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19785200000087

第87章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4)

3.触犯禁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能随便碰的地方,古人把这些地方比做龙身上的“逆鳞”,现代心理学则称为“心理禁区”。每个个体都有心理禁区,差别在于区间的大小和被触犯之后的反应激烈程度。对瘫痪谈奔跑,对瞎子谈光明,对老处女谈婚姻,都是触及被人不可逾越的“逆鳞”,虽然未必每个被触犯者都会作出(过激)反应,但没有作出(过激)反应并不等于没有伤害到别人他人。

通常,人们的身体缺陷、心灵创伤、隐私、失败经历等都是不可触及的“逆鳞”,如不小心触碰就会掉进陷阱。

触犯禁区有出现在意识层次上,也有可能出现在潜意识层次上,后者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新产品蒸汽动力船。强烈感受到英国海军威胁的拿破富对它很感兴趣。但遗憾的是,由于宣尔顿无意的一句话触及了拿破富的心理禁区,使其计划功败垂成。

在生活中,有些人热衷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探查别人的隐私,喜欢刨根究底,这些人常常掉进自己挖的陀阱,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4.无谓争论

争论本是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本来意义上的争论是一种严肃的有意义的沟通活动,目的是通过相互批评、激励、启发等形式,以达到澄清思想,弄清问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这种严肃的争论中,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对事不对人,既批评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又肯定对方的优点和合理思想。有意义的争论是为正义而争,为真理而战。生活中,有时争辩却成了一种无谓的争论,背离争论宗旨,为一些不重要的事、似是而非的问题争论不休。

热衷于无味争论者在辩说中总想占上风,力图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把他人说得一无是处。他们以把对方言于尴尬地位而乐。占上风时,得意忘形;处下风时,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揭他人伤疤来达到取胜目的。

从结局上看.无味的争辩除了招致怨恨、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反目成仇以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恶化了人际关系,从而在需要帮助时得不到真诚而有效的帮助,真是“赔了夫了又折兵”。

总之,沟通是与人交际的一种考验,只有经受住考验,方能成为善于沟通交流之人。

无病自扰,你有几分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整天处心积虑地“捡病”往自己身上贴。他们倒不是没病想病,而是真的蒙受着“捡来疾病”的折磨,甚至对医生查不出来的多种病症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我在医院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位病人,他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医生还没开始诊断,他就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叠厚厚的病历卡,要求医生先看看病历记求。原来他已到许多医院的内科、神经科看过诊,做过多项化验,他说感觉身体不正常已经有三年多,在这以前曾经在途中被自行车撞一下,跌倒在地,碰破了头皮出了些血,右手腕关骨折,但没有昏迷。此后就觉得头痛、头昏、头颅骨凹了一块,饭后腹胀,大便不畅。自我感觉到血液流动得特别快,认为头脑被撞伤了。第一次来医院内科门诊,医生说他可能是脑外伤,但服药后,并不见好,从此就认为脑子坏了。接着因为腹部又出现不适,认为自己肯定得了癌症,情绪紧张不安,估计自己活不长,向家人交代后事,还写下了遗书。

这个病人诉述那么多毛病,又好像十分严重,但为什么身体检查及很多化验结果都没有什么发现呢?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变态心理现象,在精神病学上称为“疑病妄想”。顾名思义是个体本身怀疑自己生了某种病,而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毛病,但自身却坚信不疑。这种变态心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老年性精神病等。有的病人是在感知异常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幻听到“肠子烂了”、“人快死了”、“脑子凹进去了”等等。有时听到医务人员不适当的用语解释或是描述他人病症时转嫁到自己身上,在心理反复强调,造成自己得病的印象。像上面所说的那个病人,第一次门诊,医生就给他下了个“脑外伤”的错误诊断,这对他疑病妄想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处于常态心理的人,有时也会有类似的疑病症状,这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他们本来怀有“夕阳”、“残烛”的消极想法,在就是善思索易钻牛角尖的人,精神状态不稳定,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的人,性格内向、抑郁寡欢、心胸狭窄、谨小慎微的人;受过精神刺激的人;对自己过度关心的人,最易患这种疑神疑鬼的疑病症。

