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为何盛行裸体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人们在沉浸于这些雕像的力与美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呢?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现代人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的?裸体造型艺术何以如此普遍?这一问题曾困扰了人们几个世纪,直至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之中。
大多数人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和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体育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战争很频繁,武器又不是很先进,作战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强壮,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男子),为了守卫自己的城邦,要经常锻炼身体。为了遗传的因素,甚至把那些有些缺陷的婴孩直接处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那些身材健壮,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的男子就被视为英雄。
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古希腊是一个体育盛行的时代。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希腊人的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接受体育训练。在当时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斯巴达的女青年参加运动会,也常常是全裸的。对于运动会上的优胜者,人们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诗人为他作诗,雕塑家为他塑像。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地成了当时的艺术主流,而那些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美丽的肌体都可成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型。因此人们认为,正是因为体育的盛行,古希腊才产生了如此多的裸体雕塑。
还有人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较为突出。这种以性为主的裸体美,是由于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赐物,生命与欢乐的源泉。
美国学者伯恩斯教授、拉尔夫教授在其力作《世界文明史》中说:“希腊艺术所表达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它是把人文主义象征化 ———即是把人视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而加以赞美。尽管许多雕刻描绘神,但这一点也不减损人文主义的本质。希腊人的神是为着人的利益而存在。所以他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在他们看来,希腊的裸体艺术和他们的审美观念有关,表现人体的美术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万物之中,数人最美,所以在竞技场中会出现欢呼雀跃的裸体群。从总体上来说,希腊雕塑的裸体,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当审美观念一经形成,往往会逐渐离开了原来的实用目的,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于是,裸体雕塑就大量地出现了。
古希腊裸体雕塑展现了人体不同寻常的美,如《大卫》、《掷铁饼者》、《维纳斯》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及对美好生活的寻求。无论它们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成为裸体的,但其中的美都是无法忽视的。
断臂维纳斯之谜
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着裹在下身的披布……
古希腊人神话传说中一个叫阿佛洛狄忒的女神,她专司“美”和“爱”。在古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她称为“维纳斯”。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耕地时,发现一个洞穴,并在洞穴中挖掘到了一尊女性雕像,这就是“断臂维纳斯”雕像。法国驻希腊代理理事路易·布莱斯特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即向法国公使利比耶尒侯爵作了报告。侯爵以高昂的代价从农夫手中买下了这座雕像,价格高达2.5万法郎,又把它装上法国军舰,偷偷运往法国。现在这座雕像就陈列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珍品之一。
虽然这是个半裸的女性雕像,但是她优美、健康、充满活力。雕像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呈现出一种绝世的成熟的女性美。她的面庞呈椭圆形,鼻梁垂直,额头很窄,下巴丰满,洋溢着女性典雅、温柔的气息。虽然衣裙遮住了她的下肢,但人体动态结构准确自然,艺术家的不凡技艺尽在其中。她那微微扭转的身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体态,显得大方甚至“雄伟”。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残断,但雕像整体仍给人以浑然完整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人们不仅惊叹于维纳斯之美,也充满了对她的疑问和困惑。她是谁?她的制作者又是谁?她的手臂哪里去了?
由于这座石像的脸型很像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所以这件作品又叫做“克尼德斯的阿佛洛狄忒”。正因为两件作品有相似之处,很多人断言她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件作品的风格符合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雕塑家菲底亚斯或菲底亚斯学生的作品。此外,还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维纳斯”只是一件复制品,是公元前4 世纪某件原作的复制品,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关于“维纳斯”的创作者究竟是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维纳斯”被发现以后,人们曾经在同一座洞穴里找到过一些臂与手的残碎石片,但这些究竟是不是“维纳斯”的手和臂的残片呢?谁也说不清楚。断臂之前她又是怎样的姿态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德国考古学家福尔托温古拉设想,女神的左手向前伸,小臂搁在一根柱子上,并且她的手掌里握有一个金苹果,右手下垂按住已坠落在下腹部的衣裙。还有人认为维纳斯的左手前伸,握着一面盾牌,右手腾空略向下垂,但是并不按住衣服。一百多年来,许多雕刻家都曾想给她复原双臂,但无论如何都有一种画蛇添足之感,没有断臂时那么美了。“断臂”给这座雕塑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更增添了她的残缺美。人们在发挥无穷的想象力试图去解开“断臂”之谜。
美神维纳斯的断臂成了世界艺术史的不解之谜,也许这个谜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沙漠壁画”究竟何人所作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里却有美轮美奂的岩石壁画,是谁在什么年代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壁画群?刻制巨画又为了什么呢?
