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
19782500000043

第43章 欲望还是贪婪:效用中的经济学诡计(2)

鹿群的故事表明自由坏东西是非常必要的,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如果没有坏东西,好东西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试着设想一件“好商品”的对立面即“坏商品”。如前所述,一件“坏商品”就是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一件“好商品”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一件“坏商品”呢?是不是越少越好,直到“一点都没有”(其存量为“零”)就最好呢?

譬如,在大多人看来,污染不是个“好事”,也就是说,是个“坏商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更少污染就一定优于更多污染呢?换句话说,100个污染颗粒物是否就好于1000个污染颗粒物,而一点污染都没有(零污染)就好于10个污染颗粒物呢?当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坏商品”与“好商品”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经济学家指出,大多数人认为驾车兜风是件“好商品”,但驾车不是一种“无污染运动”,轿车排出的尾气同时会污染空气。我们试图减少污染排放量,但污染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你认为多数人会愿意为了达到零污染而放弃驾车吗?实际上大多数人会说,存在一点污染并能驾车兜风,相对于零污染而完全放弃驾车兜风,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简言之,适度污染可能优于零污染。

对装着水肺的潜水员来说,空气是稀缺品,但对大学课堂里的学生来说则是标准的免费品。温暖的热带阳光对巴哈马群岛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是免费品,但对从密尔沃基出发去热带度寒假的一家人来说则是稀缺品。

要是所有东西都是免费品就好了!那样就没有人有稀缺性的问题,没有人要付出代价,也没有人需要权衡或选择了。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天堂就常常被描绘成这样。问题是,我们在人间,就得面对稀缺性。我们不能想要什么就一下子都能得到。我们必须选择。

1984年巴西通过了一项法令,禁止任何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是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这个法令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执行,不过,法令执行后的最终结果却是令人惊讶的。

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世界水平落后了许多年,而消费者却需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每年要多付出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巴西的众多计算机公司无法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获得经济效益。

计算机的高价极大地损害了巴西的经济,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不得不承认:“由于这一不理智的爱国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的现代化。”

到1992年,巴西政府正式宣布放弃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商场中便摆满了各种进口的电脑。巴西本国的计算机研究水平也得到直线上升,很多计算机公司开始从计算机改革中获益。

巴西政府最初的禁令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市场的,一味闭关锁国是不懂经济的表现。在没有外来竞争对手的环境下,巴西的计算机产品能够得以生存,但缺乏竞争力,而且与整个世界的经济市场脱轨,最终只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境地。计算机禁令让巴西吃了大亏,巴西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不仅如此,还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坏东西”。如果好东西是多多益善,那么,你一定已经猜到了,坏东西就是越少越好的东西。夏天的蚊虫叮咬、洛杉矶的烟雾、“9·11”的恐怖,就是坏东西的一些例子。别忘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好东西和坏东西的概念都是主观的。以我们两位作者为例,勃特克讨厌蓝草音乐,而普雷契特科则很喜欢。我们无法确知保罗·海恩对这种音乐是爱憎分明还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一个人认为是坏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是好东西,对第三个人也可能无所谓好坏。

为什么三分利息生意吃饱饭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

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不愧是首富,眼光的确长远,一时的吃亏可能收益变少,但正因为这种吃亏,让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因此多了一百个合作人,就是拿六分的一百倍收益。假如一开始拿的是八分,后来合作者会由一百个人缩减为五个人,最后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所以,做小生意讲究的是做事,做大生意讲究的是做人。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或短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这种愿意吃亏的风度,是种大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与他长久合作,他也才能够越做越大。“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合作的人多了,小头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变成了真正的赢家。

俗话说“三分利吃饱饭,七分利饿死人。”利润微薄,但容易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从而靠销量占优势来弥补价格上造成的损失。小本经营资本相当有限,最怕造成商品积压,资金转不了,成为死钱,包袱越背越重,影响下一步的经营,形成恶性循环。薄利多销尽管道理明白,却是小本经营者最易忽视的经营方针。市场上人格欺诈行为多体现在小公司、小商贩身上,最终害人又害己,成为短命生意。

2008年3月29日,两名学生到郑州保罗国际美容美发店理发,2人分别选择了只有几十元的消费项目,但最后却被告知共消费了1.2万元。

两名高校女生在“保罗国际”剪发过程中,店长金小英授意美发师程勇、杜海非为二人多做项目增加消费。程勇、杜海非明知二人选择的是38元和68元的“洗剪吹”,却采取不告知价格的方法,以二人头发有缺陷为由,诱骗二人接受多项服务。其间,叶剑文指使程勇、杜海非必须让二人办理该店9800元的会员卡。当晚8时许,二人结账时被索要7826元理发费。在二人无力支付以上费用时,金小英、程勇、杜海非为达到叶剑文的要求,强迫二人联系同学筹钱,并看管二人直至当晚10时许,二人借到钱后以9800元办理了该店会员卡并用于支付“理发”费用6013元(打折价)后才得以脱身。

天价理发店被曝光后,当地工商部门很快介入了此事,天价理发店也被关闭。

其实很多短命生意大多是因为一些人追求短期利益而伤害消费者的利益而遭到了消费者、合伙人的唾弃而造成的。

这个世界经营生意真正的良方就是一分利吃饱饭,无论是做生意赚钱还是拿工资赚钱,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索取的度,超过了这个度,我们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发”作为一项有偿性服务,其定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即价格不能过分远离价值。“1.2万元”的天价理发无疑偏离了“理发”这项服务的基本价值,这明显是商家的消费欺诈行为。“天价理发”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定价过高,而是涉嫌犯罪了。

