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
19782500000046

第46章 欲望还是贪婪:效用中的经济学诡计(5)

然而,现在再也无法看到这样的景象了。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大厦里的人们很少有这份闲适心的心情。而如今的乡下也已是另一番景象:年富力强的人出去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忙碌。

自古及今,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崇劳抑闲,提倡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在传统观念中,闲暇没有什么好名声,“有闲阶层”、“游手好闲”均是好逸恶劳的别名。然而,在每一个人都越来越努力地奋斗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反而却越来越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呢?

就人的本性来说,“只要有可能,就不愿意被强制”。拿生活方式来说,“勤劳”地过一种可以换来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金钱,但每天要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与“懒惰”地过一种低水平却能充分享受闲暇与自由交往的生活相比较,哪种生活更幸福,不在于可换算的金钱有多少,而在于主观感受。

著名影片《樱桃的滋味》中,主人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山上赶路,每走一段路就要站下来停一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停一停,回答是“走得太快了,怕灵魂跟不上,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忙,是工作和生活节奏太快的现代人共同的感受。衣食住行需要钱,结婚需要钱,生孩子需要钱,孩子培养需要钱,养老送终需要钱。只有快节奏的忙,才能保证这些需要的满足。而太忙了又会丢掉“灵魂”,离开灵魂,怎么去感受幸福呢?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人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生活方式给生活中的人的“效用”而言,只有生活中的人自己知道。正如佩罗曼说,爱尔兰妇女“厌恶在工厂工作。她们不愿放弃她们假想中的独立,情愿选择贫困,而不愿选择被工厂雇佣禁锢和忍受一成不变的日常工作”。所以,在你看来或许既懒惰又贫困的生活,在别人的概念里或许是幸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你无法知道他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下的主观满足程度,更不能先验地以自我标准为衡量别人的标准,认为别人的生活方式很“懒惰”,很落后。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财富、追求权力、追求知识、追求健康,说到底,是追求一种幸福。闲暇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素说过:“人太忙了,和许多美好的事物无缘。”美好的世界等待着能够发现它们的眼睛。人太匆忙,会走马观花。品味生活的美好,需要闲情逸致。在过分密集的现代生活中,给闲暇留点空间,那就留下了一份恬淡,留下了一份从容,毕竟人生不是为了遭遇生活,而是为了享受生活。

为什么幸福就是口渴有水喝

有一天,富人碰到穷人,问: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穷人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说: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

富人不以为然,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说:我的生活才是真正地幸福,豪宅百间,奴仆千名,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你现在的生活穷困潦倒,怎能称为幸福呢?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日,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他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

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现在口渴时这碗水。

在这个故事中,富人从始至终都是物质主义者,从当初的豪宅、奴仆到后来的一碗清水,他一直用物质的富裕程度来评价幸福的程度,如果他有幸研习心理学研究,必定是个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研究者。

与他相反,那位穷人摆脱了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和膜拜,认为物质只是生活必备的基础,而幸福来自于自己心灵上的感知,是个典型的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者。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是幸福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取向,这个取向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解心理学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自诞生之日起,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的最重要方面,莫过于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这使得很多人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偏见,认为心理学所关注的重点是非正常人的心理与行为和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而对正常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却关注不够。

应该说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正了名,或者说延伸了心理学研究范围,使心理学能够在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与应对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的努力,被称之为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这项研究有一个重要假定: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在于其是否拥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因此,如果一个人所体验的正向情绪(比如快乐)比负向情绪(比如痛苦)越多,他就会越感到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体验到的正向情绪。

心理学对幸福研究的第三种取向是人们自我价值感的认定。这种研究取向的确立,有着极其浓重的哲学意味。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观有着较为完善的认证,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哲学成果,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认为,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通过人们自我价值感的认定来研究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基础。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关于幸福的说法,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读高中的学生说:“在每天繁重的学习后,能让我打一个小时我心爱的篮球,这就是幸福。”

都市白领说:“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去酒吧放松一下,喝点红酒,这就是幸福。”

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说:“在每天筋疲力尽的劳作之后,下班回家有妻儿在静静地等你回来,这就是幸福。”

年迈的老人说:“吃穿能够自食其力,没有大的病痛缠身,每天能够去外面走走,这就是幸福。”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那些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因此,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1883年,拿破仑·希尔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并激励他去获得成功的方法。希尔在18岁上大学时,为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钢铁大王、人际关系学家卡内基。从此,希尔应卡内基之邀,配合卡内基从事对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

