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19781600000036

第36章 附录

你一直坚信的养生方式也许是错的

多吃菜就有益健康吗

现代人饮食的重点似乎都放在了吃菜上,很多人主食吃得很少,甚至几乎不吃主食,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菜的营养更加丰富,还能控制体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菜比饭的营养更高,多吃菜少吃饭就能防止发胖吗?其实,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

另外,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过度蓄积,而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过多的脂肪往往由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热量蓄积,无法达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吃下去容易得病。

所以,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至少应该吃6两米饭,否则,如果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不得病,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你的身体。所以,不要再认为“少吃饭,多吃菜”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应该把主食与副食科学地搭配,足量摄取,再配合适当的运动,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乱吃药会摧毁人的自愈潜能

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吃补药,冬虫夏草,六味地黄丸……总之什么东西宣传得多就吃什么。其实,这种盲目进食补药的办法根本不是养生之道,是药三分毒,时间一长,药的毒性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发作,身体就会遭殃。

现代人家庭里一般都备有常用药,一碰到头疼就吃止疼片,遇到感冒就吃白加黑、感冒通,殊不知,乱吃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缓解你的病痛,长期下来却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因用药失误而致死的人多达19万。

小李夫妇年过三十才生下一个大胖儿子,这让早就想抱孙子的李奶奶看在眼里,喜上心头,每天都宝贝似的把孙子抱在怀里。孩子快到一岁的时候,李奶奶不知从哪里听说鱼肝油可以预防佝偻病,便买了两瓶回家,每天喂给孙子吃。李奶奶对小李夫妇说,“每天都要多喂几滴,这样孩子将来才不会患佝偻病。”小两口连连点头称是。

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孩子突然发起烧来。这可急坏了李奶奶,连忙和小李夫妇一起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仔细地给孩子做了检查,又询问了孩子最近的饮食情况,最后下结论说:这是鱼肝油中毒。

由此,我们应该警醒:药不可乱吃。即使不得不用药,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己不可凭着“经验”随意吃药。

有位姓张的老先生,为了尽快治好自己的老年性关节炎,就将芬必得等几种药物与常服的阿司匹林一起服用。不到半月,关节果然不痛了,可没过几天,他就感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满、肝区疼痛、小便发黄。惊恐万分的张老先生急忙前往医院求诊。经抽血化验,肝功能及病原学检测报告显示: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医生诊断他得了药源性肝炎。王大爷糊涂了:“吃药怎么吃出了肝炎呢”

据专家介绍,肝脏是药物进入人体后最重要的代谢场所。当药物的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即会对肝脏造成伤害。特别是不恰当地合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损害更甚,会造成部分肝细胞坏死,出现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状况。这在临床上被称为药源性肝炎。张大爷就是这种情况。

要知道,人体是一部设计精密的机器,它有自己的自愈系统和复原系统,如果你一遇到个头疼脑热就吃药,那么人体这种自愈和复原能力就会被搁置。“业精于勤荒于嬉”,久而久之,人体的这些功能就会衰退、丧失。

所以说,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真正的灵丹妙药还是自己的主动健康观念。对于健康来说,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比任何昂贵的药品都更为重要。

失去的“觉”真的能补回来吗

现在很多人平时生活忙碌,一到节假日就会抓紧时间“补觉”,要把失去的睡眠都补回来。其实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人的生活规律与体内激素分泌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及作息有规律的人,下丘脑及脑垂体分泌的许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对较高,而夜晚至黎明相对较低。如果平日生活较有规律,逢节假日贪睡,很可能会扰乱体内生物钟的时序,使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波动。结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间激素水平下不来,使人的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白天心绪不宁、疲惫不堪,夜间又久久不能入睡。这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体,诱发多种疾病。

而且,早晨卧室内空气较为混浊,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霉变和发酵颗粒、二氧化碳气体和灰尘等,容易损害呼吸系统,诱发感冒、咳嗽、咽喉炎及头昏脑涨等症,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记忆力和听力。

