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19784300000074

第74章 巴菲特投资哲学(8)

股民在购入股票时,应该分析该股是价值投资还是热点投资。如果是价值投资,就要长期持有,切忌频繁换股;如果是热点个股,一定要密切关注大盘和个股走势,不要接最后一棒。对于散户来说,若没有专业知识和判断局势能力,最好坚持长期投资,频繁换热点股容易被套入深渊。

大量的股票市场实证研究表明,虽然股市短期内会剧烈波动,但长期会向价值回归。知名的研究员希格尔、威娜等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如一周或一月,但对于较长的时期来说,股票收益则显示出负的序列相关性,比如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简单地说,也就是经过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原来上涨的股票会反转而下跌,而原来下跌的股票会上涨。

以下引用两项著名的关于美国股市200年和100年波动的研究结果来进行说明:

希格尔的研究表明,1802~1997年的近200年间,股票投资收益率在很多时候都会偏离长期平均水平,但是长期股票实际平均年投资收益率非常稳定,约为7%。

巴菲特以100年详细的历史数据解释说明了为什么1899~1998年的100年间美国股市走势经常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他认为美国股市20年整体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约为6%~7%左右,但短期投资收益率会在利率、预测投资报酬率、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断波动。

既然投身股市,就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每日股票的涨跌,你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并难以自拔。记住:战胜股市的秘诀是忽视短期的波动,购买未来。

作为价值投资者,锁定目标个股介入之后,要做的操作就是坚定持有,在目标值未达到的情况下,坚定持有,而不是三心二意。来到这个市场上,大家都是为了资金增值,假如有明确的公司价值的评估,而且公司业务持续向,好不断发展,你要做的操作就是在安全边际买入,坚定持有。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策略,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越是简单的反而才是真理。频繁换股是牛市大忌,股市中有许多投资者,时刻热衷于追逐热点,频繁换股。可短线套利炒股不是一般人能把握时局的,毕竟股市千变万化,当你频繁换股操作,若落后热点一拍,落入热点陷阱,只会跌得鼻青脸肿。其实,在牛市中频繁换股是大忌,牛市表示行情已经进入了一个上升阶段,虽然在上升的过程中会频频出现一些盘中跳水的动作,但可将其当做是一种盘中压缩上涨速度的倾向,应该坚定持股信心,等待上扬是最佳策略,而不能频繁换股。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步入全流通时代,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品种的出台,优质企业上市带来的整体投资价值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积极跟随市场转型,学习成熟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无疑是应该长期提倡的。只有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舍弃盲目的非理性炒作,我们的牛市才能更加长久,我们的资本市场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事实证明,价值投资才是一个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无论是在低迷的市场还是泡沫横飞的市场。投机可以促进一个市场的活跃性,却无法维持一个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

【巴菲特如是说】

记住股市大崩溃。即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的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使巴菲特逃避过一次次股灾,也使得机会来临时其资本迅速增值。但很多投资者却在不清楚风险或自己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下贸然投资,又或者由于过度贪婪的缘故而失去了风险控制意识,没有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即使在牛市中,也要通过稳健投资降低系统性风险。”对于近期股市的大幅振荡,有关专家认为,尤其是那些对市场风险缺乏深刻认识的新股民,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是很重要的。下面故事中的所谓股市高手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股市风险,没有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最终血本无归。

1996年,老李与同学老王一起来到深圳,他们一起谋划着自己的未来。老李一直是个较踏实的人,当时老李凭借自己的勤奋,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工资虽不算高,倒也干得很顺;而老王眼看着南方的繁荣,想起自己一无所有,于是干起了炒股的行当。1996年的中国股市是个大牛市,凡炒股的人,大多小有收益,老王也不例外。他是个狡猾的人,通过游说,他融到一笔资金,代理别人炒股,很快,赚到一笔不少的钱。九月份,他买了2万5千股的深万科,7.45元买入,运气也好,买入后就上涨,老王天天喜形于色,索性辞掉了工作,整天往证券公司跑。1996年12月初,他又鬼使神差地将股票在15元附近抛掉,净赚十几万。

然而,1998年,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王的股票被严重套牢,甚至于讨债的人追得他不敢回宿舍。2000年,他虽然又赚了一些,然而,终究逃不过2001年中国股市惨跌的命运——他已经亏得连食宿也不能保障了,而此时的老李,早已跳槽成了一家外资企业华南地区的销售主管。

故事中的老王,在1996年9月到12月短短三个月时间,资金翻了一番。如果按照这个资金收益率计算,他的年资金收益率是400%,的确是高手啊。可是这位高手并没有赚到巴菲特那么多钱,其结果是不但把从股市里赚来的钱又还回股市了,而且老本也亏了,最终破产了。

