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代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食谱
19782700000024

第24章 龙吟虎啸气如虹——御医推荐给皇帝的祛病强身食谱(1)

第一节吃出祛病健体方

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调治、调理、调养为特点,主张调和阴阳,适于四时,强身健体而保持自然常态。

中医认为,身病的祸根是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外感六淫(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会造成阴阳不调,如长期劳累伤真阴,焦急伤真阳等;心病的祸根是内伤七情,喜、怒、悲、思、忧、恐、惊,如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暴饮暴食等,危害不可轻视。

《黄帝内经》认为,饥饱失常、五味偏嗜是造成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灵枢》);“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辟。”

明《本草纲目》中记载:“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可见,饮食过用最终均会引起脾胃损伤、瘴热内生、气血阻滞,造成疾患的发生。

因此,在饮食养生中,应做到中和、节制。中和就是要掌握适当的度,不能太过或不盈。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说:“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清代医家石成金认为:“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软些。”

另外,食补也应因人而异。譬如阿胶、桂圆之类滋补气血的补品,对于脾胃、消化不好的人就不适合,非但不能强身健体,而且会影响食欲,中医称为“虚不受补”就是这个道理。人参、鹿茸虽然高级,但阴虚体虚的人也不能享受。有的人吃了人参流鼻血、有的服用鹿茸全身燥热,都说明大补大温之品有益也有弊。可见,进补也不可乱吃。

祛病强身类食物:

玉米、红薯、洋葱、丝瓜、番茄、黄豆、胡萝卜、大蒜、芦笋、苦瓜、芝麻、黄瓜、莴笋、菜花、白菜、南瓜、茄子、海带;苹果、菠萝、大枣、猕猴桃、山楂、杏、柚子、核桃、龙眼、无花果、菱角;茶叶、动物肝脏、鱼类、鳖、禽蛋类、海参;香菇、银耳、猴头等。

第二节祛病强身食谱

汉光武帝与长寿鱼

自古以来,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

唐代,因为“鲤”与“李”谐音,身价倍增,高到了不准食用买卖的地步。山东孔府历史上也有不吃鲤鱼的禁忌,因为孔府第二代祖先就名鲤。不过他的后代也想吃鲤鱼,便起个特异的名叫“怀抱鲤”,或者干脆将鲤鱼改名叫“红鱼”。

鲤鱼中又以黄河鲤鱼为最佳。具有药用价值的名菜“长寿鱼”,主料即为黄河鲤鱼。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一年春天外出游猎,过邙山,来到黄河之滨,故地重游,神气清爽。突然一条赤色鲤鱼,跃出水面,在阳光下,金光耀眼。刘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宫去,御厨将其与枸杞子同烧,名曰长寿鱼。刘秀食后,顿觉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体强健。御医曾将其列入养生食谱。传入民间后,它成为洛阳的一道名菜。

制法:

长寿鱼即是由黄河鲤鱼加上枸杞子共同烹制而成,咸、甜、酸三味俱全,色泽红亮,极具药用价值。

用法:

食鱼饮汤,每日适量。

功效:

鲤鱼鲜嫩肥美,营养丰富。《食疗本草》称:“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枣林杂俎》称:“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

汉光武帝与洛阳刘秀羹

刘秀羹又名“麦仁粥”。传说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追赶躲至山中,饥寒交迫之时,有老农端一碗用麦仁、豇豆熬成的粥食,刘秀吃后饥寒顿解。他称帝后,御厨仿此制作,故名之。御医曾将其列入宫廷养生食谱。从此,流传至今。

制法:

净麦仁、豇豆各1两,冰糖半斤,干百合、红枣、干白果、干莲子各1两,青梅脯、龙眼肉、水发燕窝、山楂糕、湿淀粉、白糖各适量。

1.将麦仁用水淘净,捞出放在小碗里,与冰糖、燕窝一起上笼,蒸一个时辰左右取出。干百合、白果用水泡软,拣去杂质,莲子用水泡软,裁去头,捅出莲心,上笼蒸熟。红枣用水洗净煮熟,去核,切成片,备用。

