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784500000097

第97章 揭开神秘信仰的面纱(1)

伏都教尸体还魂之谜

尸体还魂似乎是鬼神电影中的片段,可是在海地,就真的有“还魂尸”,而且还非常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伏都教原为西非土著宗教的一种,随着白人殖民者的贩奴活动的发展,伏都教随之从加纳传到美洲,并逐渐在当地的黑人居民中传播开来。在今西印度群岛中的海地和美国南部等地的某些黑人中还有信仰。“伏都”是伊维语vudu的音译,原意为“精灵”。该教崇拜精灵和巫术。他们的宗教仪式充斥着狂热和纵欲,在仪式上还举行蛇舞,而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还魂尸”了。

根据伏都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以复活死者。复活之后,死者并不会拥有自主意识,而是被举行复活仪式的人所操纵,如此复活的死者就叫丧尸。“还魂尸”是一种处于生与死的状态之间的活死人,海地人十分害怕它,甚至以他们的主神——蛇神左比(zombie)的名称来尊称还魂尸。

尽管长期以来,许多外国人只是把这些传说当做有趣的神话,但海地人对此却一直十分认真,他们对还魂尸的存在深信不疑。为了避免当还魂尸,不少海地人在埋葬亲属之前要先把死尸的喉管割开,或者在心脏中钉上一枚大钉子,其情形十分恐怖。

近一二十年以来,美国的学者在研究中美洲、南美洲热带丛林中土著流传的毒药和麻醉品秘方时,逐渐地对还魂尸的传说重视起来。他们认为“还魂尸”并不一定是真的死者复活,可能是用强力麻醉药物将人迷昏后,再利用幻觉药物跟催眠控制被害人的结果。

据传,在海地,有一个叫纳西斯的人,因为财产纠纷而被兄弟毒死,1962年经一家美国人开的名为施威泽的医院鉴定正式宣布死亡,在举行完葬礼之后就被埋进了坟墓。1980年,纳西斯居然返回了故乡,并且声称自己当了两年的还魂尸,被人买去在甘蔗种植园里做奴隶,以后又流浪了16年。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道扬博士对纳西斯做了全面的检查,得出了他“确实是被施行过还魂术”的结论。

在哈佛大学人种植物学专家戴维斯的努力之下,科学家们终于彻底揭开了流传已久的还魂尸之谜。戴维斯曾经花了9 年时间遍游亚马逊河流域的几十个印第安土著部落,目睹过许多传统秘方的奇效,也耳闻了不少关于巫师使用毒药的传说。到了海地以后,他弄到了好多种据说是能制造还魂尸的药粉。通过对那些所谓的“还魂药粉”进行药理学分析,,他发现,尽管各地巫师的配方千差万别,但都以河豚毒素为主。这种取自河豚内脏的药物含有剧毒,微量即可置人于死地,然而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却能使人有发热和兴奋的快感。显然海地巫师是掌握了一种恰当控制河豚毒素的方法,如果中毒确实太深,巫师也是还魂无术的。

除了河豚毒素外,某些还魂药中还含有蟾蜍毒素。这种毒素能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能引起人极强烈的幻觉。在海地炎热的气候之下,土著大都赤足行走,衣着也很单薄。施法者从巫师那里弄到一份毒药,涂在被害者的屋内外及床上、椅上和日常用具上,于是毒素便渐渐地通过皮肤渗入这个倒霉蛋的体内,使他心跳变慢、脉搏微弱,被人误以为死亡埋入坟墓。然后,巫师又悄悄地把他从坟中挖出,再让他吃一种含有山药和曼陀罗的药剂,使人从假死状态中苏醒,而曼陀罗则是传统的麻醉剂,正是它使受害者保持半昏迷的麻醉状态,于是成了任人摆布的还魂尸。

大多数还魂尸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地苏醒,但从此后他们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家人们已经把他们当做“死人”遗忘了,这些“还魂尸”有家难归,后来就无声无息地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遭遇。这样一来,本来很容易解开的还魂尸之谜也因此更加神秘莫测,即使是海地的土著也难知其详了。

虽然海地伏都教的还魂尸之谜已经真相大白了,但令人奇怪的是,海地巫师是如何掌握这些毒药的成分和机理的呢?有关还魂尸本身的许多问题也有待深入研究。

古代闪族 “圣树”之谜

以树作为图饰是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闪族中的树木图案绝大部分都具有严肃的宗教象征意义,那么,这些“圣树”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是现代人们所赋予的含义吗?