希尔访问了福特、罗斯福、洛克菲勒、爱迪生在内的500多位成功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研究。20年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卷本的《成功规律》一书。

希尔经过数十年研究,归纳出了17条黄金定律,该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门看似神秘的学说变成了具体、可操作的法则。轮船大亨罗伯特·达拉甚至说:“如果我在50年前学到这17条黄金定律,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而在希尔总结的17条黄金定律中,第一条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有细小的差别,但这种细小的差别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细小的差别就在于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意味着成功与失败。

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也许不能选择,但心理上、精神上的内在环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把握的。成功人生的标志在于人的心态,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人如果不具有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深陷泥淖。当你发现身处困境时,机会已经失去。这种败局,不仅仅限于财富的积累,还包括为人处世的失败、情绪的失败、家庭的失败等。总之,凡是感受到人生不如意,凡事不幸福,都可视为人生的失败。这些失败多半源于,弱者的消极心态。

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变处事方法,就可以避免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以成为推动事业成功的伟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催化剂,它使人格变得更具有弹性,使人充满进取精神,对未来更具有憧憬。

相反,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人变得萎靡不振,使人觉得周围处处是障碍,最终使自己遭遇失败。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事业和生活上的问题。有时就需要你转换下心态,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心态积极的人绝不会看低自己,经常否定自我的人,最后会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一旦他们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就会真正沦为平庸之辈。心态是人生态度的现实反映,是决定个人幸福的关键。积极乐观的人生心态,会给你带来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不幸福

从前,有一位国王,爱民如子,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召集了国内所有贤士,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三个月后,这帮贤士把三本三尺厚的帛书呈上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

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民生性驽钝,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他再命令这帮贤士继续钻研。

又过了三个月,贤士们把三本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

再过了三个月,贤士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

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真正日后有奉行这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说完后便重重地奖赏了这帮贤士。

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概念和付出相对应。假设在一个丰裕理想的伊甸园里,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仿佛沙漠中的沙子和海滩边的海水,所有的价格也都因此变成了“零”,市场也因此而变得可有可无。在这个环境中,经济学当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学科。同时,因为免费获得,人们不在对任何事物怀有期望,从而丧失因为获得而产生的幸福感。

但是,现实不是伊甸园和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经济品的稀缺的世界。相对于需求而言,物品和劳务总是有限的。它通常需要支付一个正的价格才能获取。由此推及到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幸福不是空气,不是风,不会毫无根据地被某些人拥有;只有在付出了足以换回幸福的成本时,幸福才会出现在我们的内心感觉之中。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付出成为获得幸福的条件。因为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但是,使用时间、能力、精力等资源完成某种事情的同时,就会减少它们在完成其他事情上的供给。这正符合了那些大臣写给国王的结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许多幼儿餐厅打出的广告是小孩免费享用美食,但是陪同前来的成人必须用餐。小孩在幸福地挑选他所喜欢的食物的时候,大人们却不得不为自己的食物付出高于外面同类餐厅价格的成本。

因为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必须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去换回一些东西,这种牺牲就是我们付出的成本。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本。当我们换回的东西,比如美女、财富、地位、尊重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能够是我们产生满足,获得快乐,感觉幸福,那就是我们获得了幸福,但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付出为前提,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在享受幸福,而忽视了对成本的计算和追究。

换个角度来考虑幸福的来源,假如一般人认为的幸福是拥有多于别人的财富、娶个貌似天仙的美女、占有显赫地位,那么,假定我们在没有任何付出的情况下,获得了这些东西,我们会觉得幸福吗?也就是说,我们不劳而获,并且比别人拥有的更多,甚至到了让别人羡慕的地步,财富、美女和地位能够给我们幸福感吗?

也许,天使和诗人给我们这个答案。

有一个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的人,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让更多的平常人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是,诗人的财富是继承过来的,他不曾为挣得财富而参与过任何劳动;他的妻子是岳父送上门的,岳父羡慕他家的财富,就把美丽的女儿硬塞到他的床上;他的才华是天生的,当他仅仅会了100个字后,就能写出令当时名流惊叹的诗,而他从不知道写诗有什么意义。

天使问他:你过得快乐吗?

诗人回答:不快乐,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天使除去了诗人的才华,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