2.将锅放旺火上,加清水适量,蒸好的麦仁、燕窝同豇豆、白糖、百合、龙眼肉、白果、莲子等一起下锅,煮沸勾入湿淀粉,盛入碗内即成。

用法:

佐餐,早晚可多食。

功效:

此粥绵软可口,营养丰富,可消暑败火、养心安神,可治神志恍惚或神经衰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常服有平补三焦、延年益寿之效。

汉灵帝与胡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后汉书》有记载:“(东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胡饼的香酥可口,不仅汉灵帝喜欢,老百姓也都争相品味。

到了唐代,胡饼一跃成为长安十分流行的主食之一。史载,天宝年间,“杨国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饼”。安史之乱时,玄宗李隆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杨国忠便从市中购买胡饼呈献。开成年间,文宗李昂曾赏赐寺院胡饼,当时在长安学习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记载了此事,写道:“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大诗人白居易也赋诗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制法:

取面粉、芝麻、盐、清油、酵母、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

用法:

佐食,每次酌量。

功效:

营养丰富,有助健康,并能起到润五脏、健脾胃等食疗作用。

汉献帝与九酝春酒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曾将家乡亳州的“九酝春酒”(即古井贡酒前身)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刘协,御医认为有健身功效,自此“九酝春酒”成为历代贡品。

制法:

曹操在奏表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滤去曲滓,便酿……三日一酝,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法,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

春酒,即春季酿的酒。《四民月令》称正月所酿酒为“春酒”。“九酝”即九“酿”,分九次将酒饭投入曲液中。《齐民要术》分次酿饭下瓮,初酿、二酿、三酿,最多至十酿,直至发酵停止酒熟止。先酿的发酵对于后酿的饭起着酒母的作用。“九酝春酒”即是用“九酝法”酿造的春酒。“三日一酝,满九斛米止”,就是每隔三天投一次米,分九次投完九斛米。

用法:

每日早晚1~2杯。

功效:

祛病强身。

唐太宗与应山滑肉

“应山滑肉”系应山县传统名肴之一。据说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久病,不思饮食,诏书天下,凡能进美食开皇上胃口者有重赏。当时应山一位詹姓厨师得知后,便到宫中为唐太宗精心制作了一盘肥而不腻、滑嫩可口的猪肉菜进献。太宗刚把肉送进嘴里,略为品味,那块肉一滑便下肚,满口留香,于是太宗连吃几块,胃口大开,连呼:“滑肉!滑肉!”

后御医曾将此菜列入养生食谱,“滑肉”也成名馔流传于世了。

制法:

猪肥肉半斤,鸡蛋2个。芝麻油2斤、猪肉汤4两,精盐、酱油、干淀粉、葱花、胡椒粉、姜末各适量。

1.猪肉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用清水浸泡片刻,取出沥干,盛入碗内,加精盐、干淀粉稍拌,再加鸡蛋液拌匀上浆。

2.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至七成热,将肉块散开下锅,约炸片刻,至呈金黄色时,倒出沥油。稍凉后,码在碗里,用旺火蒸半个时辰左右取出,扣入汤盘。

3.原锅置旺火上,下猪肉汤、酱油,烧沸后,加入葱花、胡椒粉,起锅浇在滑肉上即成。

用法:

每日适量食用。

功效:

油润滑爽,软烂醇香,肥而不腻,可开胃强身。

唐太宗与少林八宝酥

嵩山少林素菜历来以青菜、豆腐、面筋、粉丝、清油为主要原料,并杂以金针、木耳、猴头、海带、紫菜等配料,通过烧、炸、炖、烩、煎、炒、熘、爆、拌等独特的烹饪技艺,能制出上千种素肴,摆出精美绝伦的“素宴”。

据记载:少林寺曾以精美的素宴,款待过来巡寺的北魏孝文帝、唐太宗、清高宗等20多位皇帝。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李世民带着满朝文武来到了少林寺,大和尚昙宗为接待唐太宗而设了有60道素肴的“蟠龙宴”。此宴的主菜名曰“老龙蟠窝”。而最受唐太宗喜爱的一道菜,却是“少林八宝酥”,它不仅有山野的清香,味美爽口,而且有提神、延年之功效。唐太宗食后,赞不绝口:“真乃稀世奇味也!”

