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刻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知识小链接:为什么古时常在午时三刻行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
古代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十二生肖计时的由来
用十二生肖计时,起于东汉年代。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已有十二地支,它与十二星座关联紧密。最初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即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地支符号上,各配一个相应的动物名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中国古代有所谓十二时辰的概念,就是把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附近的天空分成12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12地支,用来纪年。古时人们受动物图腾崇拜的影响,故总是习惯把各种自然现象同动物联系起来,因此在古代天文学上,就有巨蛇、蝎虎、飞马、孔雀、天猫等星座名称。人们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配合那抽象的十二地支,从而形成子鼠、丑牛、寅虎等十二生肖。
子时(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夜里一点钟到三点钟):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寅”字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五点钟到七点钟):据说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属兔。
辰时(早晨七点钟到九点钟):传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九点钟到十一点钟):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十一点钟到下午一点钟):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一点钟到三点钟):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五点钟到七点钟):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上七点钟到九点钟):是夜的开始,由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夜间九点钟到十一点钟):据说此时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属猪。
另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是古代华夏族的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纪年法融合的结果。据史籍记载,居于中原的华夏族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甲、乙、丙、丁等12个天干符号与子、丑、寅、卯等12个地支符号相配而成的“干支纪年法”。而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因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便创造了一种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当匈奴单于呼韩邪归附汉朝,入居中原与汉族人一起生活时,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融合,由此产生了十二生肖。
知识小链接:“十二生肖”史料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半夜三更”的由来
“半夜”大家都明白,那么“三更”是何时呢?
中国古代直至20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的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
知识小链接:打更的起源
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得不得了,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处围住,巡逻打更……”
“15分钟为一刻”的由来
我们习惯称15分钟为一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古时候,人们用漏壶计时,即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24小时等于100刻,一刻即14.40分钟,于是就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相当于1/4小时。
知识小链接:闰秒是怎么回事
每当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时间误差积累到与原子钟接近1秒时,就要人为地把时钟增加或减少1秒,从而使两者重新协调一致。这增加或减少的1秒称为“跳秒”。若是增加的,就是“正跳秒”(拨慢1秒);若是减少的,就是“负跳秒”(拨快1秒)。天文学家早已发现,地球自转基本上趋向于变慢,所以负跳秒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样,每逢正跳秒那1分钟自然就是61秒了。正因为这1分钟多1秒,所以又叫“闰秒”。
天气预报的由来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看云识天气”的常识来观测天气;后来,随着温度计和气压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问世,人们逐渐建立了地面气象站,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直到1820年,人们才开始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天气图的诞生为切实可行的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勒佛里埃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以避免惨重的损失了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知识小链接:天气预报小介
天气预报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做出的。例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我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潮汐的由来
潮起潮落是一种周期性的海洋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浪,迅猛上涨,达到高潮;一段时间之后,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潮汐变化是由地球和月球间的引力和离心力差引起的。潮水和潮水之间或汐水和汐水之间,平均需要12小时25分钟。潮汐现象每昼夜有两次高潮,“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简单来说,即“潮”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指晚上海水上涨,不过通常我们将潮和汐都叫做“潮”。
知识小链接:潮汐发电
潮汐发电是对海洋能量的开发和利用。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具有很大的动能;同时,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时,海水奔腾而归,水位逐渐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海水在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潮汐能。
潮汐能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发电。潮汐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每度电的成本只相当于电站的八分之一。
龙卷风的由来
龙卷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产生龙卷风的母体是巨型积雨云,此种云宽达数十公里,可上升到16公里高空。实际生活中,我们将锅中的冷水加热,即可以发现经过加热的水会上升,上层冷水会下降。同样,经阳光照射使地面温度升高之后,也会产生同样的对流现象。
这时,空中便出现棉花块般的白云,即积云,积云继续发展而形成积雨云。此时“潜热”就发生重要作用。
由于积雨雪内部因潜热不断加温云中空气,产生强大的上升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