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词,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简单地说,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综合其意,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其实就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人们时常感到身心疲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亚健康”的大军。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健康,并开始把养生保健纳入自己的生活日程表中。
然而,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养生知识的关注,使得近年来图书市场上有关养生保健的书籍如汗牛充栋,但除了一些优秀养生书籍能够畅销外,大部分图书就如投入大海中的小石子一样,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中渺无声息。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书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避免出现类似的结局,我们本着贴近百姓生活的主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全方位解读国学中的养生智慧,以求古为今用,把传统精华化为现代力量,直击人生的养生大道。
比如儒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一句儒家典语。相者治世,医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家的人生追求。养生以“中和”为贵,不论养形与养神,都勿过与不及,这是儒家养生的关键和根本。《论语》、《易经》等这些儒学经典中的养生法,如保养精神、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养生细节至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比如道教,清净、自然、无为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教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其养生思想,“贵人重生”、“我命在我不在天”、“天人合一、形神相守”等养生思想与中医养生学不谋而合。葛洪的《抱朴子养生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都是道教养生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吐纳、导引、辟谷、太极拳等养生修炼法,至今仍为现代人日常养生所用。
再说说佛教,“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个“空”字把佛家养生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佛家养生注重在思想和精神上下工夫,强调心性的修炼,《坛经》中提出的“养生先养心”的观点,也正是现代所提倡的养生原则。佛教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药物、饮食、养生和运动(如瑜伽术、太极拳、习武等)、按摩法和修定法(静坐)等,都是对治方法,而这些方法与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融为一体,科学、实用、操作性强,已为众多养生家所实践和证明。
在国学养生文化中,除了儒、释、道三家外,在一些经典的医学和文学著作中也涉及了众多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总结了秦汉以前诸子百家的养生、长寿经验,其“辨证论养”的养生原则、“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都使得它更加贴近大众,更符合人们的需求。《本草纲目》更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涉及诸多领域,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有“古今第一奇书”之称的《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让人叹为观止,其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的中医学造诣同样惊人。曹雪芹将众多中医传统疗法融于情节之中,如香疗法、饥饿疗法、针灸、贴敷疗法等,茶养生、酒养生、食养生、性养生等中医养生之道,更是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另外,《三国演义》、《菜根谭》等古典文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可供挖掘和借鉴的养生知识,在本书中我们也做了详细的解读。
总之,本书的内容医通古今,把国学经典中深奥的养生知识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好读、好懂、好记。它可以成为您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和养生导师,使您真正做到内修外炼,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国学,在压力和忙碌中学会养生。
儒家养生:“三纲八条”,养德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