为什么再好的东西多了也不好

从前,森林里有个农夫,他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农夫在森林里砍柴,看到一只母鸡在四处找食。农夫见这只母鸡蛮可怜的,就收养了它,还给它搭了个窝。

一天傍晚,农夫在鸡窝里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枚金鸡蛋!农夫把金蛋藏了起来,到第二天,他又发现了一枚金蛋。农夫觉得很奇怪,就藏在鸡窝边,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没过多久,那只母鸡走进了鸡窝,一会就“咯咯咯”地跑了出去,而鸡窝里已经多了一枚金蛋。

从此以后,农夫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母鸡。给它梳理羽毛,喂最好的饲料。农夫的生活慢慢富裕起来,他给自己盖了新房子。后来,农夫又买了几十亩地,雇了十几个仆人,每天下一个金蛋的母鸡已经不能满足农夫日益膨胀的欲望了。

于是,农夫买来了催产素,加到母鸡的饲料中,他希望母鸡每天能多下几个金蛋。可是,母鸡因为摄入过多的催产素,身体素质下降,一天天的消瘦下去,金蛋也越下越少。最后,母鸡连一只金蛋也不下了,农夫又回到了从前贫穷的生活。

农夫不懂得凡事都有“度”,他贪婪地想让母鸡多下金蛋,不会适可而止,最终只落得一无所获。

农夫的行为符合一个简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的数量界限。在一定界限内,量的改变不影响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这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杰米扬的汤》中也有体现。寓言中说,主人公杰米扬用鲜美丰盛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吃,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敢登门。

寓言中的杰米扬和农夫一样,没有把握好事物的数量界限。虽然鲜美的鱼汤是待客的好东西,但一盆接一盆地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量呢?于是,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最佳均衡量”的说法。任何一件东西的最佳均衡量,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消费量。如何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这个消费量上停下来,就是“适可而止”。一旦超过这个消费量,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中,陈佩斯一上来就风卷残云般把第一碗面条吞下去了。这个时候他正饿得不行,这第一碗面条对陈佩斯的效用是最大的。结果,朱时茂觉得镜头不够理想,还得重新拍。而陈佩斯此时也还没吃饱,所以第二碗面条也很轻松吃完,不过效用已经不及第一碗了。当第二碗也不算,需要从头再拍的时候,第三碗的边际效用对陈佩斯来说,已经成为负担了。继续吃下去,肚子难受,效用已经递减成负数。

再好的山珍海味让你天天吃,你也觉得没有味道。为什么有许多男人明明有如花似玉的老婆,却还要出去“鬼混”?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天与老婆耳鬓厮磨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们需要寻找点新鲜的刺激。

在欧洲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个巴西人,他向镇上的人介绍说,自己名叫卡卡,来这里见见世面,顺便看看能不能找点活干。

很快,卡卡就在镇上的一家小餐馆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卡卡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很用心的工作,迅速掌握了镇上居民的口味,他觉得自己可以在镇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过了一年,卡卡攒下了一笔钱。于是,他在镇上租下了一间小房子,开了一家专门卖巴西烤肉的餐馆,推出了一种口味独特的卡卡烤肉。卡卡的烤肉,既有传统巴西烤肉的特色,又非常符合当地居民的口味。卡卡烤肉在这个欧洲小镇上慢慢畅销起来,每天都能够卖出去上百斤。卡卡的小店也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烤肉店。

有一次,卡卡的一个老朋友迭戈来看望他。老友的到来让卡卡非常高兴,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招牌烤肉款待老朋友。卡卡给迭戈端来了一份烤肉,迭戈看着散发着热气的烤肉,香气扑鼻,忍不住垂涎三尺。迭戈切下一小块放入口中,细细地品味了一番。烤肉外焦里嫩,口感非常棒。迭戈对卡卡的手艺大加赞赏,第一份烤肉被他一扫而光。

卡卡看到迭戈这么爱吃烤肉,又给他端来了三份分量十足的烤肉。迭戈还在回味第一份烤肉的美味,一看卡卡这么热情,于是他又拿起刀叉吃了起来。

吃第二份烤肉的时候,迭戈仍然觉得烤肉的味道很不错,只是已经没有第一份那么诱人。迭戈在吃完第二份烤肉后,已经很饱了,再拿起第三份的时候,他开始有些为难。勉强吃了半份后,就再也咽不下去了。这时,迭戈忽然发现卡卡的烤肉,味道并没有特别之处,甚至还有点过于油腻。

其实,卡卡的烤肉并没有什么问题。烤肉的味道始终是美味的,所不同的是,第一份烤肉和第三份烤肉带给迭戈的不同感受。烤肉的品质相同,但迭戈感觉到第一份烤肉又香又嫩,而第三份烤肉则过于油腻。同样的烤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实际上,每种事物都有一个“最优均衡量”,只有在达到这个最优均衡量的时候,事物才会带给人们最美好、最幸福的感觉。那这个最优均衡量究竟应该是多少呢?

经济学家对此的回答是:任何一件事物的最优均衡量,都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消费量。这就是所谓的“恰到好处”,即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这个时候的消费量既不多也不少,人们感受到的事物处于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停留在这个消费量上,幸福的感觉就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