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19785200000005

第5章 大脑就爱找借口(4)

其实,仔细留意一下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第六感或说是超能力,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们走进一个房间,会自觉地感受到哪些地方有问题,有差异,并且从细小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并能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虽然我们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我们准备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预料到有什么事情发生,而在我们进行的时候,真的发生了!

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第六感或直觉,它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范围,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

事实上,直觉和第六感背后是有原因的。

首先,相对理智来说,我们身体的感性要敏锐得多。就像上面的勤文见到男人夸张的笑,身体已经作出了排斥的反应,这就是我们的直觉预警。如果勤文没有用理智去思考,她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

其次,我们的潜意识时刻在帮我们搜集信息,可能在我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潜意识已经通过这些信息得出结论,并谨记在心。就像上面勤文见到那个陌生的男人会出现排斥的感觉,是自己无意识地注意到这个男人在闲逛,心理就有所记忆和排斥。

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大脑无形的运作。我们得到的直觉,更多的是大脑从生活中进行推演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大脑感知区域进行的,而不是认知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地觉得会是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17世纪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而理性却无从知晓。”经过三个世纪,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要知道,在我们的思维中,自动的那部分要比主动的部分多很多,我们是难以把握这些自动的思维。而这些自动思维的外显,便构成了生活中的直觉。

同时,生活也为直觉提供了“土壤”。当我们面对一些危险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就从那些已经得到的“生活”中给我们一些警告。比如,当我们害怕某个人的时候,身体就会在大脑的支配下,出现一系列不舒适的信号:起鸡皮疙瘩、手心出汗、胸口发冷、恶心等。相反,如果我们面对某个安全人物的时候,身体就表现得比较舒适,比如胸口感到温暖、肩膀放松,整个身心都会比较轻松舒服。

由此看来,直觉并不是可以呼之即来,可以随时帮我们做出判断的。直觉需要我们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对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毕竟所有的直觉都不是偶然获得的,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象棋大师一眼就可以看到什么是关键的棋子,而新手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会有这样的直觉。除了生活之外,心理学家提出下面一些锻炼和启发直觉的小窍门:

1、质疑日常的思维方式和对传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回忆自己的经验。

3、有勇气去冒险。

4、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捕捉自己瞬间的猜测,记下来。

5、让思维紧张。

6、与其他人交流。

7、详细地陈述问题。

总之,第六感或直觉也是感官功能的一种,如果我们能科学对待,努力训练,让自己的感知能力更全面、更敏锐,那么当我们处于两难之中,用知性和理智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许直觉可以派上用场,帮我们做出一个真正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选择。

为什么她老觉得自己眼睛一大一小

有时候,人会把自身的一个小缺点无限夸大,并为此烦恼不已,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这些缺陷都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是某种心理因素在作祟,是我们的心理作用让事情不断恶化。

于小姐,相貌虽然说不上百里挑一,但是也很不错了。江南女孩子的苗条秀美,白领整齐端庄的服饰,五官端正……不过在这一点上,她自己却不认同,她总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大一小,并为此烦恼了很多年。若仔细看她的两只眼睛,的确大小稍稍有异,不过差别很小。实际上,如果仔细去看,大多数人的眼睛都有一点点大小差异的,所以她的眼睛应该说完全正常。

可是,她总是担心眼睛大小的差异会影响视力,在看书或其他用眼的时候,她就会注意感觉“这两个眼睛的感觉”,看两个眼睛的感觉“是不是相同”。这样,她看书的效率大幅度下降,看一页杂志对她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曾经找过眼科医生,医生反复向她保证她的眼睛完全正常,为了让她放心,还对她的眼睛做了详细的检查。她也知道按道理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她还是没有办法放弃“眼睛大小不同会影响视力”这个想法。而且她感觉症状越来越明显,最后甚至连东西都看不清。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症状的?于小姐和家里人都感到不解,最后于小姐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类似于小姐的烦恼虽然毫无道理,但很多人的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某种焦躁或者忧虑的情绪,并且一些怪异的行为都指向一个确实存在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目的。带着这种观点,心理医师试着了解于小姐的生活和最近的心理状态。

医师发现,她对一切的期望值都很高。本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学,结果没有考上大学只读了一个大专;她本希望找一个高学历的丈夫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但是丈夫的学历比自己还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令自己满意;此外,在近期,她和丈夫产生了很多矛盾,她比较任性,丈夫在婚前对她百依百顺,但是在婚后就不同了,她感到丈夫对她态度越来越不好;在工作中,她也面临着许多压力。比如她正在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有些书需要读,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她又开始想眼睛大小的问题了,以至于无法读书。

总之,从于小姐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的生活充满各种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而她又总是无法放弃对自己对别人的高要求。于是,现实让她感到不满,同时也因此让她无比烦恼。

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事实,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在工作中不可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事实。所以,她的眼睛问题实际上是她无意识中找到的一种回避这些问题的手段。一天到晚纠缠在眼睛的大小上,她就没有时间去想学历、婚姻和工作压力。这是一种逃避。她不敢抛弃这个痛苦的烦恼,因为眼睛的痛苦烦恼是回避更大的痛苦烦恼的唯一方法。

一旦消除了关于眼睛问题的烦恼,不需要再想眼睛问题,她就不得不面对这些比眼睛的问题更让人难以承受的现实。但是,要知道回避问题虽然可以一时减少心理压力和焦虑,但是问题依旧存在,它带来的压力也依旧存在。

