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19785200000012

第12章 大脑就爱找借口(11)

杀手说:很多圈中人“每次去杀人吧,像回到了家”。他们在游戏中达成默契,结下友谊。这些互为“老朋友”的人,也许不会主动询问你的职业、你的手机号,甚至对你的姓名和年龄都一无所知,但是需要的时候,会给予热情的帮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成文指出,这类游戏属于心理暗示游戏,游戏者追求游戏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这对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是非常不利,过分沉迷此类游戏必将对身心带来损害。

杀手说:一位从事警察工作的玩家对其体会是三个字:可信度。他说,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可它却成为如今人与人之间最难以把握和捉摸的一种情愫。而“杀人”游戏虽然明里是一个人骗人的游戏,而实则是在教我们如何学会信任。

“和朋友,可以喝酒,可以旅行,可以逛街,可以结死党,可以相互吹吹牛,拍拍马……但就是不能一起玩‘杀人游戏’。因为,‘杀人游戏’就是一个凶险江湖缩影,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隐藏很深的底牌,得不偿失。”这是很多人都信奉的一句话。

杀手说:杀手们通常丝豪不掩饰自己对杀人吧的狂热,大部分人都是“一玩就爱上了。这种感觉可能就像吸鸦片。”杀手吴新说:“我知道这样对工作和身体都不好,但就是欲罢不能。”

社会学家仇立平认为,在杀人游戏的过程中,玩家需要根据不同角色或自我辩白或诬陷他人,它让人们有机会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扮演“杀手”,过上一把坏人的瘾。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关键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杀人”意味着剥夺人的性命,以此为游戏将模糊现实的犯罪与游戏的界限,造成犯罪游戏化,从而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此外,“如何在犯罪后不被抓住”是这个游戏获胜的关键,人们在现实中真正犯罪后,很有可能会模拟游戏的情况,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杀人游戏”将最严重的犯罪当成游戏,玩家上瘾后,对“杀人”的敏感度也会不断降低,因此也有人担心“这样一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就很有可能真的杀人了。”

当然有人也认为,爱玩杀人的大部分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对社会危害性并不大,、存在也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杀人游戏”的参与者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残缺,虚实难辨的局面,敌友与将来都存在不可预知性,由此,参与者人性的本质和弱点也会不自觉的暴露出来。人的行为模式表现为金字塔形,而塔底则是主导行为的心理动机。据此我们可以把参与游戏者分为这几种类型:

权力型:力图保持权威,充当意见领袖者;

协作型,缺乏主见,追随意见领袖;

控制型:无论成功与否,只求游戏继续,乐于操盘;

成就型,把游戏当做工作,苛求成功,从中获得成就感。

当然还有一种,不善言辞,容易紧张,往往惨遭错杀者,我们称之“无辜型”。

所以,风靡大众的“杀人游戏”背后其实有着许多神秘的心理动机。

巧用“从众心理”扩大影响范围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自己的人,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常会有如下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在做事情,有很多人支持你,你会有种安全感,进而大胆地去做;无论你说的观点正确与否,只要多数人同意你的观点,你便有胆量大声地说出来;无论你多么讨厌的人,如果周围的人都喜欢她,你也不会轻易地说出讨厌她的想法……告诉你,这种心理活动不仅你有,周围的人也都曾有过。身为酒吧侍者的安阳就曾有过如下经历:

安阳在一个酒吧里做侍者。刚做侍者的时候,尽管他做得很用心,但是从没人给他小费。每次看到其他人获得小费时他都会羡慕不已,用尽自己的心思,热情的问候、周到的服务、话语的引导……偶尔还会有顾客赞赏他工作认真,服务态度好,但仍然没有顾客给他小费。

几个月后,安阳发现并不是他的服务不好,他发现了一个获得小费的秘密,即在每次酒吧正式开门营业之前,他先主动地在自己的托盘中放上几张钞票,这会让后面进来的顾客认为该钱是前面客人留给他的小费,还能使其认为,给小费是酒吧中应有的行为,这时每个他招待的顾客,都会在结账时,合情合理地向盘子中放一些小费。

《影响力》一书中曾介绍过销售顾问卡福特·罗伯特说过的一句话:“由于只有5%的人是原创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为比人们提供的证据更具说服力。”的确如此,安阳能够有效地影响顾客给自己小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这种模仿性质的从众心理。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当受众没有足够或者准确的信息时,他们常常会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因为这种模仿似的从众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以及意外,进而宁愿随大流走。

中国有句俗话:“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这句看似庸俗简单的话,形象且精辟地说明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首先不论好坏,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会蜂拥而至。因为很多时候,当众人都参与到其中的时候,便会被少数人理解为是合情合理的行为,进而引发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譬如随意跨栏,随意横穿马路,随意践踏草坪,流行某一颜色的服饰,说某句经典的台词……正是人们习惯于从众,所以常被人们利用为影响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有利工具。对于这一点,有“财务分析之父”之称的格雷厄姆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格雷厄姆曾参加了一次名为“十字军”的考察,在考察之前相关人员曾做过如下准备工作:安排6000人的队伍守候在格雷厄姆进城后将要站的圣坛前,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这些人中的部分人,便会自发地向该坛走去,当格雷厄姆出现并发言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走向圣坛。

相关人员为什么要造这样的声势?答案很简单,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群众正自发地涌向那里的印象。为什么要造这样的声势?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相关人员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该件事情或者该项行为中,他们制造了一个“从众”的声势,即“随大流”。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看到一种行为有很多人进行时,心理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并作出判断,进而采取与其相符的同一种行为。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众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确的,人们参与到这样的行为中,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评价以及利益,甚至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受周围人做法的影响,也便不足为怪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独雁南飞,险必随之。与众不同是要承受很大心理压力的,人们正是畏惧这样的心理压力,所以,多数情况才会选择从众的思想以及行为。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当受众没有足够或者准确的信息时,他们也常常会进行模仿他人的从众行为。追随者越强大,越容易对他人施加影响。当人们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强大者,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进而跟随效仿,产生从众效应。从影响人的角度而言,便可以利用他人“随大流”的心理,为自己造声势,让其在你的声势中心甘情愿地为你服务。

为什么我们“欲得寸”,就需要“先进尺”

心理学家认为,在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遭到拒绝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对方答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留面子效应”,又被称作“欲得寸先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