患疑病症的人与其神经类型及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怀有疑病想法的人,体诉很多,对身体上的不适非常敏感,常常不断怀疑“病情”加重,到处求医,心情焦虑,促通过检查,确实证明没有什么病时,疑团就会消除。疑病症并非器质性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症,但用一般的医药疗法很难奏效。必须深挖这种“心病”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对疑病症患者来说,解除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树立乐观的思维方式,有所追求,改塑不良的性格,拥有真正的自信。

虐性:你心理有没有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很多人无法正常完成性生活,必须通过一定方式的发泄才能得到满足。虐,则成为性发泄的前奏曲。

法国小说家萨德曾在他的著作中,细腻描绘了六百种不同的痛苦,并以残酷的痛苦加在他人身上以获得性满足,“虐待症”一词变来源于此,“受虐症”刚好与其相反。

太太后来开始担心起来,因为彼此虐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虐待的方法也越来越激烈,说不定有一天会真的死在床上。结婚伊始,丈夫即发现自己经常举而不坚或半途而废,唯一能让他产生激情,以维持勃起及稍后性交中高潮的方法是在“前戏”中折磨他太太。他试过各种折磨太太的方法,譬如勒她的脖子、拧她的乳头、打她的屁股、将她五花大绑等。

对丈夫的这种折磨,妻子不仅不以为忤,而且还相当欢迎,她也从丈夫的折磨中产生性兴奋,在折磨与被折磨中,两人的情绪越来越高昂,然后才水到渠成地如正常夫妇般性交。

但在性交完后(丈夫射精),整个情势即奇妙地逆转,在“前戏”中扮演虐待者的丈夫,于性交后却渴望成为受虐者,要求太太在“后戏”中换她“杀”他,而太太竟也恭敬不如从命,由受虐者摇身成为虐待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开始百般折磨、凌辱她的丈夫,而这种行为也让她兴奋无比,事实上,她最大的满足是来自性交完后对丈夫的折磨和凌辱。

最后他们寻求治疗,因为考虑到潜在的危险性,医师要丈夫住院,借以打破夫妻在床上折磨游戏的恶性循环。在住院期间,医师发现这位丈夫有“射精失常”的现象,他无法在阴道内射精,只有靠“前戏”中的虐待太太,才能有正常的射精现象。

虐待与生物本能性的“攻击欲”有关,而受虐待则是此一攻击欲的“反转”。譬如有一位男士,他最大的性满足是穿着黑色的长裤,弯下腰来,让人从后面打他的屁股。他说这种性癖好乃是来自小时候的一次特殊经验:他和父母到某个温泉疗养胜地度假,自己不意闯进浴室,看到脱得赤条条的母亲背对着他,双腿涂着黑泥,正弯腰想从地上捡起什么东西。他说他当时兴起了一股想要打母亲光溜溜臀部的冲动(他曾见过父亲拍打母亲的臀部),后来当然是不敢下手,但这一幕景象却对他小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冲击。他日后的性癖好,可以说是对母亲角色的模仿(穿着黑色长裤的自己就像昔日双腿涂着黑泥的母亲),渴望人家打他屁股原是渴望打母亲屁股的“反转”。

虐待症意指对他人施以肉体或(及)精神上的折磨、痛苦、羞辱才能产生性兴奋的性变态;受虐症刚刚相反,意指在肉体或精神上接受折磨、痛苦、羞辱才能产生性兴奋的性变态。虽然受虐症和虐待症都能单独存在,但仍不乏两者并存于同一人身上的情形,只是当事者较“偏好”何者而已,此时就称为“虐待—受虐症”。本档案中的这对夫妻,即同时都具有“虐待—受虐待”倾向。

为什么看似南辕北辙的性变态行为会同时存在于某些人身上呢?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人的情欲通常不容易被唤起(aroused),或者说要产生性兴奋的门槛较高,寻常的视觉刺激及爱抚等都无法让他们兴奋,需要借助能激起较强烈情绪反应的其他刺激来“热身”,而“痛苦”就成了最大的“性觉醒剂”。因此,虐待与受虐待的目的若单纯是为了唤醒性欲,则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在某些情况下,虐待与受虐待乃是一体的两面,在痛苦的“施”与“受”之间,认为“施”比“受”有“福”的,成了虐待症;认为“受”比“施”有“福”的,成了受虐症;而认为“施”与“受”同样有“福”,两者都要的,就成了虐待—受虐症。

单相思久了,会心理变态吗

恋爱是美好的,单相思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心爱恋,很多时候是痛苦的。长时间处于单相思的状态,心理是否会发生变化,结果又会怎样呢?

