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丽原是哈钢职工,10年前下岗。她曾打过临工,还开过窗帘店。她有一对子女,一个在兰州上大学,一个在乌鲁木齐上中专。丈夫在某机关工作,工资也不高。她们家住的楼房是贷款买的,每月都要还贷500元,再加上又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帕提古丽的妯娌家里需要钱的时候她却是出手“阔绰”。
大妯娌阿依夏木·司马义家种有2亩地葡萄,6亩地的棉花,再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家里比较贫困。
198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帕提古丽到大妯娌家农田里帮忙,看到大妯娌刚刚3岁的孩子躺在床上无精打采的。因农忙,大妯娌一家都没在意,都在忙农活。细心的帕提古丽在农田里干了一会儿活后,总觉得孩子病的样子不像平日里的头疼感冒。她放下手中的活再次去看孩子,并立即叫上大妯娌带上孩子前往地区中心医院,帕提古丽自己先垫付了入院手续费。经诊断,孩子患伤寒。医生说,晚来点孩子的病就危险了。住院的那几天,帕提古丽给孩子买水果、买零食,天天都去病房看孩子。“因为大妯娌家生活真的很艰难,我们不帮她,她家就过不了这个坎。”
说起帕提古丽的好,二妯娌沙然木·沙依木说:“她像我们的亲姐妹一样,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家人的小孩子的关系也都处得很好。”
“自己经济条件好一些,就主动多承担点,不要斤斤计较。”这是帕提古丽常说的一句话。1993年春天,大伯子突然病倒,患了肝包虫病。帕提古丽和二妯娌商量后每人先拿出1000元,让大伯子住进了医院。因为患病前,大伯子还在干农活,到医院时衣服又脏又破。帕提古丽立即回到自己娘家,把自己爸爸的衣服找来,并买了线衣、拖鞋。“我父母家经济条件不错,父母也很支持我这样做,我妯娌的事,也成了他们的事。”帕提古丽说。“我是这样的人,看到妯娌家遇到一些难事,心里就酸酸的,就想着能为她们分担点什么。”帕提古丽说,“人都是以心换心,像我们家要有什么事,妯娌们也都争着来帮忙。”
当说起妯娌间如何相处时,帕提古丽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心尽力共同赡养老人。“我的老公公一直一个人在农村住,平时的生活费我们几个妯娌都商量着按时送过去,条件好一点的就多出一点。老公公70多岁时去世的,病重期间我把他接到了城里,住院期间我们一直在病床前陪着,直到病逝。”
“妯娌间相处,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把妯娌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这样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像我们一样。”帕提古丽说,“妯娌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学,每次放假回家,我都叫孩子们到我家来玩,毕竟在城里面,孩子们在一起能多学一点,多见识一点。”
兄弟和睦共处
兄弟间要永远和睦友爱,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和方法:平等友爱,宽容礼让;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中国人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西方人则说,“血总是浓于水的”。这些论断之所以一直被人引用,是因为这些话揭示了血缘关系的牢固性。兄弟两人打架,打得鼻青脸肿,但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在父母、亲友的调解下,或者看在自幼“食则同案,衣则传服”的情分上,两人尽弃前嫌,依然和好如初,这种事例经常可见。反之,朋友之间发生争吵,虽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但要“和好如初”却几乎不可能。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根本原因是血缘关系比其他的社会关系更为牢固。但是如果兄弟之间的利益冲突很大,那么事后兄弟两人也可能就此“老死不相往来”了;如果兄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为了争夺皇位,那是另一回事,至少一方会把骨肉亲情抛至九霄云外,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煮豆燃萁”和“斗粟尺布”的故事,再典型不过地说明了牢固的血缘关系必须以根本利益基本一致为前提的道理。
尽管兄弟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情关系,从小又是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互穿,一起学习,一起游玩,不可能不充满亲情。但是,要使兄弟之间永远和睦友爱,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和方法,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平等友爱,宽容礼让。
兄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上尊下卑的观念,因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不平等,那相处的时候就不可能出现和睦友爱的局面,即使表面上平和,那内心也是充满隔阂敬畏生疏的,这正是过去专制主义的旧思想没能很好解决的一个伦理关系问题,为人们之间走向真正的友爱制造了障碍。在民主平等时代的大背景下,兄弟间的关系首先也必须遵循这一平等规则,才能为营造真正的友爱亲情奠定基础。