这种情况下,要让症状有所缓解,一方面要鼓励她抛开眼睛的问题,支持她直面生活中真正的难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一旦解决了这个难题,眼睛问题就可以不药而愈了。另一方面,要帮助她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骄傲,做一个自信的女人。很多女性之所以会对外貌感到烦恼,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担心自己不漂亮便被世界所遗弃。其实这都是不必要的忧虑,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毫无益处。

为什么手机没动,我们却常感觉它在振动

在手机没有设置振动功能的情况下,你能感受到你的手机在振动吗?那种“吱吱”的吵闹声,像小虫子在叫一样,甚至你的身体也感受到了一种持续的轻微的震颤。正常人很难有这种体验,可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室,这样的诉说并不是稀罕事。

小张在半年前听力出现一些异常问题:有时明显听见手机在震动,拿起来一看,却什么也没有;有时埋头工作,突然听见旁边有人叫她,猛的一抬起头,却谁也没有。小张心想,可能是工作太繁忙,压力太大,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也没有特别重视。谁知道,半年过去,这种幻听却变本加厉,最近,她常常听到一个人在他肚子里骂他,这不仅引起小张心理的恐惧感,也让小张变得心神不宁,难以集中精神做其他事情。

是小张的耳朵出问题了吗?还是身体的其他部分有毛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幻听是何物。

幻听就是现实环境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声源,但患者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某些声响,一般的幻听患者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人的说话声。其次,幻听还伴随着身体其他的幻觉,比如经常听到有人在旁边喊他的名字。通常,过度疲劳、精神极度紧张和惶恐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幻听。

当然,以上提到的怪现象只是幻听的部分症状。心理学家经过大量心理学和医学上的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出了幻听病人的一些症状:早期,幻听出现次数较少,幻听的虚幻程度较接近真实世界;随着疾病的发展,幻听就走向了极端,幻听频率上升,内容丰富多彩,离奇古怪。在这种大量的虚幻刺激下,患者的精神能量逐渐耗竭,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分辨出自己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了,他们的生活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天空可能一分为二,大地可能如野兽在奔跑,窗外的小鸟在对他下达某些神秘的命令……一般幻听病人听到的语言也多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大部分是对他们的议论、批评、命令、攻击等。患者在这些声音的主导下可能去伤害别人或自己。这个时候,患者对于社会来说就成了危险分子,需要单独隔离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才行。

幻听深入发展,还伴随着患者和虚幻中的声音的争吵,但在我们看来,他是在自言自语,脸部肌肉痉挛,精神起伏剧烈。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往往是随疾病发展而发展,不经治疗很少能自动消失。经过治疗后,幻听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少,患者对幻听的态度逐渐淡漠,最后幻听消失。幻听的重新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波动与复发。

此外,幻听的临床表现还分为假幻听和真幻听。通常假幻听患者认为声音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他们身体内部,比如他的腹部、头部等,他们会指着自己的肚子说:“你听,他们在开会,商量如何杀死我呢!” 真幻听则相反,患者可以清楚地说出,声音是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声音真实地存在,他会说:“你听,就在门口,那个男人又开始骂我了。”门口确实有个男人在说话,但是并没有骂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大多数多为真幻听,也有一些假幻听。

看到各种幻听的怪现象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幻听是怎样产生的呢?好端端的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声音,混淆我们的听觉呢?

心理学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声音刺激的世界,正常人对不同的声音都能给予合理的加工,而幻听患者却错误地加工和解释了这些声音。幻听者是对声音世界进行了主观改造与加工,是加工系统混乱造成的,比如声音刺激和过去的记忆会产生混淆,导致患者的时间感混乱,内外世界混乱,导致对声音来源的判断错误,从而表现出离奇的行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常常感觉手机在震动,实际却什么也没发生时,可不要轻易一笑了之,而应慎重对待了。如果还伴随有其他的幻听现象,应尽快去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治疗场所作诊断,将症状遏制在初始阶段,不要让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声音打乱了我们原本正常的生活。

有人爱看色彩,有人爱看形状

我们在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通常会受颜色和形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凭直觉进行判断,选出自己中意的商品。不过,每个人的直觉“依据”都有所不同,有人则受形状的影响比较大,有人受颜色的影响比较大。前者被称为“形型人”,后者被称为“色型人”。

小洋洋四五岁的时候,对色彩特别敏感,妈妈给他买了一整天的涂色画册和24色彩笔,他都热情接受,并积极配合,每天都在画册上涂涂抹抹,乐此不疲,甚至连家里干干净净的墙面,也成了他色彩涂鸦的广阔天地。

但是,奇怪的是,随着小洋洋的逐渐长大,他的喜好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对彩色图画的兴趣正在慢慢变淡,而开始喜好上素描、漫画,他似乎不太追求五颜六色,一根铅笔他也能画的不亦乐乎,并且,在他的涂鸦作品中,也出现了各种清晰、多变的图案。

小洋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成长的变化”呢?其实,这是正常的知觉变化发展的过程。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人类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对颜色的认知要早于对形状的认知。一般来说,九岁以下的儿童大部分都属于色型人,他们对色彩相对敏感,能迅速地记住各种颜色,并试图将其表现出来。色彩,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最直观途径。但到了九岁左右,大多数儿童会转变为形型人,他们开始被形状吸引。形状取代色彩,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重点。这种转变,将一直保持到成年后。于是,成年人中大多数都属于形型人。

不过,要说大多数成年人属于形型人,似乎并不正确。因为,很多时候,对色彩或形状的“偏爱”也会因人而异。比如,选择一件商品时,比如选购雨伞或西装等商品时,如果功能、品质、价格完全相同,我们会根据什么作出选择?是颜色,还是形状?答案并不总是偏向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