,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了。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就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