在这方面,曾国藩他们兄弟间的关系很能给我们以启示。曾国藩是曾家长子,又中了翰林,当了大官。他受儒家兄弟长幼有序的观念影响极深,于是在几个弟妹面前摆出兄长的面孔来,喜欢教训人,好为人师,凡是他看不惯、有违家法的弟妹,他都会给予严肃的批评。几个弟妹都对曾国藩敬而远之。
有一次,曾国荃与曾国藩谈心,其中大有不平之气。曾国荃一下子给哥哥提了很多意见,最大的意见就是说哥哥在兄弟骨肉之间,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
因此,虽然曾国藩几兄弟之间表面上很和睦,但不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和睦,不是一种心情舒畅的和睦,体现了专制时代兄弟关系的典型特征。
这就是今天的兄弟关系所应该抛弃的。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兄弟姐妹间才能彻底地相互友爱。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善相待。如果兄弟间不互相友爱、不和睦,轻则兄弟之间形同陌路,重则兄弟间形同水火,甚至同室操戈,这样,平民之家则家裂,帝王之家则国亡。
兄弟之间还要相互礼让。应该见利不争、见害不避。我们时常会看到兄弟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更是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实在令人叹息!兄弟间要把钱看得轻一些,把情看得重一些,毕竟是血浓于水。如果父母有偏爱,资助子女有厚薄,要想开些,为人者还是立足于自力更生过日子自在。
在父母亲病故或处理遗产时,兄弟应该互谅互让,不要为点滴小事而争执,要克制自己,不要出口伤人,看见别人在发火时,就回避一下,要协商解决。更不能因几句口角就掀起轩然大波,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和睦家庭毁于一旦。
兄弟不可以自认为是父母财产的“继承人”,而理所当然地独占之。处理遗产的法则:一要遵照父母的遗嘱,二要根据各人目前的经济状况,三要兼顾以往各人对父母尽义务的多少。千万不可因贪钱财而影响兄弟间情谊,毕竟钱财没有情谊重。因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至亲的兄弟姐妹关系是最真诚而永恒的,一千年也修不来的缘分,已经成了人类亲密友谊的象征。
营造美好的兄弟关系还要过失相规,互相帮助。《诗经》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确,天下没有比兄弟感情更深厚的了。深厚的感情应源于深沉的爱,而爱的方式却又各种各样,那么兄弟之间该如何去爱呢?
兄弟之间要爱之以德。兄弟有手足之情,相互影响很大,凡事好商量,最宜合作共事。但千万不可狼狈为奸,违背道义。一旦兄弟做错事时,要劝善改过,却不可同流合污。
兄弟之间应该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有些兄弟,只能有福同享,不能有难同当。有的更别说有难,只要有一点点麻烦,就想方设法避开了,生怕自己卷入其中。这样的兄弟不是真正的兄弟。
有这么一对兄弟,哥哥才10岁,父母早逝,两人相依为命。有一次,弟弟生病需要输血,作为弟弟的唯一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弟弟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郑重而严肃地点了点头。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点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弱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弟弟体内,手术完毕后,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弟弟,在那一瞬间,男孩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医生握紧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光彩:“真的?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弟弟吧,让我们两人各活50年!”
这事发生在一个小孩子的身上,虽然他那幼稚的话语反映他对科学的无知,但却显示了他与弟弟患难与共的至深情谊。
兄弟之间还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据说东汉时,河南许昌有一个名叫陈塞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元方,一个叫陈季方,兄弟两人都很有德才。一天,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在一起争论谁的父亲功德更高,相持不下,便去请爷爷评判。陈塞对自己两个儿子都很满意,听了孙子的问话后,笑着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此后,这对“难兄难弟”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由此,曾国藩曾有这样一个见解:作为人子,如果使父母觉得自己好,其他的兄弟比不上自己,这便是不孝;如果使亲戚称赞自己好些,其他的兄弟却不如自己,这便是不悌。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以后兄弟间的裂痕和矛盾必将由此产生。
曾国藩还给兄弟们写信表示,从今以后,兄弟一人都要向陈氏兄弟看齐,哥哥以弟弟得坏名声为怵,弟弟以哥哥得好名声为快。哥哥不能使弟弟得好名声,这便是哥哥的罪过;弟弟不能使哥哥得好名声,这便是弟弟的罪过。
如果兄弟间都如曾国藩这么想,都这样做,即使历经年深日久,兄弟间也不会产生一丝半毫的裂痕。如能如此,何愁不能实现兄弟间的和睦友爱与情深意长。