究其老王亏本的原因,与他没有风险意识,没有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在中国股市这样高波动性的市场中实现资本的增长,必须通过深入的研究,顺应股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追求稳健基础上的增值。

中国股市波动幅度要高于世界主要股市,甚至高于其他新兴市场。据统计发现,自1991年发展股市以来,至2003年3月,上证综合指数月收益率标准差为22.13%。

而在1802~1975年的近200年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月收益率标准差相当稳定,介于1.5%~8.8%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3.5%~5.3%之间;1976~1991年间,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股票月收益率标准差中,除了阿根廷、智利在15%~20%外,其他国家均低于15%,大大低于中国的22%。

投资就像长跑,不在一朝一夕的领先。在长跑中运用更多的是“耐力”,一味地追求“爆发力”,必将过度地浪费“体能”,终致前功尽弃。同样,证券市场中能够最终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注重稳健的投资者。

不要忽视阅读的重要性

【巴菲特如是说】

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这样概括自己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由此可见,巴菲特对阅读是多么的重视。阅读是巴菲特获得信息和学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巴菲特8岁时,就开始阅读他父亲放在家里的股票相关书籍,他对股市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制作表格追踪股价的涨跌。后来,通过阅读那些投资大师的著作,巴菲特获得不断的提高。

巴菲特大量阅读与上市公司业务与财务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此基础上才非常审慎地选择投资对象。

巴菲特并不仅仅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这些公开披露的信息,他从年报中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认为可以这样进行阅读:“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后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到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当你读完这些材料之后,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这是一个调查的过程,就像一个新闻记者采访那样。最后你想写出一个故事。一些公司的故事容易写出来,但一些公司的故事却很难写出来,我们在投资中寻找的是那些故事容易写出来的公司。”

巴菲特从一些非常优秀的财经书籍和杂志中学习到的东西比其他渠道要多得多。巴菲特认为,没有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资者。

巴菲特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研究公司的业务与财务的。

首先是公司业务研究。巴菲特首次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产生投资兴趣时,他是这样做的:“我阅读了许多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我从BESTS(一家保险评级服务机构)开始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还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公司年度报告。我一有机会就与保险业专家以及保险公司经理们进行沟通。”

其次是财务分析。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巴菲特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没发现在投资中高等数学有什么作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正如巴菲特所说,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

去阅读你手中可以拿到的任何资料,让你的大脑被相互竞争的主意和观点充实得满满的。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哪些观点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当你在思考购买一只股票时,应该考虑是否愿意购买下整个公司,而不仅仅是该公司的股票。这种思考方式能令你更好地去了解一个特定投资所面对的机会和风险。

在佩服巴菲特对企业会计报表的财务分析能力的同时,想想我们很多投资者往往非常重视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每股收益等数字,却很少有人能够分析出这些数字是否正确、有多少水分、赢利来源是什么、能否持续等。

实际上,分析企业会计报表是选择投资对象的前提,不懂财务的人最好不要做投资。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想着股价如何如何,却忘记了分析支撑股价的公司资产、赢利、现金流量等基本面如何,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财务,却自以为很懂投资。我们自以为像在电视遥控器上按下频道代码就能找到想看的频道那样,只要知道公司的每股收益等主要指标就可以准确判断公司股票的价值。

实际上,作为一般投资者,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Beta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你只要进行大量与投资公司相关的阅读就够了。从阅读中获得重要的信息和有用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巴菲特如是说】

你尽管可能拥有出色的数学、金融及财会知识,但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绝不可能在投资中获利。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凭借他的投资方法实现了必要的情绪分离。他关注的是企业的质量。他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资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标准。如果是,他会高兴,不管市场如何评价它们。如果他持有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他会把它卖掉,不管市价如何。投资市场与人们的情绪总是息息相关的。投资大师一般都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不管市场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他们或许会快乐或悲伤,或恼怒或激动,但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可是很多投资者在事后谈到自己的某些投资行为时,都不无后悔地说什么“我如果不那么早卖就好了”、“我如果不那么着急抛售就好了,也不会亏那么多了”、“真不应该听某某的意见,上了大当”,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你的金钱一旦通过合法的途径转到了别人的名下,你就不可能再要回来了。

情绪使投资者常常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人曾将道·琼斯指数比作是人类的脑电图,其波动的线路则反映出我们所能得到的及经过我们充满希望与惧怕的梦想过滤的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每一个投资者,同时也使他们互相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人们之间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加强,形成更大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力量。身处投资市场的大多数人都明白,那些轻率地跟着别人蜂拥而上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无论买进或是卖出,在表面上看来,这些行为似乎都像是随着市场的脉动而动,而实际上产生的结果却是你“赔了夫人又折兵”,从而得不偿失。可是,有人将投资市场上的这种“明知故犯”的情形称之为群体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在许多人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只有少数头脑冷静、能够深切洞悉他人行为与动机的人才能抵制这种本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