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19783600000022

第22章 永葆健康的心灵(3)

对于有抑郁心态的人,所有这些怜悯都不能穿透那堵把自己和世人隔开的墙壁。在这封闭的墙内,人不仅拒绝别人哪怕是极微小的帮助,而且还用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在抑郁这座牢狱里,拥有抑郁心态的人同时充当了双重角色:受难的囚犯和残酷的罪人。正是这种特殊的心理屏障——“隔离”把抑郁感和通常的不愉快感区别了开来。尽管在抑郁的牢狱里你是孤独的,但抑郁也不单纯是孤独感,它还是一种隔离,这种隔离改变了你对周围环境的正常感觉。

抑郁被称为“心灵流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抑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且较长时间的抑郁会让人悲观失望、心智丧失、`精力衰竭、行动缓慢。患了抑郁症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无力自拔,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出抑郁的阴霾,重见灿烂的阳光。

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是,小小的烦恼,只要一开头,就会渐渐地变成比原来厉害无数倍的烦恼。——马克·吐温

可怜的柴可夫斯基

忧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无论是考虑你自己,还是考虑世界或未来,任何事物看来都处于同样的阴郁而暗淡的光线之下。

哈佛大学音乐系的学子们都熟知下面这位巨人的心灵挣扎史,他就是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代表着19世纪末的作曲家,他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者。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个忧郁症患者和忧郁狂——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承认——直到死前几个月,他还未能适应自己的天性。

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痛苦的,而他的这些痛苦与他抑郁、痛苦的生命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童年时的柴可夫斯基就表现出了忧郁、敏感、性格内向的特质,据他的家庭教师芳妮回忆说:“他极其敏感,所以我必须小心地对待他,一点小事也会深深伤他的心。他像瓷器那样脆弱,对于他,根本不存在处罚的问题,对别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当回事的批评和责备,也会使他难过半天。”

青年时代起,他那敏感脆弱的性格,就深切地感觉到现实社会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他的怀疑主义和他那宿命论的思想,使他在落日的余晖里孤寂地去寻找对人生的妥协,音乐成了他蜗居斗室自我拯救的唯一生存方式。

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他的生活有种种不如意,种种波折让他忧郁不堪,而忧郁又让他更加走向痛苦。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几次精神崩溃时都想到了自杀。在令人厌烦的社交活动中,忧郁像鬼魂那般死死地与他纠缠。这种性格自然会表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上。他总能写出一些眼泪汪汪的调子和伤感情怀的旋律。这种又酸又苦的忧伤和哀愁,影响了他中后期的许多作品。然而,忧郁症在某种情形之下,会转化为与症状完全相反的狂躁症倾向。这种反差极大、两极摆动的精神断裂,间接造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许多断裂。很多作品中的一些优美旋律,常常被粗暴地打断,接踵而来的往往是跌跌撞撞、迅疾跳跃的不稳定音型。过去的评论家只认为他不善于构造交响的逻辑大厦,只是听凭他的情绪系列的相互交替,而且把这种交替变成是一种性格上的对比。实际上,这并不是音乐结构的问题,而是音乐家的心理程序对作品程序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失去自我控制的断裂,而非局部和局部之间技巧性的衔接问题。尤其是在他晚年作品中,我们分明能感觉到那种响亮中的空虚,那种紧张中的惶恐,那种狂躁中的沮丧,那种虚假镇定中真正的绝望!

忧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无论是考虑你自己,还是考虑世界或未来,任何事物看来都处于同样的阴郁而暗淡的光线之下。柴可夫斯基的忧郁人生和创作让我们不得不回想自己的过去,记忆中充满着一连串的失败、痛苦和亏损,而那些你曾经认为是成就或成功的事情,以及你的爱情和友谊,现在看来都一文不值了。你的回忆已经染上了忧郁的色彩。一旦戴上这副黑色的滤光镜,你就再也不能在其他的光线下观察任何事物。

一个成功的人生应当是快乐的,而一颗快乐的心灵则必定是要健康的,因此甩掉忧郁的纠缠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一个人的思虑过多,就会失去做人的快乐。——莎士比亚

活在今天

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就行了。

1871年春天,一个蒙特端综合医院的医学学生偶然拿起一本书,看到了书上的一句话,就是这话,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它使这个原来只知道担心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自己将来的生活何去何从的年轻的医学院的学生,最后成了他那一代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翰·霍普金斯学院,被聘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他死后,用厚达1466页的两大卷书才记述完他的一生。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而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看到的由汤冯士·卡莱里所写的那句话:“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来,而是重视手边清楚的现在。”

现代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了现代生活的错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医院里半数以上的病床都被精神病人占据着,而这些人大多是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而精神崩溃的。可是,如果他们谨奉箴言“不要为明天的事忧虑”,谨记威廉·奥斯勒的话“人只能生存在今天的房间里”,就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满意地度过一生。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来,而是重视手边清楚的现在。

——威廉·奥斯勒

水管工的“烦恼树”

栽上一棵“烦恼树”吧,当你苦恼的时候,可以向它倾诉;当你愤怒的时候,可以向它发泄。

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教授,他的家乡在肯塔基州。父亲是一名农场主,罗伯特教授的父亲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先是因为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1吨的老爷车趴了窝。他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管工没有马上进去,他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的枝杈。待到门打开,水管工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喜气洋洋地招待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烦恼树”是枕边倾听的耳朵,可以听到你的苦恼,“烦恼树”是亲昵的拥抱,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烦恼树”又是温暖的微笑……栽上一棵“烦恼树”吧,它不一定在家门前,可以是无形的,栽在心田一角;可以是有形的,像水管工的“烦恼树”一样,可以是向朋方倾诉,也可以是日记本里的宣泄。

苦恼的不独你自己,人人都有某些苦恼,只是形式各异罢了。——池田大作

商人的“后退计划”

人生并不总是向前,有时退后反而更能看清目标。

有一次,卡耐基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商人,在他身上学到了一个应对紧张的技巧。

当时,那个商人就坐在卡耐基的对面,坐下后便把各种文件拿出来,把前面的台子摆满了。

但是在办公之前,他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张明信片大小的黑色牌子,上面有几个白颜色的大字——“后退的计划”。他把牌子放在桌上后,便开始工作了。卡耐基觉得很好奇,忍不住问他:“我看过很多‘向前的计划’之类的牌子,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向后退的计划。”

那个商人笑着说:“这个牌子主要是为了提醒我自己,我需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

“为什么是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呢?”

“因为,”他说,“向后退的计划包含了一种特定的目标。你选择了一个目标,再想象完成时的景象。然后,做一个后退的计划,你便可以知道何时从何处着手进行。”

当你感到做一件事情时间十分紧张时,你也可以试着给自己制定一个后退的计划。有进有退,有张有弛的生活才是健康的。

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