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19785200000117

第117章 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7)

这就可以说明,小至2-3个月的小婴儿,都会比较长时间的记忆住学到的信息。但是,他们似乎不会主动提取记忆里的信息,除非他们被很明确地提示。由此推论,早期的记忆,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如果一个婴儿回到实验室,没有重现第一次的情景,他们就几乎无法提取最初学到的反应。这说明,婴儿最早的记忆是非常脆弱的。

常常有人说,孩子3岁之前没什么记忆。也许0-2岁的记忆,孩子没有办法表述出来,并不代表这段时间记忆是缺失的。而且这段时间的记忆,对人将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目前的研究也没有明确说法,证明这段有可能无法表述的记忆对将来的发展是不产生作用的。

虽然,刚才我们提到婴儿能记住一些信息,但是为什么当我们成人了,却很难回忆起3岁以前的一些事情?

专家们又做了关于“婴儿失忆”现象的研究。他们通过提问大学生一些问题的方法来进行。比如:你有一个弟弟,你妈妈去了医院生弟弟那天,你在哪里?你在哪里第一次看到你弟弟?等等。他们的结果表明,最早的有意义的记忆通常是2岁的孩子能记起妹妹弟弟的出生地点;3岁的孩子能记起搬家或者家人的去世。

研究人员又给9-10岁的孩子看他们幼儿园的朋友的照片,看他们能不能把记起以前的小朋友,结果发现这些孩子非常困难。为什么2、3岁的孩子有记忆,而小学生不能想起几年前他们的同学呢?

当代的研究人员认为,婴儿不使用语言,而成人使用语言。有可能婴儿时期的记忆以非语言的形式存储,当我们会使用语言之后,我们无法提取这些非语言的信息。2-3岁的孩子,刚会使用语言,也很有可能不以大孩子或者成人的方式来再现他们的经历。

通常,直到4岁以上,孩子才用叙述的方式来存储,记忆,处理他们的经历,而且往往有成人的帮助。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慢慢发现语言可以用来和人分享我的记忆。

由此推论,0-2岁之间,我们缺乏语言和自我概念,造成了最早期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好像是空白一片。

据此,专家们普遍认为,有个别的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能用语言描述出记忆中以前的事情,但孩子们所谓的记忆,大多是片段或者并不准确。当人长到四岁左右,认知机能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能够审视内在的自我。这时,孩子开始能够理解记忆了,并开始使用诸如“记住”、”忘记”等与记忆有关的词语。在这个时期,人的长期记忆系统才逐渐健全起来。因此,我们成年之后,再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时,一般只能想起三四岁之后的事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对幼儿时期的事情没有记忆,虽然婴幼儿也具有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在那个年龄阶段,长期记忆系统基本上还不能很好地运行。

对于人来说,“记忆”非常重要,“忘记”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无法忘记以前的痛苦经历,总是背着伤痛过日子,时间一长,将无法承受。但我们记忆系统,还会选择那些不好的记忆主动去忘记,人们的大脑真是奇妙。

手机号的三四四原则记忆法

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之一。经常使用手机的朋友也许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我们在记忆他人的手机号码时,通过是把11个数字拆分为3+4+4进行记忆,即三四四原则。

手机号码都是11位数字,人们为什么总是习惯用三四四原则,而不是四四三原则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呢?这恐怕要从人们的记忆方法秘密来说起。

每个人都赖以记忆所生存,却道不清说不明这个神秘的能力。人类所有的经验,都基于有记忆的存在而存在,人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行进,发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的智慧,一是记忆力,二是想象力。电脑能储存海量的信息,也能模拟很多场景,但它终究不敌人类。人脑所有的存储量和联想能力电脑根本不能相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有一个短时记忆,即给出一随机数字或字母,读一遍,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假如我们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我们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组块。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是一个魔鬼般的数字。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只有7±2,但使用“组块”的方法进行记忆的训练,信息量就会变大。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记忆手机号码,它是11位数,我们通常的记忆方法是三位四位四位。

一些外语单词我们也可将它们分拆成三、四组记忆,而不是七八个孤零的字母。一些背诵的课文段落,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四、五个意义群,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这是目前为之,记忆最科学的方法。

神奇的7±2效应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记住十几位数字。对于15位以上的数字,人们一般是不会去尝试将它记住的,因为人们很清楚,自己几乎记不住这么长的数字。如果人们能够清楚自己的记忆不是万能的,对于复杂、大量的信息有时候会无能为力。

每个人的记忆力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人识记的方向、目的、兴趣、动机、目标的不同。有人识记单词十分厉害,有人对数字十分敏感,有人记得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细节,有人能叫出遇到过每个人的名字。

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被扭曲的。也许,绝大部分读者可能都不会把十几个数字全部回忆出来。有人曾经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过实验,所有学生都不能写出全部,所能回忆出来的基本上是这列数字的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中间那几个数字很少有人能够想出来。平均每个人只能记住一半,也就是7个或者8个词。

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脑已经可以存储15个以上的单词了,可是发明电脑的人脑,却不能记住这短短的15个单词。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这些方向的记忆力都不是非常优秀,故认为自己没有天才之命,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学会如何记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此保持已经记过的东西。记忆的保持则要根据那条著名的遗忘曲线。记忆等于遗忘,它们实际上不是一对反义词,而是一对同义词。我们必须及时复习那些必须记住的知识,此时,这条遗忘曲线就有它巨大的用处。