闪族人,即闪米特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生活在中东、北非得大部分居民,就是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在闪族文化中,树木是最常见的宗教图饰。古代闪族中的树木图案绝大部分都具有严肃的宗教象征意义,而不仅是作外观装饰之用。人们对于不少树木都怀有敬畏之感,有些树木甚至成为崇拜的对象,如枣椰树、橄榄树、石榴树等,这类树木都可以称之为“圣树”。

在亚述碑刻上往往可以看到面对圣树的有翼神祇,它一手持一锥形物,一手执一篮子。这个锥形物便是美索不达米亚盛产的枣椰子。枣椰子与居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它们可用以制造面包、酒和蜜。希伯来人用枣椰树象征正人君子,《旧约·诗篇》第92篇第12节说:“正人君子应像枣椰树一样繁茂,像黎巴嫩雪松一样旺盛。它们植于上帝的殿堂,成长于神的院庭。即使到了暮年,也仍然生气勃勃,永绿常青。”

《旧约·列王纪上》第6 章第29节提及,所罗门神庙内、外殿的墙上都装饰了枣椰树。这些枣椰树不仅是种装饰,更是对那些常做善事的正人君子的褒奖。当然,枣椰树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例如,《圣经》中以枣椰树征凯旋,阿拉伯诗歌中以此象征妇女的爱情,等等。

橄榄树的原产地是小亚细亚,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就种植于近东和地中海地区了,自公元前3000纪起一直是克里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和商品。据希腊神话记载,雅典城建成后尚未命名,波塞冬和阿西娜都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两人争执不下。诸神便作出决议:谁给予人类最佳的礼物,便能获得命名的殊誉。波塞冬用三叉戟击毁海岸而使之生出战马;阿西娜则用长矛击地而长出橄榄树。诸神判阿西娜胜,因为作为和平标志的橄榄显然比象征战争的马更有利于人类,因此该城从此名为“雅典”。

在《圣经》中,橄榄也是安全旅行的标志:诺亚与各种禽兽在方舟上躲避洪水,当过了9 个月洪水渐退后,诺亚便放出一口鸽子去探询水情。鸽子返回时,嘴里衔着一根新摘下的橄榄枝,表明上帝的愤怒业已缓解,水已退尽,人民平安了。橄榄树对于希伯来人来说,还是美丽和力量的象征。《旧约·杰里迈亚书》第11章第16节道:“上帝称你之名为‘绿橄榄树’,即华美,又结佳果。”《何西阿书》第14章第7 节则道:“他的枝条必延展,他的华美如橄榄树。”

葡萄树是耶稣本人最早的象征符号之一。《新约·约翰福音》第15章第1 ~5 节载耶稣对信徒们的话道:“我是真正的葡萄树,天父则是栽培者。他剪去我不结果的枝,涤净结果的枝,使之结出更多的果……枝子若不长在葡萄树上,就不会自行结果;你们若不在我里边也不会得道。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最初,在耶路撒冷神庙东墙上饰有一幅富丽堂皇的葡萄树雕刻,其枝蔓以金子制成,果实则用宝石镶嵌。公元70年,罗马将军维斯帕西亚努斯(此后的罗马皇帝)在征服犹地阿,夺得耶路撒冷后,便劫走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品,在罗马作为战利品展出。

在基督教中,不忠实的以色列人被称为“野葡萄”。《旧约·杰里迈亚书》第2 章第21节记载道:先知以上帝的名义说:“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全然是真种子。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在闪族文献中,石榴树常常被用作为许多古代仪式的宗教性符号。有人认为,希伯来语中“石榴”一词的读音(rimmon)即是同名神祇的名字。这进一步证明了石榴树的神圣象征意义。由于每只石榴果实中含籽多达数百颗,所以古人将石榴视为丰产和生命的标志。

此外,雪松、栋树、无花果树等等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树或树枝作为艺术图饰,尤其是作为具有宗教含义的象征符号,几乎见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之中。但是闪族中这些“圣树”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是现在人们所赋予的含义吗?恐怕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墨西哥土著宗教与基督教的神秘联系

地处美洲的墨西哥宗教何以与大西洋彼岸的基督教有诸多相似之处呢?它们是在两岸单独成长,还是有过接触或联系的呢?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老文明中心之一,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均为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创造。

当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墨西哥的时候,他们诧异地发现墨西哥的印第安宗教无论是基本教义观念还是宗教标志和礼拜仪式,都与基督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处美洲的墨西哥所产生的宗教何以与大西洋彼岸的基督教如此相像呢?它们是在两岸单独成长,还是有过接触或联系的呢?