早上赖床不起时,人还会感到饥饿,这时胃肠道准备接纳、消化食物,分泌消化液,如不进食,势必会打乱胃肠功能的规律,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另外,人在睡眠时,血液循环减慢,养分和氧气对脑的供应大为减少。睡眠时间过长,脑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因而活动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头痛等症。睡眠过多,也会使人体各组织的活动减少,肌肉从血液得到的氧气和养分也少,人就会感到疲倦乏力。所以说,不要认为失去的睡眠可以在节假日补回来,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平时就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不熬夜、不贪睡,根据四时变化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有规律地作息,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现在每到冬季,一些年轻的父母就忙着给孩子加衣,里三层外三层的,家里还要紧闭门窗,生怕孩子冻着。一些孩子就因为生长在这种“温室”的环境里,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往往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冬季“中暑”。

其实,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早就说过,“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人若在空气中受到寒凉,人体自然会调集卫气分布于体表以御寒,防止感冒。家长如果给孩子穿得过暖,就会形成过于温暖的环境,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毛孔会张开。没有寒冷环境的刺激,人体也不会在体表形成防寒的卫气。严寒的冬日,穿得再多,也有脱衣服的时候,谁敢保证孩子每一秒都待在暖和的地方?很可能就在脱衣服的瞬间,寒气从孩子开放着的、没有防寒系统的毛孔长驱直入,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在秋天凉意初起的时候,父母不要忙不迭地给孩子加衣,要让其保持“三分寒”,以增强抗寒能力。

再一点是要孩子“三分饥”,即吃七分饱就可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又比较多,爱吃什么就往饱处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一是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吸收,久之导致营养不良;二是造成胃肠食积。中医认为,“久积化热”选择内热,有内热容易导致外感,易生感冒等疾病。

再有些家长,孩子不吃饭总是追着喂,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挑食和厌食的坏习惯。孩子不吃饭是因为不饿,饿了自然吵着要吃的,所以家长要知道“三分饥”的喂养经验。

孩子是一个智能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然习性,父母不能一相情愿地给孩子穿暖穿厚、吃这吃那,而是要“三分饥和寒”,这样孩子自会平安长大。

孩子穿衣讲究“三分寒”,是从宏观上讲的,而不是说让孩子全身都要“寒”,正确的做法是“三暖三凉”。

1.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减少感冒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湿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2.三凉:头凉、心胸凉、下身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顺畅。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所以,应该保证孩子的“心胸凉”,胸部不能穿得过多。

孩子在十岁之前,血气都很旺盛,但是阴气不足,此时他们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如果下身过于温暖,则有碍阴气的生长。

补气血,值得注意的三个误区

对养生保健来说,补气血很重要,但由于人和人体质的不同,气血水平不同,补气血也不能整齐划一,这里我们就纠正四个常见的误区。

1.只有女人需要养气血

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眼里,补气血是女人的事,甚至更无知一点的说是产后妇女的事。虽然由于生理的原因,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血虚,但并不能因此说补气血是女人的专利。其实,在临床上,男人得虚证的也不少。老年多虚证,久病多虚证,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证。所以,补气血不只是女人的事,要视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

2.运动能增加气血能量

运动可以打通经络,强化心脏功能,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但是不会增加人体的气血能量。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闭塞的经络畅通,特别是对于心包经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经的通畅,可以强化心脏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也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废物的排除。

如果只是单纯的运动,完全不改善生活习惯,增加或者调整睡眠的时间,则运动只是无谓的消耗血气能量而已。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夜生活,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本来人体经过了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此时再进行活动,只能是透支储存的肝火,相当于在透支生命。

3.寒凉的食物不能吃

并不是所有的寒凉食物进入肚子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只要与人的体质、吃的季节相适宜,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就可以吃。比如夏天,人体大量出汗,应适量吃些西瓜,它能除燥热,又能补充人体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水分、糖分,这时的西瓜对身体来讲就能起到协调、补血的作用,而天冷时吃西瓜就容易导致血亏。另外,寒、热食物要搭配着吃,比如吃大寒的螃蟹时,一定要配上温热性质的生姜,用姜去中和蟹的寒凉,这样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有利于蟹肉的消化、吸收。

4.黑色食物一定能补血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黑色食物补肾、补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带、紫菜、乌鸡骨等。其实并不尽然,温热是补、寒凉是泻,黑米、乌鸡性温,补血、补肾效果明显;黑芝麻性平,可补肾、补肝、润肠、养发;黑豆性平,补肾、活血、解毒;黑木耳性凉,海带、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经常吃,冬天尽量不要吃。所以,任何食物补还是不补,一定要看这个食物的属性,而不是根据颜色盲目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