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
19782500000052

第52章 你能不能赚大钱:理财中的经济学诡计(1)

为什么GDP增长,你的收入却没有上升

为什么不用替打破的玻璃难过

一日,经济学家坐在桌前看书。妻子在擦窗户。小儿子非常顽皮,在街上玩的时候,用石头扔妈妈,没想到一不小心,将刚擦好的玻璃打碎了了。妻子非常生气,抓起孩子就要打。经济学家突然喝道:“为什么要打孩子?他打碎一块玻璃,却能让装玻璃的工人有活干,能让玻璃厂多生产一块玻璃,能增加一个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国家多少的GDP啊。”妻子听了非常生气:“那我呢,我辛辛苦苦擦的玻璃就这样被打碎了,我岂不是白忙了?”经济学家答道:“本来你擦玻璃对GDP就没什么贡献,也没什么好难过的。”妻子听后,险些晕倒。

孩子打碎玻璃,带来经济的增长,妻子擦玻璃却对经济没有任何贡献,这道理从何说起?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家里的门窗玻璃被打破了,的确是一种财产损失,但因过后要修理,安上新的玻璃,于是家里就会增加开支,构成需求,从而创造了新的GDP,刺激了经济,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妻子的家务活动,因为没有挣到薪水,因此对GDP的增长没有贡献。

怪诞的解释方法,让人觉得有些不解。难不成以后应当鼓励孩子多砸几块,鼓励妻子做家务收费(通过收费服务而增加GDP)?黑色的幽默,不禁让人困惑起来。但经济学中确实有这样的道理。在灾难经济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破窗效应”,就是来形容灾害对经济产生的多重作用的。

破窗效应是指由于灾害导致经济受到损失,但在这之后为了救灾以及灾后重建,会导致投入的增加,从而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在这里,打碎玻璃的行为,就像是一种人为的“灾难”,它虽然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灾后重建”会拉动需求,反而成了促使经济发展的好事。尽管有些讽刺,却的确存在这样的效果。西方的一些经济学者还利用凯恩斯关于乌托邦社会的假设来说明这点。

乌托邦国已经一片混乱,整个社会的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无家可归,饿殍遍野……这个时候,一名经济学家向政府建议说:“我们应该在这时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的契机。例如,一场人为的灾难或许会带来好的结果。”

尽管人们半信半疑,但还是听从了这一意见,要在城市中制造一个人为的破坏——在市中心的道路上挖一个很大很大的坑。

于是,经济学家要求雇用200个人来执行这一任务。很快,200人就购买了200把铁锹,这样,生产铁锹的企业、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锹把的企业相继开工了,接下来工人开始上班、吃饭、穿衣……随后,交通部门、食品企业、服装企业也相继开工了。大坑挖好后,政府又雇用200人将这个大坑填埋上,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死气沉沉的市场逐渐复苏了。经济恢复之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正常,人们再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乌托邦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些滑稽。人们在经济发展缓慢时,就为自己制造一些“灾难”,这符合逻辑么?何况,现实中真正的灾难留给人们的痛苦,恐怕要远远超过这些经济的发展吧。

以我国为例,我国第一次全面研究“破窗效应”就是在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时候。当时洪水对长江中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又恰逢亚洲金融危机,国家经济面临很大的压力,经济增速迅速放缓。就在这个时候,有学者提出不妨利用“破窗效应”,通过抗洪救灾及加大灾后重建的力度来拉动内需。此方法一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政府立即转变人们的悲伤情绪,制定了整套的扩大需求、刺激经济的政策。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我们战胜了洪灾,在经济上也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重新回到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于2008年11月5日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一年之后,这个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初步显现。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达到7.7%,“全年‘保八’增长毫无悬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GDP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这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和财富,是人民福利增加的基础。没有GDP的增长,绝不可能有福利增加。追求GDP是各国政府的共同目标,这是没有错的。但经济的总量增长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都有所增长。

42岁的焦光书是贵州省平坝县乐平乡清峰村村民。“种粮食不挣钱,家里的收入基本靠打工。”他说,“去年收了一千斤苞谷、一千斤稻谷。苞谷基本用来养猪,稻谷只够吃,基本没卖。苞谷地间种了油菜,收了700斤,卖了一千来块钱。可这三亩地的投入就要一千多块。”

“我只有用打工挣点养猪的饲料钱,补贴家用。”焦光书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在平坝县城工地上做点小工,每天50元。

2009年村里危房改造后住上了新房,政府给免费建了沼气池,省掉了做饭的煤炭钱,不过家里的纯收入不会超过两千元。“一是村里搞危房改造,外出打工少了;二是2009年毛猪价格跌了,从往年的8块3掉到4块9,2009年卖了三头猪,只卖得三千来块,比往年少了两千多块。”

焦光书家庭一年中较大的开是每月需要交付的十七八块钱的电费,还有洗衣粉。“洗衣粉一年下来要四五十块,算是我家很大的支出!”