从地球的上空俯瞰地球,人们会发现一大片黄色的世界——它就是几乎占去非洲面积一半的撒哈拉大沙漠。然而,在这极端干燥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远古大型壁画。今天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于稽考,而且对画面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于是,这些“沙漠壁画”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1850年,德国青年探险家因里希·巴尔斯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画面色彩雅致和谐,栩栩如生,不过上面没有骆驼。由于缺乏考古知识,当时他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1933年,法国骆驼骑兵队来到沙漠,偶然在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都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这些壁画五颜六色、色彩雅致,生动地描绘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如朴素的家庭生活、狩猎队伍、吹号角赶着牛群等。画面上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现在只能向南1500多公里的草原上才能找到的动物,但是另外还有一些显然已经绝迹的飞禽走兽。这一消息一公布于世,便立刻引起了世人注意,许多考古学家、考察队纷至沓来。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000年的更多的岩画。
1956年,亨利·罗特率法国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了1 万件壁画。翌年,将总面积约合11.6万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在沙漠中还发掘出了100 多个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来看,大约距今一万年至4000多年前,撒哈拉并非黄沙一片,而是大草原、草木茂盛的绿洲。这里曾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植物茂盛,百花争艳,飞禽走兽出没其间,俨然不同于今天的风沙遍地。当时有很多部落或民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描绘最多的当数雄壮的武士形象。壁画中的武士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呈飞驰状。从内容上分析,很可能当时人们很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或者用画来鼓舞情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还有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有的站立、有的行走、有的狂奔、有的跳跃,还有怀孕的和受伤的,有些动物身上还画有长矛、箭头或者棍子打伤的痕迹。在动物的形象中,马的数量较多,有两匹马拉着战车飞驰的场面。在撒哈拉壁画群所描绘的动物中,最多的要数聚集在水边的牛群,画面色彩丰富,其中尤以牧牛彩色画和雕刻画最为精美。描绘牧牛形象的壁画之多,也可以证明是大草原。此外,还有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然而作为“沙漠之舟”,骆驼的壁画只在极少数地区才有发现,而且根据碳14的测定,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是后期的作品。在前期的壁画中,没有骆驼的形象。当成为沙漠后,约在公元前400 年至公元前300 年左右,骆驼才从西亚来到撒哈拉,这正是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拓的时期。
据此,有些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约6000多年前,曾是高温和多雨期,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繁殖起来。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气候变异,昔日的大草原终于才变成沙漠此时是撒哈拉的骆驼时代。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还有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手印、足印和稀奇古怪的图印,这就给撒哈拉壁画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恩阿哲学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发现一幅壁画,画中人都戴着奇特的头盔,其外形很像现代宇航员头盔。为什么头上要罩个圆圆的头盔,这些画中人为什么穿着那么厚重笨拙的服饰?
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
米开朗琪罗以谁为原型塑造了《摩西》雕像
雕像《摩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闻名于世的杰作,关于它的原型是谁,五百年来,人们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他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迦南。神借助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在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教皇裘里亚斯二世的墓前有一尊摩西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杰作。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摩西是一个充满神气的领袖,画面上摩西以沉思和明哲的神情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那充满睿智和活力的脸部,鲜明地反映着爱与恐。他的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头发很短,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臂与手的血管突得很显明,像是老人的。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他各部不相调和,占据了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
《摩西》大体的动作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时佛罗伦萨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那么,摩西雕像的原型是谁呢?
有的说原型是教皇尤里二世有人说《摩西》的原型是教皇尤里二世。据说在十六世纪初,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向往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希望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当时盛名在外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招来为他工作。他不仅拨款派米开朗琪罗到采石场挑选大理石,还常与米开朗琪罗谈论陵墓修建的事宜,并商定其中的雕像的含义。因此,米开朗琪罗极有可能以尤里二世为原型来创作雕像《摩西》。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琪罗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