制法:

此菜是用从嵩山采来的灵芝、银耳、木耳、猴头、白果、嵩菇、香菇、茯苓等山珍,拌和蜂蜜、白糖、面粉精制而成。

用法:

佐餐,每日1~2次,可多食。

功效:

少林八宝酥是以八种山珍、补药分别制成的八种香酥,总称为少林八宝酥。它们各有疗效,能起到强筋活络、提神健身、延年益寿的奇效,所以一直被当作强身之宝。

唐玄宗与太白鸭

“太白鸭”相传始于唐朝,与大诗人李白相关。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设法接近唐玄宗,他想起年轻时在四川曾经常过的美味鸭子,就用肥鸭,加上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调味料等蒸制后,献给玄宗。玄宗食后,觉得此菜味道极佳,回味无穷,大加称赞,询问李白:“卿所献之菜乃何物烹制?”李白回答:“臣虑陛下龙体劳累,特加补剂耳。”玄宗龙颜大悦:“此菜世上少有,可称‘太白鸭’。”

后来李白虽然被玄宗疏远,但“太白鸭”却被御医列入宫廷食谱,由此历代相传,成为四川的一款名菜。

制法:

光肥鸭1只3斤左右,瘦猪肉2两,陈年绍酒4两,葱结1只,姜片2片,枸杞子、三七片、盐、胡椒粉各少许,鲜汤适量。

1.将鸭子开膛,洗净,斩去脚爪沥干水分后入开水锅中飞水取出,去掉血沫。

2.用绍酒、盐、胡椒粉将鸭身内外抹匀,置盛器内,再加葱结、姜片、鲜汤少量,放入猪肉、枸杞子、三七片,用皮纸封严。

3.将鸭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至肉质酥烂取出,揭去皮纸,拣去葱结、姜片,将鸭连汤盛入汤盘内即成。

用法:

食肉饮汤,每日适量。

功效:

鲜醇味美,兼有润肺健体的功效。

赵匡胤与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1000多年前,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作此饼食用。御医曾将其列入养生食谱。宋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相传清乾隆皇帝游吴山时曾品尝过,大加赞赏。民间称它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

制法:

主要作料为上白面粉、花生油或熟猪油等。将面粉分别制成油酥面和水油面团;再将油酥面包入水油面内,经压扁、擀开、折叠等工序,卷成圆条,切成剂子,擀成圆形饼坯,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撒上绵白糖即成。

用法:

佐餐,每次酌量。

功效:

色泽金黄,形似雪峰,层酥叠起,油润香甜。营养丰富,可强身健体。

元世祖与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涮锅子”、“羊肉火锅”。民国徐凌霄《旧都百话》说:“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据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然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皇上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

制法:

羊肉3斤,白菜头、粉丝各6两,海米1两。韭菜花、香菜、腐乳、卤虾油、醋、糖蒜、精盐、酱油各适量,鲜汤5斤。

1.将细嫩羊肉切成大薄片;粉丝水发好,剪段;白菜择洗干净,切成大条块。以上各料分别装入盘,上桌待用。香菜择好,切成段。

2.把芝麻酱、腐乳、酱油、卤虾油、韭菜花、醋、糖蒜、香菜段分别装入盘内,供蘸食选用。

3.火锅添上鲜汤,放入海米,点火上桌,待锅内汤烧沸后,用筷子夹着羊肉片在锅内涮一下,将涮熟的羊肉片蘸着调味汁吃。最后,再把白菜、粉丝放入锅内,等白菜、粉丝熟时,放入精盐、酱油,捞出即可食用。

用法:

每次适量。

功效:

营养丰富,可强身健体。羊肉能益气补虚,补肺肾气,温中暖下,壮筋骨,厚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