因此,在学习之后,我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再进行复习,否则大脑中储存的所学知道,会因遗忘曲线而导致遗忘。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及时的复习,所学的知识在第二天就少了三分之二,第三天就少了五分之四。当然如果及时的复习,不停地重复,记忆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就增加了。

了解了记忆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地发展的记忆力,尽量往“天才”方向努力。

突击复习后痛快玩一天,考试成绩差多了

高考前的一段时间,老师往往是带领学生们进行一轮突击性复习,而高考之前的几天,学校总会给考生们安排一两天休息的时间,而家长们也总是要求参加高考的孩子好好睡上一觉。

但有的学生却担心睡一觉把知识全睡跑了。因为突击复习的时候,如果我们很可能会学习到天亮或者熬夜学习。一想到睡觉,我们也许会担心会忘记复习内容,想要熬夜学习,又担心因为困倦和疲劳而影响考试……到底睡不睡觉!哪一种选择会更有效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金森进行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将学习成绩相似的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给他们讲授同样的内容。下课后,要求A组的同学们马上睡觉,而给B组的学生们则不做其他要求,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第二天,对两个小组的学生实施了以前一堂课学习内容为主的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采取睡眠的A组学生的平 实验结果显示,采取睡眠的A组学生的平均记忆率达到了56%,而享受自由时间的B组学生的平均记忆率只有9%。造成这种结果是“倒摄抑制”的记忆本质。

“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换句话说,就是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

举例来说,当我们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当我们能熟练使用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又对我们回忆汉语拼音会有干扰,这就是倒摄抑制。

在上述实验中,因没有反复的学习时间而突击复习的时候,受到其他活动或想法的影响,使人的记忆力下降,所以学习完继续做其他活动的B组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记忆力下降,但是没有做任何其他活动直接入睡的A组则显示出较高水平的记忆力。

魏冬和栗晓都是高三的学生,他俩的学习都很优秀。每次模拟考试班级前三名中一定有他们两个人。按照这样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他们商定要考进同一所大学,各自学习自己最喜欢专业。

高考前一天,学校按照惯例给学生们放一天假。栗晓简单收拾一下,马上就回家了。在家待着也不出门,上午准备好考试的必备物品,下午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吃饭直接去考场。

魏冬想着这一天要好好放松,于是,他和几个同学先是打了一上午篮球,下午又去玩了游戏。回家后,又是洗澡又是收拾考试必备的物品,直到十点钟才休息。第二天早上是在家人的催促声中醒来的。

二十天后,高考的成绩出来了。结果出乎意料。栗晓的成绩非常好,可以选择一个知名的大学。而魏冬的成绩却比模拟考试低了100多分,只能上一个专科学校。魏冬的成绩让他自己和家人都很吃惊。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魏冬没能考好,就是倒摄抑制现象引起的。倒摄抑制主要表现为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

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即开始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材料的相似性减小到了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此后抑制作用便逐渐减低,到两种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作用就最小了。

当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在一个实验中被试在熟记词之后去解答算术难题时,结果使后来对词的再现降低16%,而去进行较为容易的任务(口算乘法)时,对同样一些词的再现就只降低4%。

“倒摄抑制”现象不仅出现在做突击复习的当天,而且产生在所有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记忆内容重要,情况又紧急,那么记住相关内容后,最好马上睡觉。第二天,只要轻松地再读一次,就可以得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因此,当我们在学习了重要的内容后,一直到考试前,最好尽可能地不做或少做其他的活动。

专业人士也有不专的领域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在使用新手机和便携设备时一筹莫展的痛苦体验,怀疑那些开发者是否真的把时间都花在让这些东西更人性化上面了。

杰基就认为自己是个为数码产品而苦恼的消费者。几年前,杰基工作的律师事务所给她和其他律师都买了一台新的掌上电脑。结果有一天我们喝咖啡时,她尖锐地批评这东西,质疑这东西真的是要让她的生活更加简单吗?杰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特豪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而且她在一家实力雄厚的洛杉矶律师事务所干的第一份工作就让她获得了好评。但她是个电脑盲,而且现在不得不适应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她讨厌所有迅速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杰基拿到这台掌上电脑的那天,她就捧着它,坐在厨房的餐桌上好好地研究了一番。几个小时以后她放弃了,然后这台掌上电脑就一直被她弃置在厨房的餐桌上。

上诉例子中,杰基虽然是专业的律师,但面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时,也显得很无力。其实,专业人士也有自己不了解的领域。

1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手机几乎可以人手一部。海因兹工作是预测这些数码科技方面的进步,同时还要测算这些进步是如何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那些开发并销售新的数码产品的人如何能预测到消费者学习使用这些产品所需的时间和遇到的困难。

海因兹询问销售人员、手机用户以及其他人来预计一名新用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掌握新手机的使用方法。没错,手机菜鸟的确存在,或者说至少他们在进行这项研究的时候,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存在的。在大家都提交了自己预计的时间后,海因兹就转去要那些从来没用过手机的测试对象现场学习使用手机。新用户只能跟着手机用户指南一步一步地学。海因兹一直盯着,看这些用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譬如在语音信箱中存下一条问候信息或者播放语音信箱中的信息之类的操作。然后她比较了新手们的学习时间和另一组人估计的新手能掌握手机使用方法的时间。

你可能觉得销售人员是预测专家。但是可惜的是,在这个实验中,销售人员并非如此。一定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专家们预测新手表现的能力。心理学将之称为“专长的魔咒”,专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一定就有很好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