单相思—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明知对方不愿,但迷恋对方的外貌、风度、才能、地位等,而难以摆脱痴心梦想,却不甘心放手;而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某种接触,出于自己敏感,误以为对方对自己钟情,但事实上对方完全无意而引起的误会,结果是枉费心机一场空。

有单相思的人,他的感情一般是内蕴的,不会轻易向别人透露,但显得十分敏感,情绪容易波动。当想到成功时就会志高气扬,但失败时又会沉闷深思,好发脾气,睡眠和饮食都出现变化,严重的还会导致“相思病”。如果对方与他表明,历经一段时期的“失恋”痛苦,单相思也会自然消逝。

有的单相思者是变态心理者,尤以精神分裂症恐者更多见。精神病学上称这种变态心理为钟情妄想。如在路上、商店或公共车辆上看到异性笑,或者碰碰他、踩了他一脚、朝他看一眼等,这样很平常的表情或举动,在钟情妄想者眼里,都变得十分有意义。

有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大学生,突然认为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是他的情侣,就向那位女同学作出一连串的追求行动,问他的根据时说“我的生日是1976年6月19日,‘19’是同学的学号,‘76’是我的学号,6.19,是观世音菩萨生日,‘1976’连起来说明我俩是前世姻缘,是观世音菩萨指定的而且一定要在观世音生日这天结婚。”结果弄得那位女同学莫名其妙。

对于有钟情妄想的病人,解释是无济于事的。即使说他(她)的“意中人”已经结婚、有了孩子,或者说已经有了对象,他还会进—步认为“不爱我,是在考验我,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现状不爱我不要紧,人非革木孰能无情,要感动得他(她)爱我”等,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可笑的追求行动。

对于正常人的单相思要使他(她)面对现实,不要对不切实际的事情做非分之想,一旦已明确对方的态度后,要自我坚强,努力从爱情的缰绊中解脱出来。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办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将会减轻痛苦。“一见钟情”的姻缘固然也有美满的,但如果不与对方经过一定阶段的相处、了解,单凭“一见钟情”就立即情深意长起来,是很危险的,因为“一见钟情”的一刹那间,对他(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方的外观上的长处,如容貌、身材、表情、风度等,外观上的长处不能代表内心的一切。

有些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的人,以为对于有钟情妄想的变态心理者,只要满足他(她)们的愿望,或许可能会医好病情。于是就恳求对方作出牺牲,事实往往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使对方成了牺牲品,即使偶尔病情有一定好转,也不持久、以后仍会复发。所以正确的办法应该是采取医疗措施,某些地方仍在流行的“冲喜”是心理卫生知识愚昧的表现,其所带来的后果是害人害己。

你会情绪变态吗?

一般来说,情绪常同一定的情景相伴随,当某种情景消失时,与之相应的情绪也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如当突然见到怀念已久的亲人时,会欢欣若狂起来;当突然听到亲人遭到车祸而身亡时,会伤心得昏厥过去。诸如此类的心理都属于情绪。此外,情绪一般还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虽然不持久,但情感却比较稳定、持久,外露性不明显,且容易受理智支配。如内心深蕴着对某人的爱情时,平日并不轻易为人察觉,当和恋人相会时,才会轻露出:喜悦。

那么变态的情绪有什么特点呢?

情绪变化产生的基础。正常人的情绪经常在起变化,这种变化都经过外界事物或内在相联系,无缘无故的情绪变化是没有的。例如,凡是能够满足或符合人需要的事物,会使人产生根极的情绪,如愉快、满意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和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如厌恶、愤怒、憎恨等。

躁狂症,就是情绪变态的一种。患者表现出病理性情绪高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或内在条件的影响,患者总是兴高采烈、精力充沛,前程辉煌,假使有人讽刺几句,他反觉得这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患者脑子也得特别灵活,嘴里滔滔不绝,好与人攀谈,终日动作忙碌, 不知疲倦。如:一名中年男子在赌博输钱后回家,看到小儿子啼哭不止,怎么哄劝都不听,盛怒之下,竟扯起儿子双腿,掼地而死,此乃典型的躁狂情绪发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