GDP是一个总量指数,没有反映出人均收入状况。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随着GDP增长会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这时,GDP增加反而会引起人民福利的下降。GDP也好,人均GDP也好,都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出现“富裕中的贫困”这种不正常现象。

为什么汇率能让你吃到免费的午餐

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生活着一群农民。他们中大多数人老老实实地种地。但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仅仅是依靠20美元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每天,这个农民在早上起来后,先在美国这边的酒店花2美元买一杯啤酒和一盘牛排。吃完后,他就带着18美元来到墨西哥。此时,时间已经差不多到了中午。他在当地银行按1:3的汇率,将18美元换成54比索,然后拿出6比索,在当地饭店继续喝一杯啤酒,吃一盘牛排。等到了晚上,他再拿着剩余的48比索回到美国,根据此时国1∶2.4的汇率,换成20美元。这样,一天下来,他就白白享用了啤酒和牛排。……一年多了,他一直重复这样的行程。

这个农民怎么能平白无故地吃到免费的午餐?其中的秘密就在于他机智地运用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汇率。早上,农民在美国花费2美元后,来到墨西哥——即中午,此时,因某些因素影响,墨西哥的货币价值被低估,因此一美元能兑换3个比索。等到农民晚上回到美国,随着外汇因素的变动,墨西哥的货币币值上升,于是一美元只能兑换2.4个比索。看农民在这一天中的行为——他先选择投资价值被低估的比索,再回到美国,获得比索上涨后带来的利益。可见,是两国的汇率变动为他买了单。

不要以为农民的行为既可笑又不切实际。那些经常在汇率市场上投机的冒险家们会告诉你,现实正是如此。每一天,汇率都会因为诸多因素不停变动,农民的行为完全可行,更何况,那些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家们做的不都是这类营生?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其实,根据经济学中的概念,汇率主要是利用于两国的贸易之中。因为当两国要进行效益时,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要规定一个固定值,即汇率,当这个汇率固定好后,人们就会按照它进行交易。

在故事中,两国采用的都是间接标价法。即都是以1个单位的本币来做标准。接着,我们看到,汇率通常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商品和消费的变动。(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于是,聪明的农民,就利用这一点,将两国中间的贸易变成了对个人有利的一项交易活动——根据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在早晚的汇率差异而为自己赚取了一份免费的午餐。更确切地说,他利用了国际经济学上的套利活动。

按照经济学的常理,汇率下降时,将会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对外国出口的便宜,而汇率上涨时,他将导致进口品的价格降低,出口品的价格升高。而物价水平将会直接将汇率变动的影响传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从此角度看,汇率的变动不仅仅是政府调控国际贸易情况的重要因素,对民众经济生活的影响也不可小看。所以,日后的汇率政策在制定时,政府更应深重地考量,它的变动会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在工商银行宽敞的银行外汇交易大厅中,小林正扬头观看报价大屏幕上不断闪动的外汇牌价,突然肩膀被拍了一下。

“小林,好久不见呀!”回头一看,陈俊满面笑容地站在身后。

“是啊!最近老是不见你,在忙什么呀?”

“这不,‘十一’前去了趟东南亚旅游,上周五回来当天就赶上美国公布的非农业就业人口数据低于预期,弄得非美货币全线上涨。”陈俊边说边坐了下来,“我在1.2330进的欧元,还不错,1.2400跑了。这不,周二欧元又跌下来了,所以过来跟你聊聊。”

“噢!”小林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说,“周二欧元下跌主要是前期获利盘高位回吐,加上欧元区数据不好。不过现在正好接近了前期上升通道的下沿1.2300,短线应该有一定支撑吧。”说着话,两人一齐抬头看起了报价。

过了一会儿,看着欧元上下不停地波动,陈俊又有些跃跃欲试了,他说:“欧元RSI指标三次下探50后均掉头向上,短线再进点儿欧元是不是还有机会?”

“不好说,周四美国就要公布8月份贸易赤字数据,我觉得数据公布前吸纳欧元有点儿冒险。”小林俨然一位分析师,不停地指点着小齐。

“那还是用老办法?”

“对!周四晚上8:30公布数据,8:25在欧元现价上方20点挂止损单买欧元。”

“就这么办最稳妥!”陈俊坚定的说。

似乎是习惯,老秦和小齐总是经常这样在银行相遇,然后一起讨论汇市行情。

小林曾经是银行的职员,一直在汇市中摸爬滚打,经验丰富、心态平和,最近几年在汇市上一直保持着大幅盈利。陈俊早年做生意也算得上是暴发户,悟性高、上手快,在汇市上屡试不爽之后如今已是“弃商从汇”,小林说,如今投资也是一种时尚。两人就这样相遇在京城的汇市大厅,还成了一对朋友,两人经常感叹,这都是汇市促成的渊源呐。

以前,一般人对外汇市场的了解仅是一个外币的概念,然而历经几个时期的演进,它已较能为一般人了解,而且已应用外汇交易为理财工具。汇率理财,简单地说,就是在低价的时候买进某一币种,而在高价的时候抛出去。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声音也再次响起。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投资者其实可以利用一些好的币种和投资产品来提升手头外汇资产的收益。

为什么CPI能告诉你钱值不值钱

有人曾经列举了30年前的1元钱与现在的1元钱之间的区别:

30年前,1元钱能做什么?

交一个孩子0.6个学期的学杂费(一个学期1.6元),治疗一次感冒发烧(含打针),买20个雪糕、7斤大米、50斤番茄、20斤小白菜、20个鸡蛋,到电影院看5次电影,乘20次公交车?

现在的某个不特定时间点,1元能够做什么?

乘公交车1次(非空调车)、买2个鸡蛋,夏天买0.5斤小白菜、0.8斤番茄、0.7斤大米,看病挂号1次(最便宜的门诊),缴纳小孩学杂费的1/800,看0.05次电影。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简单地说,是由于物价(CPI)上涨了,钱不值钱了。所以一块钱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了。

2009年11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2009年1至10月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0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9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降幅缩小。从环比看,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9月份上涨0.3%,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1至10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7%,降幅比1至3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

经济危机之后,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觉是更贵了,CPI恐怕是大家谈论最多的经济词汇了。确实,我们周边的很多朋友,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他的年纪是长是幼,甚至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老大妈,也在谈论CPI。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家对CPI的关注归根结底还是对日常生活所需品的价格变化,比如说猪肉的价格变化、面粉的价格变化、蔬菜的价格变化等的关注。那么CPI能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关心的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