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医养生密码:国医养生大智慧
19781500000015

第15章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心法(1)

走进医学典故,走近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其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生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说起孙思邈,中医上的很多典故,比如“抓药”、“虎撑”都和他有关。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听到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痛苦的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孙思邈的救治之恩。

孙思邈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还有就是“虎撑”。古时候中医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时,手里通常会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传说孙思邈一次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了。孙思邈随身带着一根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根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又谈何容易。他不知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相反,它张着大嘴蹲在地上,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孙思邈,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孙思邈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只庞然大物,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只老虎的咽喉。药王想要帮它,替它除去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只老虎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孙思邈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以显示他们都是孙思邈的弟子。

这些典故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与传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思邈医术的精湛,现在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他治病救人的故事。

一个小伙子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撞了,眼肿得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小伙子被人搀扶着来找孙思邈治疗。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淤血。他认为应先排除淤血,然后再用药。但是伤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针挑吧,一不小心就会把眼球刺坏,太危险,不行。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只见他急忙跑到后院去,在水池边捞了一会儿,捉了几条虫拿回来,然后他让病人躺在炕上,将那虫放在淤血上边。旁人一看,原来是几条蚂蟥。用它怎么治疗呢?真是感到稀奇。

眨眼之间,只见那蚂蟥卷曲了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淤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蚂蟥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淤血越来越少。快要吸完时,孙思邈马上把蚂蟥拿掉,用清水洗净患处,敷上药膏,叫病人休息。

不过一个时辰,小伙子就完全不痛了。之后,孙思邈蚂蟥吸血肿的神奇妙法一时盛传,他的名声也就更大了。

还有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孙思邈治病:“救救我吧,我的肚子胀得太难受,尿脬都快要胀破了。”孙思邈见病人腹部高高隆起,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心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孙思邈决定试一试。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语道:“有了!葱管细软而中空,我不妨用它来试试。”于是,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像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这时也好受多了,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因此,在医学史上,孙思邈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在医学史上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在养生保健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医药的旷世学奇才,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有人说他活了104岁,也有人说是131岁,还有的说是141岁,具体活了多少岁我们不必去追问,但他的长寿是确实无疑的。在条件艰苦、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古代,孙思邈有怎样的长寿秘诀呢?看看他的养生十三法,也许你会有所顿悟。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套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懒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套动作能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

4.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颌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经常做这套动作,可强健肠胃。

5.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这套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擦

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双手同时向外打圈。此动作可令脸色红润有光泽。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做一遍。此动作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做一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此动作可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套动作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

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套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套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

12.常散步

挺胸,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13.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套动作,可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十二少”与“十二多”

孙思邈医术高明,传遍都城长安,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姓埋名,钻研医学。孙思邈的举动验证了他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倡导“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他把这“十二多”视为“丧生之本”。按他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通俗来说,“十二少”与“十二多”的精华就是“心气平和”,从心理上、思想上尽量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

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这样,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结就没有“市场”。这样,就不致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乐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

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心气平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论述说:“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这句话阐明了“心气平和”,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心中要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常存我心,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好。

有效控制情绪的四件法宝

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但孙思邈认为,任何情感都要发挥有度,以少不为过为原则。如果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调整,以免进一步恶化。

那么平时我们该怎样控制情绪呢?

第一,按摩膻中穴。

生气郁闷时,人会习惯性地拍打胸脯,其实表面看是在打胸脯,而实际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于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正中心的心窝处,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乐、主高兴的。如果膻中穴不通畅,人就会郁闷,这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在西医里,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从人出生以后它就会慢慢退化,所以我们要经常按摩刺激这个穴位,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第二,双手合十。

我们知道佛家对人表示问候和尊重时,都会双手合十。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双手合十其实就是在收敛心包。双手合十的动作一般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

第三,按压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一寸许的凹陷处。当人们患感冒或头痛的时候,用手摸这个地方,会明显地感觉到血管的跳动。这就说明在这个穴位下边,有静脉血管通过。因此,用指按压这个穴位,对脑部血液循环会产生影响。不光是烦恼,对于头痛、头晕、用脑过度造成的神经性疲劳、三叉神经痛,按压太阳穴都能使症状有所缓解。

按压太阳穴时要两侧一起按,两只手十指分开,两个大拇指顶在穴位上,用指腹、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或者轻轻揉动,过一会儿再逐渐加力。如此反复,每10次左右可休息较长一段时间,然后再从头做起。

第四,拨心包经。

腋窝下面有一根大筋,用手掐住然后拨动它。每天晚上拨10遍,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排去郁闷和心包积液,增强心脏的活力,从而增强身心的代谢功能。

另外,对经常处于委靡状态、有忧郁倾向的人来说,每天在上午接受半小时日照,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缓解不良情绪也很有效。

安神之本,必资于食

孙思邈重视食补,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他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孙思邈认为只有吃得好,吃得科学,才能强身防病。

孙思邈之所以如此重视食补,和下面这段他的行医过程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