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19781600000029

第29章 古老而正宗的民间自然疗法(3)

就是出现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

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针后异常感

通常表现为: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与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预防:退针后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辨证论治,处方选穴精练,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淤血消散。

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表现为: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导致这些异常状况的原因多是由于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7.刺伤脑脊髓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着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不清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及时进行抢救。

8.刺伤内脏

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出现这种异常状况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采取输血等急救措施。

9.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常由针尖弯曲带钩,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引发。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不必处理;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

针灸时的几点禁忌

鉴于上文提到的针灸时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我们总结了几点针灸时的禁忌,术者应对此高度关注,尽量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应尽量选用卧位,且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三阴交、昆仑、合谷、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针;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脏器,出现意外事故。

拔罐:最优秀的物理疗法

拔罐是最优秀的物理疗法

拔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能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拔哪里即可。但橡胶罐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疱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家庭常用的主要有拔罐和走罐。我们在后文将有详细介绍。

中西医对拔罐治病原理的不同解析

拔罐是一种在民间被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于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中西医有不同的阐述,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讲一下。

在中医的致病理论中,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这些致病因素包括: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是在人体遭受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这些致病因素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而通过拔罐就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因为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故能起到祛病疗疾的作用。

拔罐以后,人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颜色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

如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淤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淤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如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

对于身体健康者,一般来说,罐斑多无明显变化。

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

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无痛苦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民间就有“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的说法。

拔罐疗法不但可以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数百种内外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尤其一些慢性病,拔罐疗法效果更显著。对于常见病来说,拔罐也可以很快见效。

1.感冒。感冒以后,常见表现是头昏、鼻塞、肩背酸痛,这时在肩膀和后背上拔上几个火罐,立时会感觉肩背松快、头脑清醒。

2.慢性咽炎。关于这种慢性病,药物治疗见效很慢,而且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如果经常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个罐,很快就会有所好转。

3.慢性鼻炎。在后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治疗,效果非常好。

4.痛经。拔罐对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淤型的痛经效果明显,可在腹部的中极、归来、天枢穴和背部的肝俞、肾俞穴上拔罐。

拔罐还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最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的常用疗法。

拔罐时,一般人的正常反应是:由于罐内的负压吸拔作用,局部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感到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起罐或走罐后,治疗部位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疹点等,均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数天后,可自行恢复,不用作任何处理。

如果拔罐后患者感到异常,或者有烧灼感,则应立即拿掉火罐,并检查有无烫伤。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术者手法有误,或罐子吸力过大所致。如在拔罐过程中,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则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时(晕罐),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头低脚高体位。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用卧龙散或通关散吹入鼻内,连吹2~3管,待打喷嚏数次后,神志即可清醒。或针刺百会、人中、中冲、少商、合谷等穴,必要时注射可拉明、安息香酸钠、咖啡因等中枢兴奋剂。但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只要在术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术中能很好地掌握病人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意外状况。下面我们还总结了几项拔罐时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

1.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