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代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食谱
19782700000002

第2章 中华药食本同源(1)

第一节中华饮食溯源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饮食由最初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逐渐分化出复杂的加工工艺、制作工具及饮食器具等,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一些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先哲的参与也使得饮食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并且向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延伸,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了食疗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饮食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持续最久的时期,也是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在烹饪饮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特点都带到中原地区。从西北新疆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大烤肉、涮肉;从东南江浙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叉烧、腊味;从南方闽粤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烤鹅、鱼片;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带来他们的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饮食内容。

这一时期饮食著作有《临海水土异物志》、《广雅》、《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等。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国家达到空前强盛,同外界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开始注重风物、饮食、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研究。

这一时期烹饪和食物加工的著作有:《韦巨源食谱》、《膳夫经手录》等。食疗保健方面的著作有:孙思邈《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昝殷《食医心鉴》等。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有人甚至认为宋代经济已超过了明清。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市民食谱日益多样化。

这一时期烹调与食疗著作有:林洪《山家清供》、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陈直《养老奉亲书》、官方编撰的《圣济总录》等。

元初,蒙古人不食谷物,而食羊肉牛肉,野味有兔、鹿、黄鼠、野猪、野马等,饮料是马乳和牛羊的酪,烹调法以烧烤为主,调味品只有盐。移都中原后,北方人多半将谷物和乳、肉一起煮成肉粥,饮料如山西的葡萄酒等也大受欢迎,另外,枣、桃等水果也丰富了饮食生活。江南地区饮食生活就大为活跃,远非北方可比。据马可·波罗的叙述,江南的名产有砂糖、酒、盐、生姜、高良姜等,家畜不饲养羊,而饲养牛、豕、乌骨鸡等。

这一时期食疗养生著作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等。

明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明代饮食思想中,把饮食保健的意义提高到以“尊生”为目的,在各类饮食著作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发挥。

这一时期食疗养生著作有:韩奕《易牙遗意》、钱椿年《制茶新谱》、宋诩《宋氏养生部》、龙遵叙《饮食绅言》、高濂《遵生八笺》、姚可成《食物本草》以及陆容《菽园杂记》、杨慎《升庵外集》,在中国饮食史上承前启后,多有创意。而张汝霖《饔史》、张岱《老饔集》、袁宏道《觞政》、屠隆《茶说》等都成为名士之作,形成美食文学。

清代,中国再次出现大统一的局面,饮食文化发展更加成熟。各地有不同的饮食风俗,流传至今的各类菜系在当时也已经形成。清代皇宫内的饮食生活,以及清代贵族如《红楼梦》反映的有关饮食状况,那就不是普通人家可比拟的了。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同明代一样,由于政治黑暗,许多文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闲事或雅事或善事的研究,从而有关著述便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烹调与食品加工的著作有:李渔《闲情偶寄》、童岳荐《调鼎集》、袁枚《随园食单》、汪日桢《湖雅》、曾懿《中馈录》等。食疗养生的著作有曹廷栋《老老恒言》、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并出现专门研究药粥的,如黄云鹄的《粥谱》和《广粥谱》。

第二节帝王养生概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直希望长生不死,他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不死药。可惜没有等到结果,秦始皇就在出游中病逝。

汉王朝的统治者也相信仙药,大多遍求方士,大炼丹药,祈求长生不老。

晋代,是中国炼丹术空前繁盛的时代。炼丹术给帝王带来了长生的希望,也带来了灾害。据记载,东晋哀帝司马丕就是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

隋唐时期,医药文化出现空前昌盛的局面。帝王多热衷于养生术,尤以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为突出。但隋唐的帝王迷恋炼丹术的也大有人在,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多位帝王,都因服用丹药而中毒致死。

宋代以后,真宗、徽宗等皇帝狂热崇道,而儒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学。尽管“去人欲、存天理”是与养生目的相悖的,但静坐方式却包含了积极的养生意义。

明清是医学发展迅速的一个时代。明代的明光宗朱常洛是因误服药物致死,造成轰动明朝的三大案件之一——“红丸案”。到了清朝,现代医学的理论逐渐开始发展成熟,医药理论越来越完备。御医们注意到,人类很多的疾病都来源于日常饮食,有病治病不如通过食疗。明清帝王们,大多注重养生,不仅是在饮食范围内,更加注重文化修养,陶冶自身情操。

历代帝王中,高寿者屈指可数。如果把年逾七十古稀的皇帝以寿命长短为序排列一下,乾隆首推第一,成为上下几千年帝王中的长寿冠军。

名单如下:清高宗弘历(89岁)、梁高祖萧衍(86岁)、宋高宗赵构(81岁)、元世祖忽必烈(80岁)、唐玄宗李隆基(78岁)、明太祖朱元璋(71岁)、汉武帝刘彻(70岁)。若把事实上当了皇帝的武则天(81岁)和慈禧太后(73岁)都算上,超过70岁的总共有9人。

一、汉武帝的长寿之道

西汉诸帝平均寿命还不足38岁,唯独汉武帝活过了古稀之年。汉武帝一生十分注意养生,在养生中又特别重视对疾病的早期预防。

1.穿。

他总是随着气温的变化,不断地适时更换各种衣服,做到凉者不至于挨冻,温者不至于燥热。

2.食。

他崇尚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坚持“九不吃”原则。所谓“九不吃”是指:腐败的粮食不吃;腐烂的鱼肉不吃;颜色难看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肉类切割不得法不吃;酱醋调料调味不当不吃;市上食品未经检验不吃。此外,他还强调对很想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3.坐卧。

他“五不坐卧”,即:风口处不坐卧;坟墓旁不坐卧;潮湿处不坐卧;恶臭处不坐卧;危险物旁不坐卧。

4.眠。他采用屈膝侧卧的睡式。此外,他又坚持“五不睡”:露天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

二、梁武帝的长寿之道

梁武帝萧衍,享年86岁,是我国历史上帝王中仅次于乾隆的长寿皇帝。

萧衍信佛吃素,不饮酒,认为酒是“恶本”,荤食是“四百四病”的病因。“四百四病”是古印度佛经中医学对疾病的总称。

他信奉佛教,戒杀生,坚信素食。

另外,他兴趣爱好广泛,戒色善哭。爱好如诗歌、围棋等,有相当高的水平,从而陶冶了性情,宽舒了心胸。

三、武则天的长寿之道

武则天终年81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帝王中,实属凤毛麟角。公元660年,武则天36岁,始被委以政事,执掌朝政45年,她身体健康,精力过人、头脑清晰、决断果敢,而且勤于朝政。

她延年益寿的因素有:

1.先天遗传。武氏的祖辈、父辈们寿命都很长,特别是她的母亲,竟活了92岁,在唐代可算绝无仅有!遗传基因为这位“一代女皇”时至暮年仍然耳聪目明,提供了先天条件。

2.习武尚文。武则天从小随父母练过多种功夫,特别长于养身气功,从小到老从不间断。

3.为人开朗、宽容大度,处变不惊。

四、明太祖的长寿之道

朱元璋不迷信仙术,以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为重。《明太祖实录》载:他曾对侍臣宋濂说,秦始皇、汉武帝崇尚神仙,以求长生,结果“疲精劳神”,一无所得,作为“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做无益,以害有益”,这就是“神仙”。人君的功业记载在“简册”上,名声流芳于后世,这就是“长生不老术”。

五、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他的养生秘诀有:

1.节食。康熙不追求珍馐厚味,在他的食谱中不见马牛羊、鸡犬豕之类的厚味,有的是鱼虾果蔬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