在征服之初,西班牙人发现印第安宗教的某些标志与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很相似。据研究,印第安人认为十字架代表火神,所以也代表太阳神及其使者克扎尔科亚特尔,他们还使用带有十字架形钻孔的炉灶。与欧洲人接触初期,在没有天主教神父干预的情况下,查穆拉印第安人一直虔诚地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树立在圣胡安。查穆拉圣殿内院的三个巨大十字架。据说,西班牙人在尤卡坦和坎佩切等地玛雅圣殿内也发现了许多十字架。

在科苏梅尔,有用石灰和石块制成的十字架,它是该地雨神的标志,也是玛雅人契兰·坎瓦尔偶像祭司的精神支柱。此外,在瓦图尔科发现的另一个十字架,是按照琼塔尔印第安人传统树立起来的,至今还保存在瓦哈卡大教堂内。

据西班牙人研究,印第安人的某些宗教思想与基督教的部分教义也很相似。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三位一体”说,它宣称上帝是由圣父、圣子、圣灵组成的“三位一体”。上帝是圣父,是“天地的全能的创造者”;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也是上帝的“道”;道通过童贞女玛丽亚感受圣灵而受胎成为肉身,神采取人的形象,在人间传播福音,并通过自我牺牲,拯救世人。而墨西哥宗教也有与此相似的“三位一体”说,在尤卡坦半岛和恰帕斯地区,土著人也崇拜其万能的创造之神伊科纳,他们还崇拜一个子神巴卡布,他是伊斯切尔神的童贞女奇里维里亚斯之子。巴卡布受到鞭打和被戴上刺冠之后,又被埃阿普科钉在一个木桩上,但是第三天他复活升天,并与其父母团圆了。这个传说与基督教中耶稣的传说极其相似,难道两种宗教同处一门?

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也发现自己的祖传宗教和基督教信仰之间,特别是有关圣事仪式方面存在相似点。在印第安宗教中有像洗礼一样的仪式,按其教规,出生8 或10天的婴儿就要接受某种沐浴,并给他们取名。此外,如是男孩,祭司就给一个圆盾或一支箭;如是女孩,则给一把小扫帚。基督教的洗礼与印第安人的宗教仪式如此接近,连传教士们对此都感到惊讶。

总之,从宗教的标志、观念和仪式来看,美洲土著宗教与基督教有很多相似的成分:十字架、洗礼和圣水等。美洲土著宗教还有与基督教相似的诺亚方舟与洪水、人类始祖(西瓦科亚特尔)等传说。

美洲印第安宗教与欧洲基督教远隔重洋,应该说是在极其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们却有如此众多的相似点或相通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基督教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土著宗教很少有这么多的相通点呢?是古代或中世纪基督教传播的结果吗?但是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基督教曾传播到美洲。

数字“三”的象征意义

在一般人看来,“三”只是个普通的数字,平淡得没有特别的含义,可是在宗教典籍中,“三”都被赋予了严肃的意义。

《圣经》中有许多地方提及数字“三”:《列王纪上》17章21节:伊莱贾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说:“我的神啊,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历代志上》21章12节:迦得向戴维转达耶和华的意见,“耶和华如此说,你可以随意选择,或三年的饥荒,或败在你敌人面前,被敌人的刀追杀三个月,或在你国中有耶和华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华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毁灭。”《但以理书》6 章10节:但以理“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创世纪》40章10~23节:法老的酒政梦见了一棵长有三股树枝的葡萄树;约瑟便将3 股树枝解释成法老将在3 天内让酒政官复原职。《出埃及记》2 章2 节:摩西的母亲生下他后,曾将他藏在家中三个月。《出埃及记》3 章18节:以色列人将要求埃及王允许他们往旷野作三天旅行,以祭奉耶和华。《约拿书》1 章17节: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乔纳,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