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19783600000013

第13章 走出自闭的世界(3)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请记住这个原则:真诚地关心别人。——卡耐基

大难临头时的两位朋友

人的生活离不开爱,但要获得真正的爱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

两位朋友正走在路上,突然闯出一只熊。当熊还未发现这两个人时,其中一位就奔向路边的一棵树,爬上去,藏在枝叶间。另一位不如他的同伴敏捷,已无法逃脱,只好躺在地上装死。熊走上前,嗅遍他的全身,而他一动不动,屏住了呼吸,因为据说熊从不吃死人。果然,这只熊以为他是一具死尸,就走开了。危险过去之后,躲在树上的那位朋友下来,问他的同伴,熊把大嘴凑到他耳边,跟他小声说了些什么。这位同伴答道:“它告诉我,以后再也不要和一遇到危险就抛弃你的朋友同行。”

能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人生的知己,也才是真正的朋友。英文谚语中有一句:“A Friend indeed is a friend inneed。”也是说患难中见真情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足见不论是在哪儿关于朋友的定义都有惊人的一致。

那些平日里呼朋引伴,一到大难临头就各自飞的人如何能算得上朋友呢?美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巨人,他们是来自哈佛的爱默生与梭罗,他们用一生的友谊与友爱向世人诠释了怎样才算是爱,如何才能摒弃灵魂的丑恶。

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西塞罗

把爱分一些给别人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有一位守墓人一连好几年在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的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你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喜欢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香。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地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的。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说,“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也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我找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并重新唤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

一个活着的人,心里只有阴暗和悲观,而看不到世上其他的人们,这个人的心灵其实已如枯草般衰落、死亡。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美丽的世界,鸟语花香的环境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爱别人,爱所有人,每个人都如此,这世间才会美好,才值得留恋。

希望与生命常相伴随。——塞万提斯

救人终救己的丘吉尔

帮助他人的人能从他人的感激中得到快乐。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哭声,赶快跑去,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他来不及思量,赶紧跳进去,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出来。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一位优雅的绅士走出来,自我介绍是那个被他救了的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那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外走进来,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此前,这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有了盘尼西林,他得救了。绅士是谁呢?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帮助他人有时就是在帮助自己,能够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人内心也是洒满阳光的。他将因此而感到强烈的快乐,雪中送炭总是比锦上添花要让人难忘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爱默生

两根蜡烛

想让自己的心灵照进阳光,先要打开一条对外的缝隙。

汤姆是一个工程师,在生活中屡屡受挫,虽然人过中年,但事业还是一无所成,因此他常常无端地发脾气,抱怨别人欺骗了他。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这个城市令我失望,我想离开这里,换个地方。”无论朋友们如何相劝,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和妻子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楼。汤姆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周围的邻居未曾在意。

一个周末的晚上,汤姆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间,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汤姆很后悔来的时候没有把蜡烛带上,只好无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来。

门口突然传来轻轻的、略为迟疑的敲门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

“谁呀?”汤姆在这个城市并没有熟人,也不愿意在周末被人打扰。他很不情愿地起身,费力地摸到门口,极不耐烦地开了门。“你有蜡烛吗?”

“没有!”汤姆气不打一处来,“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真是麻烦!”汤姆对妻子抱怨道,“讨厌的邻居,我们刚刚搬来就来借东西,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就在他满腹牢骚的时候,门口又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门口站着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只是手里多了两根蜡烛,红彤彤的,就像小女孩涨红的脸,格外显眼。“奶奶说,楼下新来了邻居,可能没有带蜡烛来,要我拿两根给你们。”汤姆顿时愣住了,他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谢谢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们!”

在那一瞬间,汤姆猛然意识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对别人的冷漠与刻薄。

屋子亮了,心也亮了。

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对你冷漠,也不要抱怨这个社会缺乏人情味,打开冷漠的心锁,积极去交往,你就能够走出人际的孤岛,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暖。

交往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游戏。——爱默生

爱说“早安”的传教士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有一个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不论见到谁,他总会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小镇上一个叫贝特的年轻人,对传教士每天早晨的问候,反应很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然而,面对贝特的冷漠,传教士未曾改变他的热情,每天早晨依然给这个年轻人道早安。几年以后,德国的纳粹党上台执政。传教士和镇上的犹太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军官,在队列前挥舞着指挥棒,叫道:“左、右。”指向左边的将被处死,指向右边的则有生还的希望。轮到点传教士的名字了。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与军官的眼睛相遇了。传教士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早安,贝特先生。”

贝特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仍禁不住说了一声:“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然后,贝特果断地将指挥棒往右边一指。

传教士获得了生的希望……

有时候,一句温馨的问候可以唤醒一颗冷漠的心灵。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微笑,充满爱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

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

两片海洋的故事

付出与回报的互相循环,让人间充满温暖人心的力量。

哈佛一位欧洲文学史专业的教授曾给学生们讲过一个关于两个海洋的故事。

以色列有两个内海——加利利海和死海。

死海在海平面下392米的低处,它的周围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对岸则是约旦的领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盐分,盐的比重很大,当人掉进去时,身体会自然浮起而不会淹死。死海的水中无鱼,也没有其他任何生物。

加利利海是一个淡水湖,里面含有很多生物,因耶稣基督曾在此地渔猎而享有盛名。海中盛产一种“圣彼得鱼”,这种鱼虽然外观丑陋,可是肉味鲜美,已成该地名产。加利利海边餐厅林立,都以售圣彼得鱼为主,来游览的旅客们常常因此大饱口福。

加利利海的岸边,老树枝叶茂密,树上百乌云集,啼声悦耳,真是一个充满生趣的美丽世界!

相形之下,死海就没有这么活跃。死海没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围也没有半棵树,更听不到鸟儿的歌声。连死海上空的空气,都让人觉得沉重。从来没有一只住在沙漠上的动物,到岸边去喝水。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其命名为“死海”吧。

两者为什么形成如此差别呢?

先哲们的解释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只知收,而不知出。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后,又流了出来,最后归之死海。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东西,也会给别人多少东西,所以它经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后,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只知进而不知退,因此它才会有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世间万物这个道理都说得通。只有索取都不懂得付出的人,最后会疲于获得。

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罗曼·罗兰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心灵是一座宝库,在那里只应留有美好与智慧而不是收藏垃圾。

有一位哲学家将自己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要在那里对他们讲最后一课。在草地上,他对学生们说:“10年苦读,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数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一个人若要心灵自由,就要忘掉猜疑、仇恨等困扰心灵的痛苦。忘掉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内心重新种下幸福与欢乐的种子,就像在杂草地种上庄稼一样。

太阳底下所有的痛苦,有的可以解救,有的则不能,若有就去寻找,若无,就忘掉它。 ——金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